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2300000000+! ·  2 天前  
新北方  ·  降雪又要来了!明天省内继续速冻模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一觉过后,菩萨保佑 | 睡眠与酝酿效应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2-29 20:21

正文

作者 | 奕君



作为一位算数国家一级苦手运动员(自封),学堂君最不愿意面对的莫过于数学。


不知道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和学堂君有一样的经历:



冬日夜已深沉,头上的青丝已经被自己薅下三千。你紧握着笔迟迟不动,整道题只写了个“解”字。



想到明天一早艰难起床之后还要去上早八,你毅然决然地关上台灯滚上床去睡觉,梦中祈祷着满天的神佛拯救自己的数学。



(图源网络,侵删)



第二天睁开双眼,还没等你洗漱完毕,瞟过一眼昨天的题目却发现解题思路异常清晰,所有昨夜困扰自己的难点全部迎刃而解。你的笔尖滑动写下答案,长出一口气后,不禁疑惑着是什么影响了你。



难道世界上真的有菩萨保佑,文曲星君捞人?



心理学告诉你,这位“菩萨”的真名可能叫做 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是何方神圣?


酝酿效应最初来自于一种生活中的现象:



当持续探索一个问题而不得其解时, 把问题暂时搁置一边,转向与此无关的活动 。一段时间过后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惊讶的发现自己获得了一个满意的答案,即常说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往今来,这种现象在不知多少伟人探索世界的旅程中扮演了“菩萨”的角色。



我们在初中物理课上都听过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



(图源网络,侵删)



当阿基米德为了检验黄金王冠中是否掺有银而苦思冥想却无果时,暂时抛下烦恼、放松身心的选择,使他获得了酝酿效应的青睐。



在阿基米德将身体浸入热水里的刹那,这位“菩萨”,或者用阿基米德可能会采用的说法——这位“智慧女神”,便挥动权杖让他洞悉了浮力。



虽然酝酿效应无处不在,但这一现象在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更没有一个科学性的概括与命名。



这样尴尬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26年。



那时,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了 创造力的四阶段模型 ,将创造力的产生分为:



1.准备阶段(preparation)

2.酝酿阶段(incubation)

3.明朗阶段(illumination)

4.确认阶段(verification)



而其中对于酝酿阶段的描述为:个体的注意力不再放在问题上,而是转向其他事物,即个体不再有意识地思考问题。



华莱士将这种当我们 转向研究其他任务一段时间后,再次研究之前的问题得到满意答案的现象 ,称为 酝酿效应 [1]。



酝酿效应与睡眠有何关系?


ps:为方便理解以下内容

请大家回想一下关于盲人摸象的故事

我们假设要让三位盲人恢复视力后看着大象

选择自己当初触摸的是什么



(图源网络,侵删)



最初的选择如下

甲触碰了大象的腿,认为自己摸到的是柱子

乙触碰了大象的鼻子,认为自己摸到的是蟒蛇

丙触碰了大象的耳朵,认为自己摸到的是蒲扇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尝试将酝酿效应 同其他生理现象结合 ,从而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其中睡眠正是近些年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原先没能解决的问题在睡眠后得到了解决,这种 因睡眠而产生的创造力提升也可被视为一种酝酿效应 [3]。



关于睡眠产生的酝酿效应,主流说法有三种:



/ / 1. 触碰象腿的甲——睡眠重组问题表征,从而产生酝酿效应


这种理论认为,在睡眠期间对记忆的 再加工重构 了大脑中与 任务相关的表征 ,这种重构促进了知识的获得[4]。



小剧场



甲没有选择正确,他异常坚定自己摸到的是柱子而不是大象。当他得知自己出现错误时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梦会周公。



在梦里,他对大象的印象从一个直上直下的柱子逐渐的转变了。甲意识到,记忆里的“柱子”并不是直上直下的,下端有膨大、上端又有弧度,比起柱子似乎更像是四根上方有连接的生物。



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醒来,甲再次来到测试的场馆确认了自己摸到的“柱子”实则是大象的腿,他不禁欢呼道:“感谢睡眠让我的表征重组!”(虽然他并不会这么说)



