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加过一个培养“好孩子”的座谈会,有个家长提出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我儿子14岁了,我和他妈妈一直对他都很好,几乎事无巨细包揽了他的一切。
我以为,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可事与愿违,他现在很讨嫌,是个无可救药的熊孩子,什么都和我们对着干。
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对他这么好,他却像是我们的仇人,把我和他妈妈折磨得够呛。
学习不行、生活不行,就连做人基本的道理都不讲。
明明已经对他百依百顺了,为什么还是养不出好孩子啊?”
是啊,为什么对孩子那么好,却反而养出了熊孩子?
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就曾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中说过: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答案是对他百依百顺。
不想害孩子,做父母的,请别对他太过好。
音乐才子郑钧的《溺爱》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
只有你的未来,才能挥霍我的现在;只有我的最爱,给我最致命的伤害。
溺爱,它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不仅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更会痛击孩子的未来。
电视剧《爱的厘米》中,关家父母对儿子关震雷百依百顺,他们什么东西都要给儿子,甚至把女儿当作儿子的提款机。
过度的溺爱让关震雷成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做什么事都是半吊子:
他创业失败,负了债,关爸就将老家房子卖了,倒贴40万养老金去拯救他,用自己的工资养巨婴,还跟他说:“别去创业了,在家玩就好!”
他没房没车想结婚,就让爸爸逼姐姐买房给他腾地方、要姐姐借他车,可他责任心不够,导致姐姐被无辜牵连,还要赔人钱财。然而,关爸却也不曾严厉批评他,甚至还担心他没吃饭。
他偷卖掉姐姐的车,别人开着出了车祸,被警察找上门时,关爸竟然跟警察说:“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你们原谅他!”
惹得警察都看不下去,道:“30了,还孩子啊!”
关震雷的不上进、不体面、自私,究其根源是父母的溺爱。
教育家捷尔斯基说:
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大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
真正懂爱的父母,不会溺爱孩子。
因为溺爱不是爱,是父母以爱之名设下的温柔陷阱,让孩子滋生懒惰、无礼;溺爱不是爱,是一个束缚成长的枷锁,剥夺了孩子长大的权利。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不会溺爱孩子。
因为他们知道,对孩子太过的爱就是害,会让孩子虽有年岁的增长,却没有心理的成长。
外表是大人,内心却是孩子,他们无法处理复杂的事务,不能独立生活,自己过得辛苦,也必定让身边的亲人爱人痛苦。
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常看网上的一些育儿的纪录片、采访和自媒体账号。
看他们怎么和孩子交流,怎么与孩子玩闹,怎么表达爱,怎么开展家庭教育。
我发现,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共性——
他们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爱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在一定界限中帮助孩子塑造未来。
@是个懒妈说:
放手让孩子去试错,给到他们恰如其分的指导,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能独立生活,就是父母之爱子了。
所以,她总是让孩子先表达,去尝试与犯错,然后再做复盘,认真总结。
于是,在懒妈的视频中,3个小孩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脾气。
她们会因为抢玩具而争吵,也会因学习的问题而哭泣,还会因为无名原因而打架,但是他们却从来没因各自的劳动分工而抱怨、不满。
在父母舍得放手、爱的教育下,他们懂得分工合作,明白同气连枝,也长出了自己的优势。
他们做卫生分工,大姐收拾大件易碎品、二姐打扫零碎垃圾、小弟则丢垃圾套垃圾袋;
他们做饭菜合作,小弟洗菜、二姐切菜、大姐炒菜。
二姐数学成绩老提不上去时,母亲会用奖励的形式,提醒大姐为二姐做家教,在家教的过程中,她想尽办法让妹妹学得更有动力,有了“教师”的能动性。
举办家庭联欢活动时,二姐特别积极地报了多半项目,主持、唱歌、跳舞,还配合小弟演绎变脸,展现了“全面发展”的雏形。
父母大年初一清晨要去拜年时,小弟醒来没有哭闹,而是慢慢地穿衣服、叠被子,收拾年三十晚上守岁时的残余饮料、零食,成长为了一个“眼里有活”的男子汉。
正如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多伯森曾说: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因为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是有宽有严,宽严适度的智者,他们能基于孩子的特点,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能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而恰如其分的爱,能教会孩子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飞翔,而不是将他们锁在父母的怀抱中;
能让孩子知晓怎样面对风吹雨淋,而非单纯地替他们遮风挡雨。
所以说,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能适度管教孩子,提供恰如其分的爱,用宽严适当的方法,滋养孩子、影响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都说,孩子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看世界的。
孩子的一生很长,当下即时性的快乐与满足,往往无法铺就通往未来的坦途。
教育子女,从来不只是让他此刻吃饱穿暖那么简单,有远见的父母,多半能狠下心让孩子获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阳而行的能量。
一位台湾的幼教分享过日本妈妈对幼儿的教育,是狠心用小事让孩子独立自主。
她们会让孩子自主选择当天要穿的衣服,若是冬天孩子选择了薄衣服,她们会问:“外面冷哦,不穿外套,你真的可以吗?”
若是孩子答“可以”,那她们就不会再强制要求孩子带上外套。
因为她们认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自己选择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虽然有点狠心,可却从小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孩子从小有了自我意识,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小时候不肯吃苦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有更多的苦要受。
看过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奖的短片《鹬》。
鹬妈妈是个“狠角色”,鹬宝宝出生没多久,就将它推到了海边,让它自己觅食。
鹬宝宝不谙世事,一不留神就被冲到了远处,它觉得大海恐怖,不敢靠近,躲在草垛中瑟瑟发抖。
可鹬妈妈没有心疼,反而是鼓励它战胜恐惧,引导它向海中寻食。
就这样,鹬宝宝总算击退了困难,迎风奔跑,找到了比自己还大美食蚌。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从呱呱坠地,到学会爬行、奔跑,再到独当一面,需要父母有一点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