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此前陷入倒闭传闻的“网络童装第一品牌”绿盒子,目前官网已经无法访问。作为最早涉足电商的品类之一,曾经靠线上红利起家的童装淘品牌绿盒子却遭遇破产危机。毋庸置疑,电商的优势正在消失,经营也越来越困难,实体店正在崛起!
跑路?破产?这些令人生畏的标签笼罩着曾经的“网络童装第一品牌”——绿盒子,以及为这个品牌打拼多年的美女美女CEO吴芳芳。
事件的发酵,来自一条绿盒子供应商的催债微博。
12月28日,一位名为Bellisa-ye的网友在微博发帖自称绿盒子供应商,公开质疑吴芳芳转移公司财产,“恶意诈骗”供应商,拖欠货款。同时,附上向上海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徐汇区人民检察院递交的请愿书,称“绿盒子采用期满公司经营状况,造成94家企业,共计9400万负债”。
面对公开质疑,吴芳芳微博个人账号在当天做出回应。
这条微博一方面回应了转移财产的传闻,一方面也间接承认了公司遭遇重大财务危机的事实。
12月30日,吴芳芳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回应:我正在积极处理此事,也在和供应商们积极对话协商,希望大家可以稍微理性对待,绿盒子有品牌价值、产品设计、线上运营优势,我已经委托律师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希望能够转型代运营公司,用自己的能力把公司经营下去,慢慢还供应商的钱。同时我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审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至此,品牌方和供应商各执一词。截至发稿,吴芳芳本人没有对《天下网商》作出回应。
这并非绿盒子第一次处于危机四伏之中。
2002年,绿盒子在易趣上线,并迅速成为易趣童装类目第一。四年后,绿盒子选择离开易趣进入线下市场寻找商机。
此前的报道中,对绿盒子的线下订货会有着这样的描述:“2008年4月,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一家酒店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Miss de Mode”2008年秋冬季的订货会在这里如期举行,加盟商的订单成绩单也突飞猛进。面对如此佳绩,绿盒子上下欣喜若狂,开始积极备战。”
而这正是绿盒子第一次危机的开始。不到一年时间,绿盒子就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冲击,并间接带来全国商场销量30%以上的下滑。
2008年,通过提供个性化童装,绿盒子转向淘宝,并开启了“网络童装第一品牌”的快速发展之路。
2010年9月,来自挚信资本2000万风投的首轮融资,打破了线上童装品牌零融资的纪录。同年12月,绿盒子又获得第二轮来自DCM的1亿元融资。
资本的注入,为绿盒子带来近四倍增长,绿盒子快速扩展。但资本不仅开始稀释创始人的股权,也左右了品牌的发展方向。吴芳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2010年底投资进来,2011年和2012年绿盒子因为砸自己独立的B2C官网造成较大的亏损,形成了不小的窟窿。”
2011年绿盒子牵手迪士尼,并在淘宝双11中童装类目销量位列第一。但非理性扩张的背后,已经蕴藏绿盒子的再次危机。绿盒子很快进入业务调整期,公司内部很多人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充满恐慌,甚至一度有人劝说吴芳芳放弃。
绿盒子继续往前。2014年,绿盒子同比2013年业绩增长40%,利润增长100%,并且开始了O2O布局。
绿盒子近几年内的发展,犹如过山车似高低起伏,并多次面临重大危机。2015年,绿盒子手握迪斯尼授权,试图扭转下滑的局势。但迪士尼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又何止绿盒子一家?再加上传统童装品牌纷纷触网,电商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绿盒子难以走上正轨。
在2016年的最后几天,绿盒子危机还是再次爆发了。
吴芳芳向中国经济网表示:“破产清算是最简单方式,但我想争取破产重整。我拼命挽救绿盒子,是因怕让供应商蒙受损失,也不希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品牌倒闭。”
经历了互联网的“风口”之后,电商的优势正在消失,经营也越来越困难,电商死亡名单正以触目惊心的速度增加......,虽然死法各异,但是过程却又十分相似!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4个电商死亡方法,做电商的朋友可要注意了!
