专栏名称: 猫哥的视界713
独特的宏观视角,时政、经济、产业、投资等有价值的信息提供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  昨天  
平安重庆  ·  重庆市公安局“辅警之星”事迹展播(一) ·  2 天前  
平安重庆  ·  重庆市公安局“辅警之星”事迹展播(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猫哥的视界713

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什么我国制造业连铁钉都要进口?

猫哥的视界713  · 公众号  ·  · 2024-04-20 19:57

正文

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作者:丧心病狂刘老湿 来源:知乎

有人为了论证49年以前中国有国产铁钉竟然拿1908年成立的天津铁丝铁钉厂来说事,真是乐死我了。

当然乐不是因为这个厂子是引进的日本拔丝制钉设备做来料加工,而是放着48年的现成“打脸”案例你不用,扯40年前的老玩意多没劲啊。

来,我给你整点热乎的:

1948年4月,广州市成立制钉同业公会,共有会员25家,工人793人,其中女工340人,童工86人。

主要设备有:大小机动制钉机60架,拉丝机29架,手啤380架,辘铁机9套,洗钉桶(用作圆钉抛光)19个。

圆钉的生产能力每月为1610吨。

这么一看光广州这制钉能力就不可小觑对吧?是不是激动了?觉得自己发现被掩盖许久的历史真相了?

别着急,继续往下看,你就会发现……

当时由于进口圆钉充斥,常常出现开工不足的现象。

如中原制钉厂每月生产能力为2000桶,实际只能生产60桶,只占生产能力的3%;其他各厂的情况更差。

所以该同业公会成立以后,曾发表《呼吁书》,吁请上海制钉同业一致使用中字标志,与洋钉相区别,以便于各界采用;

并要求当局增加制钉原料输入限额,限制洋钉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吹:民国工业很强的!明明可以自造铁钉,还能造枪造炮,造直升飞机万吨巨轮!

你们凭什么黑它!

广州制钉厂:救命啊!政府在哪里!拜托赶紧整点踏马贸易保护啊!我要死了!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愿意冒险投入的资本,也不是没有好的技术和管理 人才,而 是纯纯的万恶体制。

记住我说的是近代中国。

从带清算起,直到49年建国,什么满清鞑子,北洋军阀,光头强人,跟新中国比起来全是虫豸,谁也不用嫌弃谁。

举个例子,在日本用甲午战争的赔款建起来八幡制铁所以前,远东最大的钢铁厂是汉阳铁厂。

然后这座铁厂因为没有合适的燃料而连年亏损,甚至要进口洋煤炼铁。

进口焦炭一吨20两,然后国内市面上生铁一吨也是20两,这要是能赚钱那根本没天理。

至于为什么没有合适的燃料,因为建铁厂的时候就没做好规划。

陈腐堕落的官办工业+1。

不过不要紧,后来汉阳铁厂归盛宣怀管了,这位算是个实干家。

他接手铁厂之后首先就开始勘探煤矿,然后开发了江西萍乡煤矿,还构建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汉冶萍煤钢综合体。

为了能把萍乡的煤运到铁厂他挪用芦汉路款修了萍乡到昭山的铁路,结果路修到一半各地开始搞商办铁路。

大家表示挪用路款修那玩意跟我有啥关系啊?停了!别修了!

结果路修到株洲进行不下去了,盛宣怀恨得牙根都痒痒……

汉冶萍开会以来,……股份已收一千一百余万,只待湘省洙昭四十里铁路接成,便可广运萍煤,拓造钢枓,发达即在指顾间也。

一盘散沙的近代中国+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盛宣怀推铁路国有,把路权收归国有并向四国借款修路。

同时特地在合同里注明修路所需钢轨应该由汉阳铁厂制造提供。

这总算能搞起来自循环了吧?

钢轨一项并其附件等,邮传部奏明应由汉阳铁厂自行制造供用。

笑死,清政府的信用早就破产了。

你说收回路权是为了发展工业谁信你啊,最后掀起保路运动引发了辛亥革命。

大清,没了!

破产的政府信用+1。

好,鞑清不行咱们现在民国了,网上不都吹民国好吗?那这回该轮到我发展了吧?

轮不到,根本轮不到。

咱们前边说过,汉阳铁厂连年亏损,所以经常需要借款注资。

朝廷不给,民间不借,所以盛宣怀他们找来找去找到的是谁呢?

是东洋大善人。

东洋大善人表示我们为了打你们啊……呸呸呸,是发展工业,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钢铁供应,因此非常乐意借钱给你们。

于是从煤铁互售合同开始,东洋大善人咔咔扔下了几百万的借款。

1903年双方签订30年期的《大冶购运矿石预借矿价草合同》,以大冶铁矿出产的铁矿石货款为抵押向日本银行借款300万日元, 然后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共公司正式成立。

为了办好这个煤钢综合体盛宣怀决定扩大融资,再向横滨正金银行借款200万日元,并规定横滨银行可以随时向汉冶萍购买铁矿石。

此后横滨正金银行为汉冶萍专门开通了东洋花呗,几十万、一百万日元的借款接连不断。

然!后! 沙雕的事情来了。

大笔借款扩大了生产规模之后,盛宣怀发现自己高价炼出来的铁没有销路!

