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月末、季末、半年末于一身的6月底,往往面临着“钱紧”的压力,但今年却在央行的未雨绸缪下,上演了一场“不差钱”的好戏。
原标题:今年年中不差钱,基金经理取消“跪求资金”计划
“本来这个月底计划去银行那儿跪求资金,但到了月底却发现流动性还比较充裕,定好的行程也干脆取消了。”一位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尽管央行从上周五开始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但在前期流动性投放充裕的情况下,市场资金面整体平稳,股债市场表现喜人。十年期国债利率回落至3.51%,深证成指涨1.65%,上证50、沪深300指数26日也再创年内新高。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往年,央行的前瞻性布局将出现流动性错峰的情况,即“资金该紧的时候不紧,该松的时候不松”。此外,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足够透明,避免了不必要的非理性预期及羊群效应,对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央行26日早间发布公告:“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6月26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当日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净回笼了500亿元。
尽管央行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但资金利率和股债市场却表现不错。
上证综指26日放量上涨0.87%,收报3185.44点;深证成指涨1.65%,创业板指涨0.77%。
国债期货双双收阳,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09涨0.39%,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709涨0.25%。国债现券利率继续下跌,中债十年期国债利率下跌至3.5134%,一年期国债利率下跌至3.4815%,与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挂现象全面消除。
历年6月份都面临不小的流动性压力,为何近期资金面却显得波澜不惊?
明明表示,历史上6月流动性通常会趋紧,今年还存在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等因素,金融体系流动性压力不容小觑。为弥补跨季资金缺口,央行6月上旬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并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体现出呵护季末资金面的意图。他认为,在前期投放跨季流动性被市场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央行在6月最后一周超量投放流动性必要性不大。
2017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透明度加强,每个交易日都会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即使不进行操作,也会发布公告说明。明明对此表示,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透明度的增加,缓解了市场在资金面紧张时的恐慌情绪,亦可减少市场因央行长时间未进行操作时产生的对央行短期目标的猜疑,进而减少市场因与央行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非理性预期及羊群效应,利于央行达到维稳金融市场的政策目标。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银行间回购利率26日多数下行,交易所回购利率较前一个交易日小幅上升,深交所质押式回购利率R-001加权平均价报3.9580%,货币市场利率整体平稳。
回忆2013年6月20日这一天,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一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
“钱荒”场景历历在目,不少金融从业人员心中都添了一份谨慎,甚至有人一直在担忧2013年的那一幕会再次上演。
因此,从6月初开始,从经理到资金交易员都在提前筹划跨月的资金。但正是从央行到金融机构的这种未雨绸缪,让6月的资金面变得“有惊无险”。
上述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货币市场利率今年以来持续上行,但整体波动却不大,机构适当提高资产端的利率,基本可以承受这样的负债成本,资金来源也相对稳定。
月底就将面临MPA考核,资金利率是否会再现类似于3月底出现的“银行松、非银紧”的紧张局面呢?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3月底的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21.5%,但由于上交所、深交所近期修改了回购利率计息规则,目前回购利率体现的是资金的真实占用时间,回购利率不会出现这样大幅飙升,未来几天即使交易所利率继续上涨,预计也只是小幅上升。另外,很多机构都已提前备足了跨月的流动资金,手里的“子弹”其实都不少。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资金相对充裕的前提下,6月中旬左右,以保险资管为主的资金力量甚至纷纷出动,对十年国债为主的利率债进行了大幅配置,十年期国债利率也在触及3.69%后迅速下行至3.51%。
未来几个交易日将分别有1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1600亿元逆回购到期,如果央行仍不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市场会否出现钱紧的局面?
明明对此表示,在央行前期超额净投放的环境下,市场有望平稳度过半年末这一关键节点,但与之相对的是,7月初或将因大量短期操作到期造成一定流动性压力。首先,央行6月中上旬密集开展28天逆回购,因此7月3日、7月5日、7月6日、7月13日和7月14日为到期高峰。其次,7月又是季度缴税期,财政缴款将对基础货币形成收缩效果。
不过,根据央行2017年开始公布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解释,央行在报告中明确关注的流动性因素包括财政支出和税期因素、资金回笼状况和政府债发行缴款。若7月缴税对银行体系冲击过大,央行料将有所作为,7月大概率不会重复4月份的债市收益率快速上行。
明明也表示,造成债市收益率快速飙升的三大因素目前已基本消退。
首先,美联储3月15日加息后,央行跟随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而美联储6月15日加息后,央行不仅维持政策利率不变,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资金900亿元。
其次,3月底4月初,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时间长达20天,为去年逆回购操作常态化以来最长,累计净回笼资金4900亿元,而央行在6月份则频繁公开市场操作,不计算MLF,6月至今累计净投放3200亿。
最后,监管超预期也是导致4月份债市收益率上行的重要原因,但目前银监会已允许部分银行推迟报送应于6月份提交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业务自查报告,说明监管更加注重避免政策叠加,去杠杆有望重回“温和”基调。多位机构人士也指出,在今年以来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已经大幅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面临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处理好杠杆率方面的潜在风险。5月M2同比增长9.6%。从中能看出我们进一步稳杠杆态势。去杠杆首先是稳杠杆,要让杠杆的增速降下来。现在看来,已有初步的结果。
