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最近公众号的推送机制有改变,需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谢谢大家的关注。
9月25日,我火箭军向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1枚携载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该导弹飞行了12000多公里后准确落入预定区域。
当时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还专门为此表了个态:
“我们确实收到了一些关于洲际弹道导弹测试的提前通知,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确实会防止任何误解或误判。”
可以说是十分乖巧了。
毕竟12000公里是真的可以打到美国本土。
那么美国人的心里到底慌不慌呢?
这就看他们手中有没有能拦下这个大杀器的“法宝”了。
他们有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洲际弹道导弹的特点。
“省油”的导弹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战争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终于打出了一场波及全球80%人口的超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不过在此之后,战争升级之路就戛然而止了。
尽管后来的生产力仍在狂飙突进,但人们再也没有开启过二战那种规模的超级战争。
是大家都变善良了吗?
想多了。
二战后的人类之所以“老实”下来,主要因为有一个大杀器降临了世间:
核武器。
在“一发带走一个城市”的核弹面前,所有的战争理论都成了过家家。
什么闪电战、阵地战、消耗战、游击战...
老子直接消消乐!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谁也不会大规模入侵拥核国家。
而随着拥核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多,江湖上就形成了大佬们互相用枪指着对方脑袋的和谐场面。
于是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打不起来了。
可以说核武器才是真正的
“和平天使”
。
不过对于这些拥核国家来说,光有核弹其实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把核弹安全快捷的送到对方家里?
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核弹实战案例中,担当“快递任务”的是轰炸机。
1945年,美军通过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扔下了“小男孩”和“胖子”两枚原子弹,让身在辐中不知辐的日本人喜提了4000℃极端天气。
不过此次的行动虽然比较普天同庆,但从技术上来说难以复制。
美军之所以敢派轰炸机大摇大摆的带着原子弹直插日本腹地,主要是因为当时已是二战末期,日本防空力量早已处于油尽灯枯的状态。
如果对手是一个状态正常的大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正常的大国都拥有完善的防空体系,即使是先进的高空高速或者隐身轰炸机,也不可能轻松进出他们的领空。
所以这种“轰炸机下蛋”的模式注定只能虐菜。
那要如何实现对正常大国的核打击呢?
最好的办法是让核弹自己飞过去。
理论上这并非难事,只要把核弹装进导弹里就行。
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国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远,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公里。
这就比较费劲了,因为:
-
如果想要突破对方的防空网,导弹的速度就得足够快,至少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的音速。
而要用这种速度飞他个几千上万公里,就意味着要使用极其强大的发动机并消耗巨量的燃料,成本直接上天。
-
而如果为了降低成本去使用廉价发动机并抑制燃料消耗,那速度肯定起不来。
到时候只能和普通飞机一样慢慢飞,最后的结果不过是给对方防空网送绩效而已。
这是物理层面上的矛盾,基本无解。
不过人类一旦杀疯了,潜力根本无法估量。
冷战中的美苏两国很快就想出了一个解决矛盾的狠招:
让导弹飞出大气层。
传统导弹之所以耗能高,本质上是因为它在飞行时需要一直对抗巨大的空气阻力。
