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的建设首先是人才项目的建设,培养人才的周期和成本太长太大,在不差钱的单位,直接高薪引进或者买来租来带帽子的人才,显然可以快速完成人才的储备。
难怪有人批评一些大学靠人才搬运方式快速变肥变大。
有博友批评说当前的人才就是帽子=人才,没有帽子就难以被认可为人才。
实际上,对于多数单位,能带上帽子被尊称为人才的那些人基本上多数都是该单位综合水平比较靠前的人,虽然我们不排除某些人才是单位战略性的包装起来的。
过去讲时势造英雄,现在是大学发展根据战略需要包装和培育一些领军人才也彰显了某些单位的无奈。
在资源有限和倾向性资助下,有了领军人才则可以更多的分配一些资源,这是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拒绝的。
纵观多数高校塑造和捧上神坛的人才,无非在以下方面能露两手:
1)能整来大项目或者经费总额比较大的人或者小团队头目,毕竟这些经费可以沉淀在单位,增加了单位的经费储备;
2)有Nature, Science等主流期刊论文的,毕竟这些期刊目前在中国还是很收到青睐的,且不谈是第几作者,只要是署名的就很好;
3)是学校主流学科的核心骨干且有比较大的课题组支持;
4)能整来重量级科技获奖的,这一般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合作;
5)个别论文数量多,特别是高引论文多的人,这可能会培育高规格的科技奖。
总之,你能给学校带来经费和荣誉,一般情况下学校自然会考虑到你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不被关注,这就是下面所说的人才流失问题。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宣传人才引进,而且把这些人才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必须是院士,第二层次必然是长江学者和杰青等,依次类推。
实际上一个定位于教学单位,你要引进那个院士和长江学者做啥子?
每个大学都有一些真才实学的人,有些被单位正面积极宣传,而一些有真才实学和学术上有影响力的学者没有受到单位的重视。其原因要么在于所在的学科不是学校的主流学科,要么就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对这些人刻意的雪藏和挤兑,要么就是这些人本身不愿意同流合污或者不屑于和某些不入流的领导合伙罢了。
真正的大学是应该充满自信的,允许人才自由流动而不是捆绑式的约束。
当一个在单位工作了多年的职员要离开,其心理必然非常复杂,虽然很多人会批评这些跳槽的职员是冲着高薪和职位去的,并调侃到只要给足钱没有挖不到的人。
事实上,有些职员的主动离开并非是因为薪酬的因素,难以融入主流团队,难以组建自己的团队,没有上升空间,没有平台,比如没有学位点就难以申请到依托博士学位点的定向经费等。还有一些职员受到所在单位的排挤和雪藏,内心难以获得成就和认同感等等。
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对方单位愿意出高价来引进,为什么要拒绝?
仅从小木虫上网友交流跳槽以及某些单位职员通过各种方式离开的事例表明,当这些职员离开的时候备受刁难。如霸王合同下的“违约罚款”、“盛情挽留”、或者踢皮球式的推诿。
大学之大在于有包容性,不同的人在单位承担的责任和贡献是不相同的,这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运作。大学每年都会招聘不同层次的职员,也应该允许职员自由的流动。当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学科主要力量离开的时候,如果这个学科不能生存,那么就自然关停,这也利用资源的整合。
纵观而言,越差的学校对职员的流动约束的越多,这种禁锢下更难以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今后会在双一流建设下逐渐淘汰。
当每个大学的职员能自由流动的时候,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也会得到抑制,那些主流人才流失了,这些学科也就该关闭了,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是好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04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