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有乾景文化
文艺创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活动;工艺美术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制作绘画技术培训。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会议服务;企业策划;经济贸易咨询;技术推广服务;销售工艺品、文具用品、体育用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DA数据分析师  ·  Deepseek来袭,数据分析师会失业吗? ·  18 小时前  
大数据文摘  ·  风投式思维:哪吒2和DeepSeek背后的共 ... ·  5 天前  
数据派THU  ·  数据派志愿者招募 | 寻找最志同道合的你! ·  2 天前  
CDA数据分析师  ·  Deepseek爆火,CDA持证人如何确保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有乾景文化

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全过程

大有乾景文化  · 公众号  ·  · 2019-09-02 10:42

正文

“南海Ⅰ号”发掘保护现场。 陈骥旻 摄

“当初‘南海I号’深埋海底需要立项打捞的时候,我们汇报的船上文物有6到8万件,目前发掘的18万件是我们当时不敢想的一个量。现在看我们真是太保守。”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崔勇所说的“南海I号”,是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川岛海域,2007年实施整体打捞入驻位于广东省阳江市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14年开始大规模保护发掘工作。

“在2009年,我们进行了一次试掘。把平面清出来以后,发现这个船真正的套在沉箱里,说明整体打捞是成功的。2011年进行了一次发掘,为大规模的发掘寻找一些数据和方法,随后做了三个方案进行综合比对,最后采取一个保守的方案进行发掘。”崔勇说:“目前船舱内的货物清理结束,证明这个发掘进入了一个节点。”

崔勇在发掘保护现场。 陈骥旻 摄

最新的考古发掘显示,“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此外,船舱内还发现了咸鸭蛋等特殊商品。

“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目前中国的考古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发掘这么多的文物。”崔勇说。

早在“南海Ⅰ号”出水之前,因为其所承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被不少人誉为“海上敦煌”,但在崔勇看来,“南海Ⅰ号”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实物载体,但现在要建立“海上敦煌学”,时机还不成熟。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晰‘南海Ⅰ号’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崔勇称,专家们认为中国的考古学是从殷墟建立起来的。“南海Ⅰ号”是水下考古,是水下的殷墟,它是建立水下考古学的一个基础和一个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水下考古从‘南海Ⅰ号’开始,它相当于水下考古的殷墟,我觉得这样的定论其实不为过。”崔勇说:“一个项目做32年,这整一个过程确实是其他考古项目都很难比的,是非常值得去回味的。”

发掘结果还显示,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仅艏艉稍有残缺,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

“宋代的中国造船,对世界造船业有很大的贡献,一个就是水密隔舱,后来成了造船业的标配。而‘南海I号’就是水密隔舱。”崔勇在沉船发掘现场的外围慢慢踱步,如数家珍般介绍“南海I号”的“价值”。

考队队员在清理出水文物。 陈骥旻 摄

这艘古沉船的桅杆属于可倒桅,在船进入内陆过桥或者遇到大风的时候可以把桅杆放倒,减少受风面;可圈可点的还有可抬升的舵,“南海I号”的舵承孔往后有开口,船在进入浅水期以后舵可以离开舵承孔,保障舵不至于刮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