而一旦把导弹射到太空,空气阻力就归零了。
这时候导弹不要说不用“烧油”了,甚至连发动机都可以直接扔掉。
扔掉发动机后,整个导弹就只剩个核弹头,接下来它只需要依靠惯性继续飞下去就行。
也就是说这类导弹只有在升空阶段是需要“烧油”的,一旦进入太空就可以“空挡溜车”,那当然是非常“省油”的。
当然了,油门轰得越大,升空的速度就越快,最终能达到的射程也就越远。
这就类似于我们扔铅球,出手的时候扔得越快,球就飞得越远(角度相同的情况下)。
当投掷速度达到7.9公里每秒时,物体飞行的距离就能达到4万公里,即地球的周长。这时候扔出去的东西就可以绕地球转圈圈,不用下来了。
所以7.9公里每秒也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我们平时发射的人造卫星都是高于这个速度的。
反之,如果发射速度小于7.9公里每秒,那么扔出去的物体必然会落回地面。
这就是刚才提到的
“省油导弹”
。
因为它们的飞行轨迹特别像炮弹打出去的抛物线,所以被称为“弹道导弹”。
而“洲际弹道导弹”(简称“洲际导弹”)顾名思义就是指能飞越几个大洲的,打得特别远的弹道导弹。
这个“特别远”一般指8000公里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射程,洲际导弹的发射速度往往会达到音速的20倍左右,
这种速度的物体几乎无法瞄准和跟踪,对于所有传统防空系统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人们常说的速度达5倍音速以上的“高超音速导弹”,一般是指全程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普通导弹。
在大气中长时间维持5倍音速确实很困难,但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弹道导弹来说,5倍音速只是小儿科。
另外,弹道导弹飞行的顶点高度大致相当于其射程的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要打1000公里,就会飞到500公里高空;如果要打10000公里,就会飞到5000公里高空。
而大气层和外太空的分界线是海拔100公里处。
所以当洲际导弹出现在人们的头顶时,看上去会很像从太空中飞来的流星。
有这玩意在,往大洋彼岸丢核弹就容易多了。因其极快的速度,即使是一万公里开外,也能半小时送货上门。
不过弹道导弹也有一个缺点:
因为大部分时候都是靠惯性飞行,所以中途不能大幅调整方向。
这意味着它的最终落点在发射的时候就基本固定了。
所以弹道导弹只能打固定靶,而且精度也有限。
那些动辄飞几千上万公里的洲际导弹,误差一般都在几百米左右。
不过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洲际导弹里装的是核弹头。
对于“一发带走一个城市”的核弹来说,几百米的误差根本无关痛痒。
那在实战中有没有可能用洲际导弹携带常规炸药呢?
伊朗在10月1日朝以色列扔过去的就是携带常规炸药的弹道导弹,不过
那些
都是只能射一两千公里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并非远程洲际导弹。
现实中没有哪只军队会在自己的洲际导弹里安装常规炸药。
因为实在太亏。
毕竟是飞越半个地球的大杀器,再怎么“省油”也是贵货。
一发洲际导弹的价格至少是几亿甚至几十亿,不干掉一座城市哪来的性价比?
所以现实中的洲际导弹就是核武器的代名词。
当几个大国都拥有了洲际导弹后,世界就达到了更高级别的核威慑平衡,于是大家就又和谐了。
只这世间哪有万世不易的平衡?
弄死你,无所不用其极
世界上能玩洲际导弹的国家不到10个,具体来说只有五常和印朝。
但尽管如此,这条赛道依然很卷。
因为五常从来就不满足于当下的平衡。
他们一直在导弹技术和发射方式上推陈出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常上常”,至少也不能沦为“常下常”。
比如说在普通人看来,
“一发一城”
的核武器已经足够恐怖,但在冷战时期的美苏看来,这只是刚入门。
他们后来在一枚洲际导弹中装入了十个左右的核弹头,直接把核武器从
“一发一城”
升级到了
“一发多城”
。
对于普通国家来说,这就是
“一发一国”
了。
不过这个大杀器实在太过分,搞出来后连美苏自己都开始发慌。
在最巅峰的时候,美国准备了2.7万枚核弹头,苏联准备了4.5万枚核弹头。
这些弹头只需要几千枚洲际导弹就能全部打出去,然后大家就可以展望石器时代了。
这谁受得了?
想来想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避免自己被对方一波带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发制人,不给对方开火的机会:
只要我一开始就用大量核弹核平掉对方所有的城市和核弹发射设施,那我就安全了。
然后问题就来了:
万一对方也是这么想的怎么办?
