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境内山岳纵横,河流密布,降雨充沛,气候多样,生态优越,资源丰富。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重要战略定位,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贵州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09万平方千米,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全省重要生态空间。
高位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贵州强化工作措施,高位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省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以分管省领导为召集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工作原则、目标路径和细化要求,审议划定成果。省直相关部门齐心协力、紧密配合,联合印发工作方案,统一制定调整规则,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两项工作;与此同时,全面收集有关基础数据、重大项目资料,统一工作底图底数,充分衔接重大项目规划安排,统筹发展和安全,妥善处置各类矛盾冲突。
同时,省级层面抽调业务骨干组建技术指导组,深入实地、常驻地方,分片区对口负责各市(州)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成果审查工作。地方政府加强联动,自下而上核实调整需求,逐级审核汇交形成成果,并多轮修改完善,确保划定成果符合调整规则和客观实际。
在对外衔接方面,贵州加强与相邻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衔接,做好在省域交界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连续性处理和跨省矿业权处置,确保与相邻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协调一致。
延续和巩固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三区三线”统筹划定,贵州生态安全格局得到延续和巩固,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得以提升,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为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空间基础。
贵州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功能类型,评估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功能量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以加强。贵州将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最精华的自然遗产、最富集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划入,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
贵州在乌蒙山、苗岭、武陵山、大娄山四大山脉及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红水河等八大水系等生态安全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16万平方千米,进一步夯实了全省“四山八水两屏”的生态安全格局,筑牢了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贵州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林地和水域面积占比进一步提高,平均图斑面积明显提升,生态廊道得到进一步连通,与自然地貌、区域生态景观、行政区界线更加吻合,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空间连通性显著提高。
对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人工商品林、城镇村,以及矿业权、重大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等人为活动较强的区域,贵州进行了分类处置,与相关规划进行了有效衔接,妥善处置矛盾冲突。经调整,各类矛盾冲突面积明显下降,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升了生态空间保护价值,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化红线划定成果应用和管控
2022年年底,贵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经国家审查通过同意启用,多途径应用到经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切实做到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启用后,贵州及时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分发至各市县,作为用地、用矿审批的依据,严格项目用地和矿业权审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底线管控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要求,经贵州省政府同意,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和林业局联合印发《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责任,细化有限人为活动和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办理程序和监管要求,提出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要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机制。
为了凝聚各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共识,贵州省级规划“一张图”生态保护红线合规性预审服务逐步向发展改革、交通、水利、能源等14个省直部门开放,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重大项目选址提供合规性自查功能,提前服务介入项目选址前期工作,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冲突,做好要素保障,切实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权威性。
此外,贵州将生态保护红线数据纳入省村庄规划便民服务系统“黔村规”App,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开放比对分析功能,为村民建房审批、村庄基础设施选址、农村产业项目落地等提供便利,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应用和管控。
健全完善红线监测评估机制
贵州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探索健全完善监测评估机制。
按照国家部署,贵州明确不间断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并基于监测数据,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实施管理中的问题和成效,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水平: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情况,依据自然保护地调整的批准文件和调整范围,按有关规定调整生态保护红线,更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管理;将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重要依据,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面积较大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生态保护区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基于以“四山八水”为骨架的生态空间格局,贵州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部署开展生态修复十大重点任务,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