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韭圈儿
做好的投资者教育(原“韭菜说投资社区”迁移而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ICLR2025】CUBEDIFF:将基于 ... ·  昨天  
数据派THU  ·  提升数据科学工作流效率的10个Jupyter ... ·  2 天前  
高工智能汽车  ·  连亏两年,经纬恒润“压力”不减 ·  昨天  
国家数据局  ·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优秀项目案例集— ... ·  18 小时前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文摘  ·  突发!o3-min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韭圈儿

好多基金开始增聘基金经理了

韭圈儿  · 公众号  ·  · 2024-02-27 15:06

正文

最近的反弹,让一大批基金的年内收益回到了0%以上。

截止到昨天,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股混基金来到了1252只,占比近1/4,只不过很多主动权益品种,因为持仓相对偏成长,还在水面以下,偏股基金指数(930950)年内回报在-5%左右,想回2024的本,可能还需要时间。

行情回暖的背后,我看一批基金也在年内发布了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不同于往年行情较好,基金增聘是为了离职。

这个时点增聘基金经理,更多还是考虑人才培养以及组合管理的问题。

来源:Choice


多基金经理制,背后各有不同

目前,全市场在管基金经理2人及以上的产品有2954只,占比将近30%。

而偏股混+股票+灵活配置的产品合计778只,今年以来翻红的有169只。

排名前20的见下表——

虽然看起来都是多人合管,但细分一下应该可以分为下面三类——师徒档、强援派、分工制。

所谓师徒档,简单来说就是带新人。

研究员再优秀,从推票走向组合管理、应对申赎变化,这种身份的转变和适应需要时间。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资深老将和新人搭配的管理形式,明日之星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比如目前多人制产品里排名最靠前的中泰红利优选和中泰红利价值,就是姜老板、王桃师徒档的产品,因为持仓偏好大盘价值方向,所以今年以来的收益还可以。

所谓“强援派”,其实也好理解,就是拉来一位得力干将,把业绩做好,比如排在第四名的永赢长远价值。

去年6月6日,基金增聘了许拓合管,半年报里我们能看到,已经大刀阔斧进行了调仓,今年以来表现不错。

许拓的风格整体还是蛮低估值的,与今年以来的市场倒是匹配,开年各种公用事业股涨得都挺好,所以业绩终于算回了一口血。

在市场熊了这么久以后,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基金新增基金经理,这点应该不用怀疑。

然后是最后一种,其实也是我想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多人基金经理制。

大家分仓,每人守好自己的仓位,各自发挥优势,最有代表的产品,收益没有挤进年内前二十,但今年也回本了,就是去年话题度颇高的——工银领航三年。

这个产品去年发行时有不少讨论,毕竟是公募正式探索多基金经理制的尝试,开局一定不能做差。

有了示范效应,后续才会有越来越多、人员储备充分的大型基金公司思考这种模式。

且不论市场主流观点对多基金经理制的共识如何,我对他的态度从打一开始就是充满期待。

从去年6月13日成立到现在,最大回撤大概14%,今年年初最惨的那一波净值一度跌到了0.859,比同期指数的波动强一些,这里面可能有缓慢加仓的优势在。

考虑到产品三季度的仓位已经达到84%,后面这波市场的走势更能体现产品的能力,目前来看略输沪深300,后续还得再看。

反正净值已经回到了0.92,开局站稳了,2年半之后才可以期待。

假如未来,多基金经理制被证明可行,持有体验良好,那么最直接受到冲击的会不会是若干FOF基金呢?



资本集团,珠玉在前

其实多基金经理制并不是国内的首创,这本是一个舶来品,比如——资本集团。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资本集团拥有股票型基金经理80名、固定收益基金经理30名、股票分析员178名、固定收益分析员57名、宏观经济分析员15名、交易员79名,基金经理平均投资年限27年,在管规模2.2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资管机构之一。

最开始,资本集团也是让旗下基金经理单独管理自己的资产组合,但三到四年后,大家突然发现,实际的投资结果似乎出现了奇怪的偏离。

成长型基金比价值型基金的操作更保守了。

1957年10月,苏联把斯普特尼克一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卷得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一身冷汗,在对美国“可能输掉太空竞赛前景”的一片迷茫和悲观之下,1957年道琼斯和标普500指数纷纷以阴线收尾。

这时,管理成长型基金的霍尔对美国的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选择降低仓位保有大量现金;但另一边管理保守组合的基金经理JBL,相信艾森豪威尔带领下的美国国运,也非常看好材料与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反而加大了组合中的权益比重。

而且,两位公司的扛把子都准备退休了,为他们两个截然相反的管理者选择合适的接班人也是个难题。

穷则变,变则通。

1958年4月,资本集团开始试验多基金经理制度。

我们知道,一只基金的长期向上离不开两个层面——研究和投资。

而当下国内部分资管公司的问题在于,基金经理在投研决策中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研究员的KPI和晋升掌握在基金经理手中。

那么以他的选股偏好出发,和基金经理搞好关系,推荐更符合领导审美的股票就成为了研究员的源动力。

这样,在市场与基金经理风格高度匹配时,基金经理可以开疆拓土,但在基金经理的风格阶段性失效时,排名又会非常地惨,穿越市场周期的能力约等于0。

资本集团的考虑是,把一只基金分仓,交给不同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分别管理。

通过分仓把不同风格、不同能力圈的基金经理糅在一起;再把一部分仓位分给研究员,让研究员亲自买卖股票,每个人对自己的仓位负责,再把薪酬和绩效与自己的组合挂钩,以4年维度考核组合的绩效,以此更好地促进资管公司的投研一体化。

对公司来说,旗下基金产品穿越周期的概率大大提高,受基金经理离职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弱,一赢;投研人员因材适用,兑现了自己的价值,二赢;组合抗波动能力提高,持有人的体验提高,三赢,这样看的确是个很好的产品创新。

然而,多元基金经理制度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就像可口可乐的秘方,我们都知道有糖、二氧化碳、水、焦糖、磷酸、咖啡因,但是怎么调出那个味儿呢?说不清。

包括现在我们对工银领航每天具体的运作情景,也是缺乏想象的。

刚开始,资本集团也是按照“商业机密”一样去运行多基金经理制。

为了搭建复杂的计算和运作流程,资本集团在软件上花费的费用就高达上亿美金。

同时,公司高层也反复强调,这个制度运行非常复杂,既可以用30秒的时间介绍原理,也可以用30天的时间介绍细节,所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在设计产品阶段是没有办法穷尽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远去的个人英雄主义

多基金经理制度在国内还没有广泛推开,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去检验,所以大家直呼“看不懂”也可以理解。

相比之下,我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在基金经理的决策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