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如何用1分钟成为精致男人? ·  昨天  
无时尚中文网  ·  品牌老化Columbia持续低迷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想不想”与“能不能”|婴儿对目的性行为的理解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7-16 17:13

正文

文:小白

编辑:乔乔


实验室里,9个月的乔纳斯正在和实验者玩一个递东西的游戏。实验者不断向乔纳斯展示新玩具,然后把玩具递给他。乔纳斯接过了玩具。他对一些玩具似乎没什么兴趣,打量了一番,就放在一边的溜槽上,顺着溜槽,玩具又回到了实验者那里。有一些玩具,他看来很中意,拿在手中把玩了一会儿,直到一旁的助手鼓励他把玩具放在溜槽上,或是把玩具还给助手。

看,实验者又拿出了一个新玩具。但是这次,乔纳斯没能拿到玩具。实验者把玩具递过来,等到乔纳斯伸手来够时,又把手缩了回去,不让乔纳斯够到。这一过程重复了30s,实验者一脸坏笑,显然是在和小宝贝开玩笑。面对“捉弄”,乔纳斯努力伸手,希望能拿到实验者手上的玩具。


之后,又是四次正常的递玩具过程。虽然有一个没能拿到玩具的不愉快经历,但乔纳斯很快“走了出来”,还是开心地接过来自实验者递出的玩具。然而“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一次,实验者是真的想把玩具给小宝贝,但是,玩具总是会意外地从实验者手里掉落,之后顺着溜槽又滑回到实验者那里。这一过程依然重复了30s,实验者此时一脸意外和沮丧。这种情况下,乔纳斯倒显得很坦然,相比前一种情况,他会花更少的时间去够玩具。



你能看出这个实验是在做什么吗?

通过对婴儿行为的观察,研究者其实想知道婴儿是否能够分辨对方的行为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意外”。“能不能”与“想不想”,虽然造成了同样的结果,但它们的意义可大不相同。婴儿可以看穿实验者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吗?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研究者一共设置了包括上面列举的两种情况在内的九种情况(三组事件,每组事件三种条件):
“玩笑”
在这组事件中,实验者看向婴儿,玩具一会儿移到婴儿面前,一会儿又远离婴儿。
不愿意条件 :玩笑
实验者看着婴儿,把玩具递向婴儿,等婴儿要拿玩具时又把手缩回来,一脸“坏笑”。
尝试条件 :笨手笨脚
实验者看着婴儿,把玩具递向婴儿,等婴儿要拿玩具时,玩具不小心掉了。实验者一脸惊讶沮丧。
分心条件 :说话
实验者看着婴儿,把玩具递向婴儿。此时,助手跑过来和实验者说话,实验者把手缩了回去。期间,实验者专注于谈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
“拒绝”
事件中,实验者把玩具放在她面前,一会儿看看玩具,一会儿看看婴儿。
不愿意条件 :不给你
实验者把玩具放在她面前,一会儿看看玩具,一会儿看看婴儿,一脸“坏笑”,表明她不愿意把玩具给婴儿。
尝试条件 :拿不到
实验者把装玩具的罐子放在她面前,一会儿看看玩具,一会儿看看婴儿。她皱着眉头,表明自己不能拿到玩具。
分心条件 :有电话
实验者把玩具放在她面前,这时电话响了,她把听筒放在耳边。期间她一会儿看看玩具,一会儿看看婴儿,但显然她正专注于打电话。
“玩耍”
实验者把玩具拿在手上晃来晃去,但她没有看向婴儿,只是在看玩具。
不愿意条件 :玩耍
实验者把玩具拿在手上晃来晃去,但她没有看向婴儿,只是在看玩具。看来她对玩具很有兴趣。
尝试条件 :开箱子
实验者一直在尝试打开装玩具的箱子,但是没有成功。她皱皱眉头,表现出没能拿到玩具的沮丧。
分心条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