这个猜疑链一旦形成就停不下来,不过解决方案也是有的:
把自己的核弹发射设施藏好,让对方没有办法一次带走自己的所有核弹,这样对方就会因为害怕我的反击而不敢下手。
所以美苏两国就把发射设施从地面转移到了地下,从“露天发射架”升级为“地下发射井”。
不过这仍不保险,因为发射井虽然不容易被发现,但位置是固定的,难保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因为情报泄露而暴露坐标。
所以最好还是搞成可移动的发射设施,这样就能到处躲了。
于是可以在铁轨上进行机动的核弹列车便闪亮登场。
然而这个方案仍不完美。
火车虽然可以到处跑,但铁路路线是固定的,对方完全可以把你的铁路全部核平了。
而且火车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方特工在铁路线上伏击。
怎么办呢?
那就继续把导弹缩小,直接装到卡车上。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洲际导弹发射车。
导弹车可以在全国的公路上到处溜达,这就比铁路灵活多了。
按理说到了这一步已经基本可以保证导弹的安全,毕竟核平公路网比核平铁路线难度大得多。
你总不能把对方的每一段公路都犁一遍吧?
美苏看了看自己核弹库存,觉得还真可以。
很好,继续卷,一直卷到天上去。
字面意义上的“天上”。
冷战期间一度出现了带着核弹轮流在天上值班的核轰炸机。
其作用是万一哪天国土突然被人犁了,飞在天上的轰炸机还可以立马反击。
然而这个模式还是有漏洞。
正如上文所说,轰炸机很难突破大国防空网,所以对方未必怕。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连续派飞机在天上不间断值班,成本太高。
最后美苏两国终于卷出了一个终极大杀器:
战略核潜艇。
这玩意可以带着洲际导弹长期隐藏在全球海洋的任何一个角落里。
这下彻底踏实了,因为你总不可能把全球的海洋都犁一遍吧?
平时在海底值班的船员就如同《三体》里的执剑人,他们会时刻盯着核按钮,一旦自家被核平了,就马上从水下向对方发射核弹。
以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为例:
在冷战期间,每艘俄亥俄级核潜艇装可载24发三叉戟II洲际核导弹,每枚导弹又有12个分导核弹头,算下来总共288枚核弹头。
也就是说只需一艘战略核潜艇,就能核平一个大国的所有主要城市。
这是一种
“你先下手为强,我后拉你殉葬”
式
的恐怖平衡。
在这种强大的威慑下,大家睡得更安稳了。
那么中国的洲际导弹是个什么水平呢?
新卷王
我国的洲际导弹发展起步较晚,在1980年才首次向南太平洋试射了一枚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洲际导弹,即东风5号弹道导弹。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才算是把枪口戳到了美国的脑门上。
但客观的说,当时的这把枪只是在理论上能射出子弹。
东风五号导弹需要依靠固定的火箭发射架来发射,且发射前还要先花几个小时加注液体燃料,十分麻烦。
如果真到了核大战那一步,美苏这个级别的对手是不会给你这个时间的。
他们的导弹飞过来只需要几十分钟。
造成这个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东风五号用的是偏二甲肼(jǐng)液体燃料。
这类燃料有毒、有腐蚀性且易变质,没法一直封装在导弹里。
所以该导弹的燃料箱平时只能保持“空仓”状态,确定要发射的时候才会临时加注燃料。
另外该导弹十分笨重,所以只能依赖固定的发射架或发射井,没有办法用其他载具带走进行机动,在实战中很容易被对手团灭。
所以相对于当时已经卷到海底的美苏来说,我们的这个威慑能力还处于“幼儿园”水平,只能说聊胜于无。
不过再小的孩童,也有长大的一天。
在东风五号之后,我国又继续进行了小型化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的攻关,并在1988年成功用战略核潜艇发射了使用固体燃料的弹道导弹。
到这一步,我们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我们从潜艇里射出来的弹道导弹只有2000多公里的射程。
所以战略核潜艇必须潜伏到距离敌国2000公里以内的地方才能实现有效威慑,风险是很大的。
不过毕竟是有了一战之力,我们的威慑能力也从抽象走向了具体。
而且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中国人历尽千辛开辟一条赛道出来,不是为了浅尝辄止的。
十一年后,在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上,我国首次展出了可以在公路上进行机动的“东风31”洲际导弹。
实现了公路机动后,我国的核反击能力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过前文不是说过在公路上机动还是不够安全么?