/ / 2.触碰象鼻的乙——睡眠的激活扩散说


这种理论认为 解题失败 可能会部分 激活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记忆痕迹 。在酝酿期,这些痕迹激活先前被忽视的关键知识,导致相关的知识互相结合,从而促进问题解决[5]。



小剧场



乙看到了甲的失利,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肯定自己摸到的是一条蟒蛇,从而如同甲一样回到家里入眠。



梦里,乙见到了儿时的学堂,教书先生是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嘴里侃侃而谈,提到一种不常见的动物“象”,其四肢如柱,鼻子如同蟒蛇一般等。



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醒来,乙再次来到测试的场馆确认了自己摸到的“蟒蛇”实则是大象的鼻子,他不禁感慨道:“原来这就是睡眠的激活扩散说!”(虽然他也不会这么说)



(图源网络,侵删)



/ / 3.触碰象耳的丙——睡眠的线索同化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睡眠通过激活了问题所对应的信息,当睡眠过程中回忆起一定的 线索和提示 的时候,脑海中的信息就会结合这些信息进而解决问题[6]。



小剧场



丙看到了甲和丙的失败,他没有盲目的回答自己摸到的是蒲扇。相反,丙环顾四周寻找提示,听到一旁的路人隐约提到一种名为“象”的动物却没有继续思考。



一段时间无果,丙请求改天再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回家后在思索中陷入沉睡。



梦里他回想起来了更多有关路人提到的“象”的信息:腿很粗就像建筑的柱子、长长的鼻子好像蟒蛇,耳朵很大就像蒲扇一般......



他恍然大悟。



第二天醒来,丙再次来到测试的场馆确认了自己摸到的“蒲扇”实则是大象的耳朵,他指向大象并确认了自己的答案成为了唯一的成功者。每当夜里入睡前,他便会长吟道:“真感谢睡眠的线索同化理论帮了我的大忙!”(我相信他如果知道这个理论会说的)



求神不如求己


在大量实例中,睡眠同酝酿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睡眠引起的酝酿效应可能 只针对特定的任务类型 [7],其具体机理和适用条件仍然在进一步探索当中。



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为我们展示了部分可以运用酝酿效应的情景——



比如有研究证实,通过 运动 (如15min跑步机行走的方式)可以提高酝酿效应、促进创造性思维[8]。所以,如果一时解题无果,不妨到学校运动场上放松一下转换心情。



(图源网络,侵删)



但不管怎么说,酝酿效应这位“菩萨”并不会因为睡大觉就对你青睐有加。酝酿效应不过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阶段结果,多去 增加前置知识、细心发现线索 才是重中之重。



一觉过后菩萨保佑,但求神不如求己。



新学期将至,希望各位再接再厉!



投票


学堂君

哎,科学家们能不能去研究下到底怎样的睡觉可以有酝酿效应呢?为啥我考前恶补后的睡眠,通常都只起到了,一键清零的作用😷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Vol. 10). Harcourt, Brace.

[2]Sio, U. N., & Ormerod, T. C. (2009). Does incubation enhance problem solv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35 (1), 94.

[3]李子逸,张泽,张莹 & 罗劲.().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doi:

[4] Wagner, U., Gais, S., Haider, H., Verleger, R., & Born, J. (2004). Sleep inspires insight.

Nature , 427 (6972), 352-355.

[5]Yaniv, I., & Meyer, D. E. (1987). Ac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 of inaccessible stored information: potential bases for incubation effects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 13 (2), 187.

[6]Seifert, C. M., Meyer, D. E., Davidson, N., Patalano, A. L., & Yaniv, I. (1994). Demystification of cognitive insight: Opportunistic assimilation and the prepared-mind hypothesis.

[7]Brodt, S., Pöhlchen, D., Täumer, E., Gais, S., & Schönauer, M. (2018). Incubation, not sleep, aids problem-solving. Sleep, 41(10), zsy155.

[8] Frith, E., Ponce, P., & Loprinzi, P. D. (2021). Active or inert?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creative ideation across incubation period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5(1), 5–14.




作者 | 奕君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