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股放量大涨,两市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上证指数再次向上试探3090点。
虽然最后还是留下了小小遗憾,指数最终仅仅收在3088点,并未成功突破,但强势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
之前市场表现一直不好,很多朋友看到大涨,第一反应并不是喜悦,而是恐惧。
坦白讲,院长确实也有这种情绪,盘中有些犹豫是否应该加仓。
不过,经过盘后仔细研究之后,院长发现目前行情应该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未来应该是机会大于风险的。
今天市场为何放量大涨?是否可以加仓?何时可以加仓?
下面,院长就给大家简单聊聊。
突然大涨,大盘怎么了?
首先,大家要明确:今天行情的推手,主要是外资。
盘后数据显示,以每日额度余额口径,北向资金截至A股收盘净流入近249亿元;以买卖成交额口径,北向资金净买入逾22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外资单日爆买A股的情况很常见,但之前的行情延续性往往都不太好,所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
不过,这次可能不太一样。
知名投行高盛的分析师,近期在走访了多位外国投资者后,列举了外资共同认可A股投资价值的4大项理由:
首先,第一季度的复苏明显好于预期。
外资是非常看重基本面的,基本面好,就会买;基本面不好,就不愿意买。
第二,是神秘资金入场救市。
高盛提到,之前很多外资机构担心市场继续调整。但神秘资金入场兜底,降低了外资买A股的风险,因此人家反而愿意过来帮忙抬轿子。
第三,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2023年年报,
全部A股第四季度单季的业绩超预期。
第四,目前外资对A股的配置比例比较低
,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除此之外,高盛的分析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新“国九条”有望提高A股股息率,并剔除违规违法和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降低了外资机构的选股难度。
其中,第二、第五点是长期因素,不会轻易改变。
第一和第三点则是短期基本面因素,可能会受到基本面数据不佳的影响。外资习惯性地看着财务报表和宏观数据买股票,去年1月他们因此买入,后来数据不好他们又割着卖,把大盘都砸崩了。
因此,
今天的行情能否持续,关键在于4月份的制造业数据要好,出口也要好,最好能比3月份的更好。
一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在当月月底就发布,4月30号当天就知道了。
如果这项数据比较理想的话,五一过完节之后,大盘还是很有希望进一步上攻的。
买入信号,即将出现?
聊完资金面,接下来我们从技术面的角度简单谈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
近期A股呈现出对利空不敏感、对利好敏感的状况,已经和之前大不一样了。
去年,凡是大盘股、白马股、蓝筹股,稍微有点低于预期,就是一轮爆砸。
今年春节前也是如此。虽然小微盘的崩盘是各种巧合聚集在一起的结果,但这段暴跌的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跌幅之大,甚至堪比2015年当时杀伞形信托那一波。这其实无法用基本面解释。
可以说,信心的匮乏是之前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而春节之后,随着新村长对救市表态,我们可以看到神秘资金不断买入相关ETF。哪怕市场没怎么跌,只要看着有点危险,马上就买。上证指数更是不允许跌破3000点,一有跌破的苗头,资金直接就大举入场。
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大家就看到了希望。
每个人之前都认为指数会跌破3000点,但指数就是不跌破,终究会有人捏着鼻子在3000点上方加仓。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自然也就被托住了。
目前,上证指数一直在3000-3100点的箱体里运行。这个关键位置是去年8月底下调印花税之后的成交密集区,那个部分被套牢的人,目前即将被解放,所以有一定的解套压力。
如果后面上证指数可以一举突破3100点,技术上则会进入C浪主升浪。
按照逻辑,C浪涨幅应该比A浪(2635-3090)更大,也就是说第一目标位就得奔着3500点去了,值得我们重仓出击。
而且,目前这个形态结构,跟2005年998点、2014年1974点两次底部也是比较像的。
逻辑上,这两次底部的前提条件,都是行情持续低迷很长时间,然后出现过一波相对强烈的回升。此后,回调幅度明显比大家的预期要小很多,不仅仅是没创新低那么简单,关键是明显跌不下去,买盘支撑超预期。
这样,就可以逐渐磨掉看跌者的耐心,促使他们转变为看涨者。
最终熊转牛的确认点,则是放量突破前期的某个关键点位,技术派一致买入形成快速上攻,使最悲观的人也被迫追涨。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果4月制造业数据良好,且上证指数突破3100点,一定要满仓干!
风险提示: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海外市场,除以上风险外,还会面临汇率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个股短期业绩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或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在投资相关基金产品前,请您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