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
Thursday
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发展迅速,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方向。阿帕替尼是新型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剂,在多种肿瘤中均显示出抗癌活性,目前已被CFDA批准用于胃癌的三线治疗。今天的《陈锦飞病例课堂》,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肿瘤科的端木忠教授、魏晓为博士将分享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以及在其他肿瘤的典型病例,给大家临床治疗类似患者提供思路和方案。
上课啦!记得拿出小本本做笔记哟!
没听清的看这里哦,复习很重要!
端木忠教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 最佳实践分享
魏晓为博士:阿帕替尼临床应用病例分享
课后答疑解惑?你想知道的在这里!
问
陈锦飞教授:阿帕替尼是胃癌三线治疗的药物,而本次端木忠医生将其应用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中,疗效甚佳。那么阿帕替尼在其他肿瘤应用时,我们应当注意哪些事情呢?
答
端木忠教授:在本病例中,患者在接受多线化疗后仍进展,传统化疗手段无法进一步获得有效控制。针对此类患者,临床治疗中结合使用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的方向。对于妇科肿瘤,抗血管生成分子靶向药物贝伐单抗已经被NCCN指南纳入一线治疗中。然而贝伐单抗价格昂贵,并非所有人都有条件应用。在这里我们采用阿帕替尼治疗是在文献支持、机制针对、患者可承受等条件下应用。
陈锦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应用阿帕替尼使患者获益?
魏晓为博士:这两位患者均因为客观因素无法有效进行标准一线化疗,在谨慎、合理的评估及相关证据支持下我们采用了阿帕替尼的治疗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这两例患者治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提示阿帕替尼在临床一线或二线治疗中的潜力,也引导我们后续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CFDA仅批准阿帕替尼用于胃癌三线治疗。虽然从机制来看,阿帕替尼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都能起到抑制效果。然而,临床医生首先应根据指南来规范临床治疗,避免错用或滥用。如果临床需要应用阿帕替尼跨线或跨适应症治疗,应做到条件合理、依据合理、患者认同、严谨评估、对症调整等方面,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