距离6月末只有不足一个星期,资金中介信息群自然比往常更加忙碌。而在MPA中考之前,中小银行的口子格外的多,不时有人发布,某村镇银行“6月30日进资金7月4日出,每日贴息千分之1.8”,“某城商行五年期存款利率4.5%,利息月返,综合收益4.83%”等广告。不过,一名资深资金掮客对《证券日报》记者抱怨,虽然口子多,但是都是小口子,小银行要不了很大的资金量,对于他们这种大户来说,操作比以前困难,由于银行考核的改变,要中长期资金的越来越多,短期资金也远没有以前吃香。以前冲时点,贴息最高时一天的报酬能有千分之四,现在最多千分之二。
不过,近段时间,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攀升,相继出现了1年期Shibor与1年期LPR倒挂、1年期Shibor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倒挂的现象。负债端的价格高涨,中小银行对表外和同业资金的依赖都更大,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日子过的较为艰难。
小张是个自有资金1000万元的散客,也是受到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一类资金掮客。小张告诉本报记者,往年,他这种掮客圈的小散就是在3月末、6月末、9月末、12月末捞一笔就走,资金通常在季末的30号入账,下个月的3号或者4号出账,一天贴息千分之三,一年下来可以获得将近50万元的纯收入,再加上资金在其他时间的投资收益,基本上可以达到定存收益的将近4倍,因为常年做这个业务,小张和对接银行很熟,基本没遇到过什么风险。
然而,监管新规让他们这些散客的赚钱模式难以维系。根据监管236号文所列公式,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该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现在银行要短期资金的仍然有,但是很少了,他们更需要中长期资金,很多银行甚至要求能够停留6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资金,这对于我们散客影响很大,不仅如此,目前的价格也低,‘千4’的好价格再也没有了。今年6月份,多数银行价格都没到‘千2’,还有些同行抢生意,资金方开价‘千1.5’、‘千1.2’;甚至如果在6月中旬签约可以做到‘千1’”,小张表示。
在资金掮客这一行,有只做自己所在区域的散户,也有全国口子都能做的专业组织,一般来说,北上广地区由于资金方较多,资金面较为宽松,相对价格也比较低,而东北以及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比较少,价格相对高,因此在掮客中也有一部分做起了“二道贩子”的买卖,引导资金从价格低的地方转向价格高的地方,从而赚取佣金。
在各大资金中介的群中,本报记者发现,投机机会确实越来越少,指望着月末冲量挣一笔已经不可行,取而代之的是定存贴息。例如,吉林地区某村镇银行寻求定存资金,贴息后年化收益率为6%;某农商行6个月期限的定存,额外贴息一个点。虽然上述口子补贴的收益都不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以资金差价为营生的人来说,目前只能适应这种价格。当然,也有部分资金掮客离开了这个行业,转投典当行等领域,不过这种转型同样意味着承担风险。
2015年12月29日,央行发文称,从2016年起将已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 MPA)。兴业银行首席分析师鲁政委分析认为,MPA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业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从资产角度来说,在给定的规模下,要更加重视提高资产的周转率;从负债方面来看,在MPA考核的推动下,银行拼规模的竞争模式会得以缓和,最终将改善负债的可得性。
新的考核办法带给银行的变化在于,面对资产负债表腾挪压力,银行自然会压缩最易压缩的资金运用项目,尤其是对非存款类机构的拆出,这无疑会影响市场资金面和拆借利率。
中小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通常显著高于大型银行,加上表外理财的规模,则更逼近监管红线。而且,中小银行对表外和同业资金的依赖都更大,若资金面趋紧,更易受到冲击。
事实上,从5月末开始,银行市场间资金就开始出现紧张态势,5月21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年期品种利率报4.3024%,创逾两年以来最高位,且首次高于4.30%的上海银行间市场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周二,一年期Shibor报价4.3137%,继续高于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而从近期的Shibor表现来看,一年期的利率均维持在4.4%以上,近5日的Shibor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在4.43%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6个月期限的Shibor价格也已经在4.5%以上徘徊多日,1个月期限的利率水平也从6月开始有了明显的上涨。
招商证券固收研究徐寒飞等分析师认为,Shibor值超过LPR很可能只是开始,只要资产平均利率超过负债平均成本,而且不存在退出机制(银行不会倒闭),商业银行就会依靠“规模”来对冲“利差”缩窄,直到资产平均利率低于负债平均成本。随着商业银行在不断增加信贷的“相对供给”,会导致信贷的利率与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进一步倒挂,预计Shibor与LPR之间的利差会进一步“倒挂”。
近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贷政策日趋收紧,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断跟进,部分银行已将首套房房贷利率上调至贷款基准利率的1.1倍。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首套房房贷平均利率为4.73%,同比去年5月份则是4.45%。
央行营管部主任周学东撰文指出,针对2016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北京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态势,从2017年1月份开始,央行营管部在MPA评估中进一步突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入个人购房贷款增长这一因子,对北京地区全部银行严控个人购房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并将全年调控目标确定为25%左右的合理水平。
“尽管货币政策调总量、信贷政策调结构,但从北京等一、二线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情况看,结构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管不住房地产信贷增长,就管不住货币总量”,周学东在文章中表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纳入MPA评估范畴,大大增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效性。
版权说明: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Bank资管》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交流、合作、投稿等事项请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号:bankziguan02,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添加请备注机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