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言
趣味生活多面手。 这里的宗旨是:让生活更有趣,让有趣更有意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温言

北上广深好不好,取决于你好不好

温言  · 公众号  ·  · 2019-06-25 07:03

正文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324篇文章。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7年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亚洲知名创意设计师包益民说:“纽约好不好,取决于你有没有钱。”

真是一句不加修饰的大实话。但这句话里面的“纽约”其实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都市,比如伦敦、东京、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大城市都充满了机遇,但也都非常拥挤。大部分纷至沓来的人感受都非常类似: 兴奋…焦虑…失望...孤独...厌恶...自我鼓励…重新燃起斗志,或彻底失望离开。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以学生身份去伦敦留学。没有奖学金、也没时间打工,花家里给的钱每一分都战战兢兢。

那时候的伦敦对我像个吞噬一切渺小的黑暗怪物。上学校第一天,我就因为下错了站却没有拿地图生生迷路了三个小时,回到宿舍大哭了一场。

那时候我眼中的伦敦人非常冷漠,整个城市只有灰色和黑色。

城市里每个人都长了一双又直又长的飞毛腿,我必须连跑带颠才能跟上这个城市人的步伐。一年四季还动不动就下雨,每逢下雨所有人都变魔术般地从包里掏出一把雨伞,只剩措手不及的我在雨中狼狈逃窜……

多年后再回伦敦常住身份是陪读。 伦敦对我而言仍是一个高消费城市,我却发现了许多曾经无法安心享用的乐趣:

去二手书店淘书,去旧货市场参与平民拍卖,周末去海鲜市场早市买极其便宜的生鲜,阳光充足的下午在草坪上烧烤或者去郊区同学家做客…

因为花的都是自己工作挣的钱,因此非常坦荡,我还在原公司的曼城办公室找了份工作,每周坐火车一次办公室即可。

不是因为伦敦变了,是我变得更有力量了。

因为我有了自己的收入,和家属一起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觉得整个城市也亲切包容起来。

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十年前毕业后留在英国的老同学们,也成长为了这个城市的中产阶级一员,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多便利的信息和资源。

一线城市是天堂还是深渊,取决于你自己拥有些什么。

而这世界上所有的好地方,门槛都高。


仅仅说钱太狭隘,其实决定我们是否能对一个城市认同的,是更为广义的“获得感”和“价值感”。

我在香港工作的同学忙得只在住宅和中环办公室两点一线穿梭,但他对香港的认同并不亚于家乡北京的认同。

在牺牲掉熟稔风景、休闲时光之外,这个城市慷慨地给予他辛苦工作所谋求的名利。

种瓜得瓜,奠定了他对整座城市的情感。

大城市之外,这也是许多中小型城市给人幸福感的来源: 需过于拼命,只需匀速生活,就能获得一定的存在感,并拥有这个城市平均值的生活。

工作很多年后,我亲身体会到: 我们对于大城市的怨念则往往来自于未企及期望的低回报。

被房租和大城市高物价盘剥殆尽的打工所得;

明明怀抱着梦想,却在996后,耗尽了时间和精力,无暇再欣赏那些当初吸引到自己的元素。

城市越繁华,越衬出漂泊者的孤单。

成功人士越多,越令我们自我怀疑自己的渺小。

身体往往也会紧随其后开始作对:一堆人在抱怨大城市沾染的病,在北方的讲皮肤干裂和雾霾导致的呼吸不畅、咳嗽。南方湿热带来的皮肤病和关节痛。


我曾认识一个以诗人自居的朋友,当初就在深圳念的大学。因为觉得这里缺少文化氛围、太过强调务实,所以一毕业就迫不及待地离开,并声称此生不会再踏入珠三角。

结果不足三年就又从老家回深圳打拼,一直待到现在,不但自己成为了深圳人,还天天朋友圈里拉别人也来深圳移民...诗人的标签仍在,但更多只是一种消遣。

深圳带给他的东西太多:志同道合的太太,第一声娃娃的啼哭,稳定的收入,包容的心态,崭新的房子,宽敞明亮咖啡馆里对着朋友们高谈阔论…

城市成全了他物质上的追求,也因此消除了他早年间的怨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