第一种死法:烧包死
烧包这个词可能老了点,但是大家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吧。近年来,电商的崛起使得市场出现了新老行业的对冲,带来了巨大的变量。而这也吸引了很多投资公司注目,让电商成为了投资的热门领域。
投资公司来了,钱自然也就来了,所以电商公司也就有钱了。有钱怎么办?
烧!做推广,弄APP,扩摊子,大把的钱撒下去之后,效果当然十分显著。但是,钱可不是无限的,等你烧完了,会怎么样呢?早在2011年,通过烧钱而飞速扩张的乐淘网就曾经表示是一个“高投入,低收入和盈利无望”的“骗局”,而在这之前红极一时的PPG和米粒商城更是直接用倒闭来为电商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烧包死课程。
人都说糖衣炮弹最难承受,这金钱这关也是不好过的,所以这烧包死往往会成为电商的第一种死法。
第二种死法:妄想死
很多人在做电商的时候喜欢说来点听着就爽的口号,什么颠覆传统,改变消费模式,做行业的先行者。一般遇上这样的电商,我都会比较委婉的表示,兄弟,这些话说说就行了。毕竟,商场如战场,商圈并不是你的试验田。高楼平地起,但也先得打好地基,一家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活下去的问题,之后才是你想的那些。关于这类企业的案例,我就不举例了,数量太多,很多说着我要做行业先行者的企业最后真的就成了某种商业模式的先烈了…….
梦想是要有的,但是先得实际一些,想想怎么才能活下去,先烈固然可敬,但是要是以挂掉为前提,那还是要斟酌一下。
第三种死法:磨唧死
电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这其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想要在这趟水里摸鱼,就得有不小心摸到雷的准备。当然,规避风险是应该的,但是也别因为规避风险而磨磨唧唧的。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家企业,在电商刚刚兴起的时候,就进军这一行业,但却不知道为何有些畏首畏尾,明明应该立刻拍板做决定的事情反倒要不停的开会研究,错失了很多机会。到今天,这家电商圈的老前辈公司,已经泯然众人矣了。
电商讲究的是手快有手慢无,不停的开会,妄图规避所有的风险,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因为磨磨唧唧的决定而最终死去。
第四种死法:撑死
电商来钱真的太快了,可能你一个想法就会为你带来极其庞大的销售额和难以想象的收入。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试想下,有一天你的下属跟你说:“老板,咱们这一季度销售额已经达到8000万了,增长了400%!”这个时候的你,如果你脱口而出,“那就可劲卖!咱赚钱去!”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麻烦来了。扩大销量往往意味着相关配套要跟上。服务、管理、库存、物流一样跟不上往往就会导致你的口碑下降,口碑的下降也就意味着你离死不远了。
人们常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肚量也得悠着点,别太夸张。要不真的有一天,你会被自己撑死。
最优秀的商业模式,一定诞生最兵荒马乱的时代!
每当万物沉寂,必有强大的新生命在孕育,它会引领下一轮万物复苏。
大萧条里必然藏着大机会。在这个充满着变数的时代,各种逆转都会随时发生。
反观几大电商平台,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亚马逊等,他们无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颈,抬头就是天花板,利润增长趋于放缓,市场需求几近饱和。双11经济是典型的赔本赚吆喝,价格战导致中国零售走向无利润时代,电商在毁灭传统经济结构的同时,本身也陷入了沼泽无法自拔。
电商的优势也正在消失,现在开一家“网店”的成本已经超过实体店房租了,比如对于淘宝来说,每引来一位顾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价都不到80元!
而此时,由于大部分“实体店”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所以生意不断萧条,这导致“实体店”的房租不断降低。于是“网店”成本在不断攀升,而“实体店”成本在不断下降,两者最终达到了同一水平。
直到现在,两者终于跑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一切归零,公平竞争。
未来,商业争夺的是出生于80、90年代的消费群,这群人生下来就不缺物质、不缺产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触觉才能体现。
而这恰恰就是“实体店”最大的机会!如果给我一个筹码,我一定赌实体店会赢。
因为商业核心优势正在从“价格”变成“服务”,但是比拼起服务,“电商”又怎么可能是“实体店”的对手?更何况再试想一下,当我们漫步在大街上,如果没有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店家,那是一种怎样的失落感?