所以很快我们又推出了搭配重型16*16全轮越野底盘的东风31AG和东风41。
搭配越野底盘的导弹车就不用受制于公路网了,它可以直接开到野地里去,在我们广袤国土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隐藏。
所以对方就算核平公路网也没用了。
我们此次试射的是东风31AG。在官方公布的官图里,其发射地点就是荒郊野外。
另外因为冷战后美俄都大幅裁减了核弹头数量,对大国进行“核犁地”已经不太可能,所以能够在陆地机动的核弹车就有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
据公开数据显示,东风31AG的射程是8000公里~12000公里左右,东风41则超过12000公里,上限不明。
这就可以覆盖美国全境了。
不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为了保证国民的绝对安全,我国还是要继续升级基于战略核潜艇的终极威慑体系。
2011年,射程达8000公里的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成功完成了水下发射试验,标志着我国的终极威慑体系基本成型。
据公开媒体报道,我国目前在潜射洲际导弹方面除了拥有射程8000公里的巨浪2外,还拥有射程更远的巨浪3(估计1.2万公里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无论是从陆地出发还是从海底出发,我们都已经把美国全境纳入“包邮区”,成为了世界和平的顶梁柱之一。
对于大多数普通国家来说,大国之间实现核威慑平衡是好事,因为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个超级力量欺负他们。
但对于美国这样的全球霸主来说就不那么舒服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全球拥核国家在核武库上的总花费是910亿美元,而其中仅美国一家就花掉了515亿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一国的核武支出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之和。
老子花了这么多钱,不是为了和你们平等谈判的。
美国希望的是永远保持
“只有自己能威胁别人,别人威胁不了自己”
的大好局面。
但在现实中他又阻止不了其他大国进行核武研发,怎么办呢?
很简单,只要他有本事把别人的洲际导弹拦下来就行。
于是就回到了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美国防得住我们的洲际导弹吗?
美国之盾
为了打破平衡,美国专门建设了一套弹道防御系统,全名叫“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ational Missile Defence,简称NMD)。
这套系统有5个部分组成:
预警卫星、预警雷达、地基雷达、地基拦截弹
和
作战管理指挥系统。
预警卫星
可以在太空中探测出导弹发射时喷射的烟火和红外辐射信号。然后通过这些信息把导弹的发射地点和预计落点计算出来。
目前NMD系统有24颗低轨道卫星和6颗高轨道卫星,可以全天候无死角的捕捉对手导弹的红外辐射信号。
不过卫星只能发现对方发射了导弹,要对导弹进行锁定还得靠雷达。
这时候
预警雷达
就登场了,NMD系统的预警雷达能够侦测到4000~4800公里远的目标。
目前美国不仅在本国境内的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和马萨诸塞等地部署了预警雷达,还打算在亚洲地区建立早期预警雷达。
不过前面说了,弹道导弹的发射装置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可能是装在车上或潜艇里到处跑。所以光靠固定雷达肯定做不到面面俱到。
于是美国又在海上建立了可移动的浮动平台,上面搭载海基X波段预警雷达。哪个地区有情况就开到哪里,随时准备锁定升空的导弹。
在预警雷达锁定对方的洲际导弹后,美国就会放出拦截导弹。
GBI地基拦截导弹
是NMD的核心,它由助推火箭和拦截器(弹头)组成。
当然,拦截弹在拦截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雷达引导的,这就是
地基雷达
的工作了,它会把拦截弹引导到作战空域。
等拦截弹接近目标后,助推火箭就会分离,剩下的拦截弹头会自动调整方向和高度撞向目标。
这个拦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
发现→锁定→发射→撞击
,搞定!