东亚当时对钢铁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在日本!

所以还是那句话,为啥盛宣怀要搞四国借款修铁路呢?

因为大规模基建是拉动钢铁消费的必要手段, 不然的话汉阳铁厂练出来的高价铁根本没销路。

1905年开始汉阳铁厂所生产的生铁有一半销往日本,盛宣怀自己感慨 是中国制造业太孱弱了,根本消化不了这些产能。

该厂不难多出货,惜吾华制造不兴,亦无船厂,只有路政所用钢轨一项……

故汉冶萍所出钢铁,犹赖出口销路,否则难矣。

日本人对此非常高兴!

因为虽然八幡制铁所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出铁成本也比从你这买更低,但是我下游控制你的生铁销路、上游争抢你的铁矿、资金上控制你的借款,等于把你们大清最大的钢铁厂就给掐死了啊!

所以日本在1910年11月7日屁颠屁颠地跟盛宣怀签了购售生铁草合同。

而与此同时,上海爆发的橡胶股票事件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又使得盛宣怀从中国市场融资的构想破灭了。

所以他转手又用购售生铁的钩子拉着日本人签了600万日元的借款,并约定借款以制铁所每年所购之生铁价值偿还本息。

说句题外话,上海橡胶股票事件中大批钱庄倒闭,无数资金随之烟消云散。

其中有一笔300万两的银子是四川集资修铁路的钱,乃是铁路公司的虫豸偷着拿出来放到上海想用钱生钱的。

所以当大清要收回路权借款修路的时候这群人极力阻止,要求除非国家包赔倒款,否则不让路权。

因为四川的铁路集资大部分钱都是附加在普通民众地租上收来的,如果这钱说不清楚搞不好这些人得被打死。

所以各省当时都爆发过保路运动,但是四川的保路运动最激烈。

众所周知,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引子,而辛亥革命爆发后汉阳铁厂被迫停工,作为债权人的东阳大善人果断出手接管了铁厂的日常管理。

同时停工后各种借款的利息依然存在,而且原本所约定的以生铁偿还借款本息的事现在肯定也没法继续了。

所以躲进日本租界的盛宣怀决定, 反手超级加倍!再次扩大借款规模!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不对啊,这不都民国了吗?为啥不把铁厂收归国有?

话说的确实对劲,1912年临时股东大会也确实发起过国有化申请。

但是北京政府自己还在搞六国大借款,根本不愿意得罪日本人。

所以1913年盛宣怀再度出山担任董事长,咔嚓甩出来一份1500万日元的借款合同!

动荡不安的政局+1

孱弱的工业基础+1

积极的买办+1

窥伺的列强资本+1

大笔借款与不断重叠的购售合同,导致汉冶萍的控制权后来几乎全部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从1931年至1937年,大冶铁矿向日本提供了铁矿石两百七十多万吨。

1933年—注意此时已经是国民政府了—统筹党国重工业规划之实业部表示:

当此国难日深,铁砂输出之利害得失,初非不知;但因受合同之拘束,殊苦无法以善其后……事关国家大计,须从长计议。

虚弱的中央政府+1

当然你看到这说不定要拍案而起:

不是要说铁钉吗?你给我说个毛线的铁厂啊!为什么不说铁钉!?

别着急,咱们这就要说铁钉了。

因为无论怎么说汉阳铁厂还是真的造了一些铁出来的, 所以湖北自晚清以来也多少搞了一些初级的机械加工业。

张之洞就因为“湖北所需针钉多系进口,市场需求量大,有利可图”而派人去筹办了针钉厂。

1909年针钉厂终于投产,然后1910年……

宣!布!破!产!

破产的原因一是因为汉阳铁厂生铁质量不行,买来的机器用这种铁造不了钉,所以必须进口原料,抬升了成本;

二是因为找来的总办根本不懂工业,还贪了不少钱。

后来南洋华侨花了十万银元把这个厂子买回去了,但是算了一下制针成本还是不赚钱,所以专制铁钉,算是勉强能维持生产。

其实汉阳针钉厂能勉强盈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有特殊政策扶持:

该厂所产 钉针能够按照洋货清缴关税的办法,出厂后在第一关缴纳5%的税,然后再不征收。

国内其他初级工业产品很难拿到这样的优惠政策。

这里咱们要多说一句,近代以来中国海关由英国大善人把持,关税税率之低常年冠绝全球。

你本土生产的工业品要层层缴纳各种厘金也就是过路费,厘金是晚清以来三大税收之一。

所以在挖了政府财政根基和保护民族贸易之间大家根本不会多想,肯定是要先维护厘金收入的。

民族工业短暂的美妙时光来自于一战的爆发。

一战爆发后欧洲钢铁全都扔到自己土地上去了,所以洋钉断绝,铁钉市价翻倍,这下子终于有民间资本进入了。

结果好日子过了没几年,一战打完了,过剩产能倾销之下,不光是铁钉,各种工厂全都大!暴!死!