电商是用“价格”逆袭的实体店,现在实体店需要用“服务”扳回一局!日本也曾有过实体店衰退期,但几年的调整后,重新稳定崛起,当下的中国正如同当年的日本。
星巴克曾经一度被COSTA和一打主题咖啡馆逆袭过,但经过设计全面变革,更情怀式更体验的主题店模式推出之后,再次占据了市场。再看看ZARA,同样是买衣服,它却使服装店重新焕发了青春。
现在众多实体店之所以还在徘徊,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醒来。一直在拼价格、拼门面优势。未来那些同质化的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唯有那些能为用户提供独有体验的实体店,将脱颖而出。在这个大趋势下,很多电商也被倒逼着从线上走到线下,开设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的场所,弥补自己的短板。
这就是“消费升级”的本质:零售业已从一个交易的时代,进入到一个关系的时代,商家可以在实体店上大动手脚,从而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消费场景,但是电商是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交易,所以很难向消费者提供独特体验,它们必须寻求突破!
这就是“需求升级”的本质:消费者需要从对产品的满意感转型为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前是人随物动,现在是物随人心。届时商家的文化、创新、体验及情怀,都将英雄有用武之地!
转折一:消费者正改变,文化、创新、体验和情怀与价格同样重要
价格优势一直是电商逆袭实体店的核心,但如今中产的家庭越来越多,互联网链接全球,曾经刷黄金的中国大妈都开始组图出国游了,消费者早已潜移默化巨变。
今年商业地产最热门的是苏州新光天地、苏州诚品及大悦城系列,玩的就是文化、创新、体验及情怀,这才是当下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转折二:开店开牛掰了也能当首富,ZARA老板掀起新一轮商业潮流
今年ZARA的老板,阿曼西奥·奥特加一度登顶全球首富。Inditex旗下一打品牌靠着ZARA就足够吸金。告诉全球投资人的是,商业地产零售依然能赚大钱,你不行只是你太low。
万达投影院、儿童游乐场;绿地投海淘进口超市;复星投资德国快时尚Tom Tailor及马来西亚食之秘,看中的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及未来成长性,有机会如阿曼西奥·奥特加般赚更多。
转折三:大批量关店背后,则是一打本土新品牌强势崛起
众所周知,某几个老品牌在2015年关了过10000家店。但要知道,在关店的背后,则是更多新兴品牌正强势崛起。
零售这块,本土快时尚热风、UR、MJstyle在大举逆袭。本土的设计师品牌及新兴潮牌,同样吸引眼球,在不断挤占更多市场份额。
餐饮这块,这几年是本土快时尚餐厅及明星店崛起之年,外婆家、小南国、苏浙汇、盘古餐饮、57度湘、海底捞等十几家未来有机会成为百胜般的全球餐饮集团。
都说诚品牛掰,但其实,方所、西西弗、猫的天空之城、初见书房、新华书店、单向街、字里行间等本土体验式书店都在深跨界情怀式大逆袭。
转折四:全球人气网商都在转型开实体店
欧美几大靠电商崛起的人气电商都在转型开实体店。美国的Nasty Gal、ModCloth、Warby Parker和Bonobos都在线上积累完口碑及原始积累后在线下铺开实体体验店发展大战略。英伦诸多高街品牌电商同样如此。
就在今年的11月初,亚马逊开出了首家实体店,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购物中心University Village,占地约511方,摆放5000-6000本图书,这是20年来的首次。也是未来人气电商的大势所趋。
与亚马逊类似,当当的书店则预计在本月开业,首店长沙1200方,计划3年开1000家。说明对电商来说,线上客户增长很可能已达瓶颈,再不拼实体店市场,就真要落后了。
转折五:同款同价的全新的O2O商业模式消弱电商竞争力
实体经济不是被电商打败的,而是败给了自己。传统的一打品牌,线上销售越好,线下关店越狠。价格优势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只要做不到线上线下同价,实体商家就会被自己打败。
如今线上线下同款同价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还是优衣库,如果说2014年优衣库在天猫的火爆促使一打快时尚进驻天猫,那2015年优衣库的线上线下同价的O2O模式,将在明年被更多实体店商家采纳,促使实体零售商业模式转型。
