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5.91元/公斤 ... ·  1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东方家庭教育

心理学家: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18岁前各阶段重点)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1-24 07:00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来源:中国教育报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满足其生理需要;


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其当作朋友……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正所谓:“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有的父母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让孩子的眼里充满快乐、温暖呢?李玫瑾教授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给出了一些养育方法,供大家参考。


0—3岁 情感抚养

0-3岁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至12岁。


依恋是情感的起源。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依恋得到满足时,人会非常放松;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就会非常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这样令人痛心的案例:“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伤害家长的行为,不用问,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养育长大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形成。”


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风靡全球,我们国家的部分年轻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避免养成哭闹的习惯。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此时,家长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长期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键盘侠”,殊不知,他们“一点就着”的脾气,或许就源于父母的“粗放式”养育,在一岁以内自己的各种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岁—12岁 性格抚养

爱是一种营养,但不是全部。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三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四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岁时,家长要在诱惑训练中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


六岁时,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哭闹没有用


在3岁左右,孩子的哭闹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制止孩子无理的哭闹?


比如孩子因为得不到手机、不能看动画片而在家里哭闹,家长应该把孩子抱进卧室,一对一笑眯眯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让孩子体会到对他的爱。


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家长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如果妈妈想看手机,爸爸不给妈妈,妈妈就像你刚刚那样哭闹,好吗?你已经长大了,有什么需求可以说出来,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玫瑾提醒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要做到“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耳边的噪音;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要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父母的想法,与孩子建立民主的沟通模式。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到中学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坐不住,东张西望的,很是影响学习成绩。”李玫瑾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从小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等祖辈长大的。这是因为,老人的生活没有节奏和规律。“一会儿给孩子吃个红薯,一会儿带孩子去邻居家串串门儿,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


早年间没有节奏的养育,会让人在成年后对自己缺乏控制力。


二、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


如何让四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懂得等待和忍耐,从而培养自律意识?


父母可以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


孩子挑好后,家长可以说:“这玩具超出我们的计划,你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为什么去上班吗?30天才发一次工资,家里买所有东西都需要计划,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如果今天买回家,我们下星期的菜钱就没有了。”


“如果妈妈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提要求:因为要加班,你要早点上床睡觉,要乖乖吃饭,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迟满足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除了买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议,孩子三岁以后,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光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做一件事情,如拼图、绘画等。三岁时坚持10分钟完成一幅画,四岁时则延长至20分钟,等孩子六岁上学后,就能在3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集中注意力。


三、巧克力的诱惑


孩子五岁起,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分享的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这时候,家长要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设计一个游戏,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首次掌握决定权,大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一个月后,当第二次做游戏时,孩子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妈妈对你的考验,不要着急,长大后要学会等待。”‍


四、饭桌上的分享


李教授表示,自己小时候总是会在饭前准备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后,才会动筷。


如果父亲因加班而不能按时就餐,母亲一定会用干净的碗筷给他单独留一份饭菜。最好的水果,也会留给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分享。


此外,孩子从四岁起就要多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


五、运动中的吃苦耐劳


孩子在跑步中会上气不接下气,等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发现没什么不良反应。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刚开始工作特别难,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


孩子在初学游泳时,会非常害怕;但后来他会发现,只要不放弃,一定能学会。


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什么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这个过程就是自己驾驭外界的过程,不能因为害怕就拒绝尝试。”

12—18岁 人格抚养

女孩12岁、男孩14岁起,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孩子进入青春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