不过实际情况远比看上去复杂得多,因为弹道导弹实在太特殊。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这类导弹并不是一直老老实实的在大气层里飞行,而是会在大气层和太空之间来回穿梭。
这就比较头疼了。
拦得住吗?
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由于导弹在不同阶段的飞行特性完全不同,所以拦截方就不得不针对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的拦截操作。
从理论上来说,初段是最容易拦截的。
导弹刚发射的时候会有一个加速的过程,速度一时半会还起不来,就类似于我们经常看到的火箭刚点火时缓慢升空的状态。
这时候去拦截肯定是一拦一个准。
但如果要抓住这个机会,你的反应速度就必须足够快。
因为一枚洲际导弹从发射到飞出大气层总共也不过3到5分钟,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导弹刚刚发射的时候,往往还处在发射国的领空中。
你如果要拦截这个阶段的洲际导弹,那就只能把拦截弹的发射基地建在对方领土的旁边。
这有问题吗?
平时确实没啥问题。
但如果真到了核大战的那一天,你猜那些有能力发射洲际导弹的核大国会不会先把自己身边的敌方导弹基地给洗了?
而且就算你及时发射了拦截弹,该弹也会因为进入对方领空而遭到对方防空体系的攻击,很可能还没追上目标自己就先被打下来了。
所以初段反导虽然在技术上很容易,但实战中并不靠谱。
不靠谱的事最好不要做,如果实在想试试,那就让狗子们去试。搞成了皆大欢喜,搞砸了也伤不着自己。
这时候美国相对其他国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帐下狗多。
2016年9月30日,韩国国防部宣布将乐天集团的星州高尔夫球场设为“萨德”系统的最终部署地点。
萨德系统就是美国的初段拦截系统,最高能打到180公里高,可以对起飞阶段的洲际导弹进行拦截。
此举在当时不仅遭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强烈反对,也遭到了韩国本地居民的强烈反对。
因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玩意到了战时就是第一波被照顾的对象,正常人谁愿意去惹这个麻烦?
但没办法,谁叫韩国政府对主人忠心呢?
而二狗上了,大狗自然也不会闲着。
日本在2022年推出了“BMD”2万吨级驱逐舰计划,这其实也是美国初段反导体系的一部分。
该舰基本上没什么海战能力,主要作用就是拦截从东北亚起飞的洲际导弹。
它用的是美制“标准3”导弹,性能和萨德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一个“水上萨德”。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最近已经因为成本过高而砍成了1.2万吨。
不过不管是韩国的“萨德”还是日本的“水上萨德”,其射程都十分有限,只能算是“战区级”反导,对我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其主要针对的是朝鲜。
对于美国来说,这些玩意在平时唬唬人还凑合,真到了大国决战的时候是指望不了一点的。
相对而言,末段反导就没那么局限了。
因为此时对方的弹头已经飞进你的领空,抬头就能看到流星雨了。
既然是进入了自己的地盘,你自然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所有工具进行拦截,不用像初段拦截那样束手束脚。
只有一个问题:
这时候的核弹离你太近了。
不同于初段的缓慢加速,末段进入大气层的核弹头是处于高速飞行的状态的。即使被空气阻力消耗了大量动能,仍有七八倍音速的水平。
这超出了绝大多数防空武器的能力范围。
所以虽然你可以无限制的使用工具,但真正管用的东西很少。而且留给你的反应时间只有几十秒,稍微有点闪失就核平了。
而且就算你的武器足够厉害、反应足够快,也不见得能拦下来。
因为一些高端的洲际导弹具备末段机动能力,其核弹头在进入大气层后可以利用空气“打水漂”,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改变飞行轨迹。
钱学森弹道:
这很可能会导致你的拦截弹在最后时刻扑空,那就真的万事皆空了。
另外现在的洲际导弹并不会只装载一个核弹头,“一拖十”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