转折六:更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各大商场,加码实体商业竞争力
就拿国际快时尚品牌来说,起步02年,逐步改变国人价值观、积累口碑,0708年一大波来袭,逐步成颠覆行业式。真正大爆发是在11-13年,快速下沉二三线城市,海量开店占领市场。
近几年进入的高竞争力的快时尚品牌,SPAO、Forever21、TOPSHOP、A&F、Old Navy正发力。全球诸多粉丝的&Other Stories、Urban Outfitters、Victoria's Secrect Pink、Miss Selfridge也正打算攻入大陆市场。
转折七:实体店正改变,在激烈竞争下,不进则退
看看如今的永辉精品超市Bravo TH,陈列够颜值,严格物流管控下的价格优势,外场的食代广场众餐饮商家不掉价,万达、龙湖及正大都大爱,已逆袭一打老牌不上进的卖场。
星巴克曾经一度被COSTA和一打主题咖啡馆逆袭过,但改变就在当下,设计全面变革,更情怀式更体验的主题店模式推出,渐渐重新获得认可。
名创优品你学不会,不仅仅是模仿和低价。目测其移动互联网营销、设计陈列商品选择、加盟模式、格局魄力才是核心竞争力。不到两年,已开出1100家门店,今年预计营收破50亿。
转折八:不只是明星开店爆棚,创业潮已席卷商业地产
明星开的餐厅及零售店正崛起商业地产界,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餐厅及在一起书店,陈冠希的潮牌JUICE,40多明星创业投资的店铺正在大陆强势崛起,成为商场重要聚客利器。
不只是明星,很多零售高管及经理人在这轮创业浪潮下选择开店创业,甚至刚毕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都能众筹投资开咖啡馆。商业地产创业潮正默默改变竞争及游戏规则,颠覆中更见商机。
转折九:电商冲击中国实体经济,恶性竞争不利当下发展,变革就在当下
郎咸平曾大声疾呼:“淘宝不死,中国不富”。尽管此言有些危言耸听,但道理是明摆着的。当“天猫”热烈庆祝“双11”一天912亿元销售收入的时候,我们有谁想过,912亿元是一笔巨额的“亏损”生意?恶性竞争导致中国零售走向无利润时代,生产作坊挤出优势工业,电商在毁灭消费、毁灭逛街本身所带来的额外消费,电商破坏传统商圈...如此情形,中国现代工业产能岂有不走向过剩之理?中国实业压力岂有不大之理?中国的金融安全岂有不受威胁之理?
这是电商的错吗,真的不一定,这本就是全球发展大势,只是中国颠覆的更猛烈些,血拼的更狠些。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商对实体经济确实有冲击,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
恶性竞争及赔本买卖确实不利实体经济崛起,政府已从当初的不屑一顾,到半信半疑,到如今犹豫纠结。毕竟电商也是政府一路一带及中式全球化的重要一环。
我们相信,既然政府有法子逐渐把深颠覆的金融创新及移动互联支付系统纳入严格的控制监管,电商也注定逃不过,而且变革就在当下。
转折十:代购政策正逐步收紧
克强总理最近在谈到实体经济崛起时,就提到了代购,这几年代购的高速增长与实体经济的微疲软形成反差。
中国每年千亿元的代购规模已不容小视。很明显的变化是代购政策正逐步收紧,法律制裁代购商家恶意偷税漏税事件越来越多,明年还会更细分更严格。(来源:创业精英圈)
更多资讯,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中国零售O2O网”。
【盘点】电商时代的实体店崛起的20个信号
【盘点】实体店崛起的17个信号 未来比电商还疯狂!
【深一度】电商烧钱结束死亡名单公布,实体崛起,信号满满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获取电商主流新媒体资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
【我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国家战略民间智库,并运营国内领先电商资讯门户100EC.CN
【推荐】网购投诉平台”(DSWQ315);(2)互联网金融理财神器:“互联网金融时代”微信号:hlwjrsd100
【投稿】[email protected],057187756579
【合作】www-100ec-cn(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