连砖厂都批量倒闭了……

恶意的商品倾销+1

支离破碎的市场+1

当然了当然了,有人肯定要说那后来不是有黄金十年了嘛!

确实,中国的工业资本增长速率在所谓的黄金十年里倒是真的保持了10%上下的高速增长。

1920年到1936年中国的消费品工业从3.3亿元发展到了约10亿元。

这个增长主要是因为党国终于在名义上实现了所谓的“关税自主”。

其实没有完全实现,因为很多时候依然要跟洋人谈妥了才能调整关税。

因此可以对部分商品实施保护性关税。

同时老蒋也算干了点人事,一点点探索着撤裁了厘金,对所有商品征收“统税”。

但是1929年华尔街一声惨叫,为全世界送来了资本主义大危机, 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上线了。

他上任之后立刻开始着手实施所谓的“罗斯福新政”。

但是为了让自己的新政能够被国会顺利通过,那么自然就少不了跟国会里的各种利益集团搞一些交易。

其中比较棘手的一个团体叫做“白银集团”。

这个集团是美国白银工业的利益代表,其特点是产值不多,影响不小。

美国的犹他州、爱达荷州、亚利桑那州、蒙大拿州、内华达州、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等西部七州是主要白银生产州。

这七个州在国会里有十四名参议员,占参议院议员总数的1/10以上。

所以虽然白银工业在美国的总GDP中占比很少,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却对新政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很大。

那这些人的诉求是什么呢?

很简单:

老子是产银州,可眼下世界经济萧条,市面上白银供给过剩,开银矿赚不到钱了,所以 我们要求政府想办法把白银的价格给我提上去!

这里咱们多说一句,20世纪以前,金银确实是大多数国家的硬通货。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选矿和冶炼技术大进步,一下子海量的白银被开采了出来。

所以不少国家逐渐放弃了白银,只用金子来作为本国的硬通货。

而在当时的世界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有施行金本位制,而是使用白银作为自己的本位货币。

这就导致了罗斯福跟国内白银集团做交易, 万里之外的中国货币市场迎来了总崩溃!

因为美国大肆收购白银,必然引起国际银价暴涨,进而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1933年伦敦市场上每盎司纯银还只要18.2便士;而1935年5月就飙到了33.8便士,涨了差不多一倍。

中国人则惊恐地看着白花花地银子不受控制地流向了美国。

1934年和1935年,平均每年有超过1.8亿两的银子外流,然后大家迎来了罕见的通货紧缩。

1934年2月20日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工会致电罗斯福,表示大哥咱差不多得了,别再买入白银了,不然一定导致“银价暴涨”最终使我国“银子运漏他方、信用紧逼,与国内物价水平线一败涂地”。

货币供给不足和货币升值所带来的双重打击也让幼稚的民族资本大受打击。

1935年上海31家纱厂中有8家停工,就连面粉厂都关了一大半。

外部输入的经济危机+1

当然请轻工业是这个德行,那么重工业发展如何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先总统蒋公伟大的宏观规划了。

1930年国民政府将工商部和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进行了宏大庞大硕大远大的实业建设计划。

南京国民政府连续颁发《关于建设之方针案》与《实业建设程序案》,规定:

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伟大之建设事业,依照总理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水利、电气及钢铁、酸碱、煤、糖、煤油、汽车等项基本工业,应由国民政府积极兴办。

然后实业部上马,开干!

大干几年取得了一些非常亮眼的成绩包括搞了个酒精厂,在上海整了个渔业公司(整完之后跟原来搞渔业的人打起来了,最后请青帮头子杜月笙紧急调停),整合了全国的油料生产(桐油是中国的传统出口项目,整合完毕之后马上就能来钱)

然后……没啥了。

真正意义上回报周期很长的重工业,成果几乎没有。

这个实业部的工作效率之低简直匪夷所思,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1927年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大伙提出要搞个中央钢铁厂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

蒋介石对这事非常重视,曾经让宋子文、孔祥熙、陈仪等人专门会商协调。

结果各方互相倾轧争执不休前后扯皮扯了七年,连堵墙都没建起来,硬是把这事给折腾黄了!

国民政府的一屋子虫豸+1

此后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考虑到打仗确实不容易,所以像什么抗战能抗到钢铁厂倒闭这样的黑点咱们暂且都忽略过去。

然后…… 大的终于来了。

抗战胜利了。

老蒋跟美国Daddy签了《中美友好通商条约》。

跟世界第一工业国签这种东西,没有十年脑血栓都干不出来这事。

同时在哈佛大学经济系高才生、国舅爷宋子文的天才创意下,国民党为了稳定物价、控制通胀,出台了法币与美元挂钩、开放上海黄金市场、以黄金回收法币鼓励进口物资的三大神举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