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世上,总会产生各种困难。所谓困难,其实就是人的内外循环短路了,不能正常运行。而学习,是克服困难的唯一方法。学习不是单纯的阅读或者聆听,它是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和环境,持续刺激学习主体,让学习者可以重新建构一种新的内外循环体系。比如学开车,就是将一个人的出行意愿与驾乘指令有效衔接起来。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者所谓的“说”是由内而生的内循环,而后者所谓的“乐”则是由外而来的外循环。所有的学习都必然伴随着自我攻读与分享交流,只有同时建立起内外双循环,学习才能落到实处,转化为学习主体的真正实力。
以前读研时,导师时任系主任。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做讲座。英国的,美国的,台湾的,香港的,大教授,小博士,还有相关学者的家属。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通常要帮助导师分担接待任务,而我自己也挺享受这种过程。在所有的学习类型中,与人面对面沟通是受益最大的。有些平时只能在纸面上见到的名字,现在活生生站在自己面前,况且还可以即时回答我的学术疑问,不亦乐乎?
所谓学习,就是让“自己成为”的过程。能够在特定领域内成名的学者,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同时他们身上定然也沉淀了自己多年学习、生活和研究的习性。靠近他们,就可以感受他们震动的频率,吸收他们散发的光热。在这种频率共振与光热传递的过程中,见识、格局与品味就逐渐生成了。
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便没有身份负担,没有声名压力,即便他口无遮拦,也能迅速获得他人的谅解。而随着资历渐长,身边人开始顾及他的颜面与尊严,随之而来的,与人深度沟通、精神共鸣的机会,也就日益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