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朋友圈流行分享文章以来,我确实看了太多人生赢家的帖子。
《他放弃百万年薪,回到山上开了一家美得像仙境的客栈》、《她曾经月薪8000,辞职后如今身价10亿》、《她在四十岁失业,如今粉丝百万登上XX封面》……诸如此类吧。
都是说某个人,以前就很牛逼或者不牛逼,但经历了一个什么事情以后,他彻底牛逼闪闪了。
当然,这样的文章多半是为了推销什么产品又或者为某人炒作造势,但看多了,下意识里一时半刻的自卑和焦虑总是有的——为什么别人又瘦又美当着CEO同时还能带孩子家庭事业全面辉煌,我成天嚷着要减肥却少吃一顿饭都做不到?说好了努力工作,但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分钟然后开始刷微博追热剧。与此同时,文章里那些人生赢家每天却只需要睡4个小时健身社交工作一点不耽误,然后估值上亿。
如果我们就这么平凡呢?平凡还值得骄傲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可以被如下的书和剧解答——
最近看了一本漫画书,叫《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出生于五十年代、籍贯昆明的作者,用漫画记录了自己这一生的变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改革开放、激情的九十年代、新千年以后……一年一年,充满细节与温度,仿佛读到了我们父辈的一生。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祖父、你的父母经历过什么,或者不了解我们国家过去六七十年的市民生活,那么这本书,你可以找来读一读。
作者如今已六十多岁。算起来,正好是我们80后的父辈。他这一辈子当过兵、做过记者,最后成为漫画家,始终是一个生活在昆明的普通人。改革开放以后,他亲眼见证了收破烂的农村朋友一跃成为春城餐饮大鳄、做塑料瓶生意的小老板如今已是云南巨富,而他过着平凡的生活,继续用画笔记录身边的一切。
书中关于父亲的部分尤为感人,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个干部,十年动乱中被打成反派,然后下放农场改造,直到十年平反后才重新回到自己家中,然后终老。
书中描绘作者父母十年之后再相见,我父亲看此书时看到这里就老泪纵横,说:那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一切⬇️
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老病死,知足感恩地活着。老李说,这样就很好。
所以,《请回答1988》这部剧也能一红再红——明明是1988年的首尔,看起来,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我小时候就住在那样一个大院儿里,楼上楼下街里街外,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串门相互送菜——你家今天吃辣子鸡,我家今天有新鲜杨梅,她家蒸了腊肉香肠,最后,家家桌子上的菜就都一模一样。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农村奔丧。那简直是过年!除了死者子女跪在灵堂哭,其他人仿佛完全不相干地在吃流水席、打麻将、摆龙门阵,小时候不理解,觉得你们大人好残忍,亲人过世你们还玩儿得这么痛快。长大了才懂得,不是大人无情,而是我们总要学着习惯生死。
《请回答1988》的魔力就在这里——我们一路成长到今天的模样,并不是总有刹那间醍醐灌顶的机会。更多的,是在平凡琐碎的细节里,重复一天又一天,然后,在某个倏然回望的时刻,看到生活的真相。
《请回答1988》中,女主角德善作为三姐弟中的老二,备受“忽视”,聪明不及学霸姐姐,地位又不如宝贝弟弟——所有衣服都得穿姐姐剩下的;鸡腿从来都没有她的份儿;家里如果只剩两个鸡蛋,她自然是吃不上的那一个……这一切长久以来不公待遇的怨气,在她被取消奥运会举牌小姐资格的失落下,在她又一次跟姐姐蹭蛋糕过生日的委屈下,愤怒爆发。她流着泪大声控诉自己的委屈:为什么总是这样对我?我很好欺负吗?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德善的委屈很常见,所以旁白说:作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姐姐因为是姐姐,弟弟因为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但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原来,不是。
很细腻的悲伤啊,却有着强大的共鸣。最终,峰回路转,德善又可以举牌参加奥运会了,在结束开幕式回家的深夜,爸爸站在巷子口迎接她,捧出一个惊喜的生日蛋糕,充满歉意地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请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我的好朋友,一个三姐妹之家中的老二,告诉我说:她看到这里就哭得不行。多少曾经委屈过的孩子在如今已是大人的躯壳里,偷偷掉眼泪。很多伤痛,不管是长大后来自外界的,还是骨子里家人给予的,归根到底,还是要由家人来抚平——这是很棒的理解。
而更棒的理解是,这一集的最终,夜里煤烟中毒的突发时刻,爸爸背出了弟弟,妈妈背出了姐姐,我们的德善,这个刚刚才给大家带来感动的二女儿,只好自己挣扎着救了自己——习以为常的事不会因为一次感动和解就消失不见,这才是地道又腹黑的生活真相。
这也是我爱这部剧的原因。
用再熟悉不过的平常回忆,轻轻一勾,点中要害,让你忽然一下,就红了眼眶。然后,在你低声啜泣的关头,又不期然地逗你一笑。我们一集一集追到剧终,也不仅仅是为了猜出谁是最终的那个“老公”。我们所迷恋的,是包裹在烟火人事中几个少年伙伴的共同成长;是平凡生活里,邻里间一餐一饭、一火一炭的情谊;是岁月更迭中,逐渐老去的父母和迅速长大的孩子,不断温暖人心的矛盾与爱。
生活之所以厚重,不是因为充满了凄惨和眼泪。而是因为痛,并快乐着。
同样讲述平凡细碎、又火得一塌糊涂的美剧《我们的生活》,也是一个道理——我们不想看那么多狗血的场面,只想看彼此温暖地活着。
全家人过圣诞那一集,尤其精彩。刚开始看,作为观众你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每年圣诞要徒步5公里、要轮流角色扮演小话剧、要吃烤的火腿肠。然后,往事浮现——原来我们现在坚持的每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习惯,都根源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过去。
这样的剧情曾经也在《老友记》中出现过:Joey教训Rachel,吃三明治必须从某一个角度开始咬,不然就是浪费。然后他恍然大悟:天啦!我变成我爸爸了!
你呢?你去餐厅吃饭是否坚持用滚烫的茶水烫一遍餐具?觉得某一种食物必须搭配某一种调料否则就是不正宗?每年过年必须要吃包了硬币的汤圆……等等这些习惯,你好好想想来自于谁。
此片还有一集,探讨生与死。将这种带着遗憾的从容升华为更坦然而广阔的理解——生活充满了色彩,每个人一路走来,为它带来了自己的颜色。画中的线条向每个方向无限延伸。我们添加的这些颜色,都只是相互间叠加,直到最后,我们最终变成了同样的颜色。
即便你现在还不知道何时何地,我们爱的人终将会离世,但仔细想想,就算你见不到这些人,不能再和他们说话,不代表画中没有他们的位置。这一生,没有单独的你或我、或者他们,我们就是一体的。
这幅色彩狂野凌乱的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就是我们。
套用马塞尔-杜尚那句话:我们最好的作品,就是我们的生活。
请用力拥抱它,即使它如此平凡。
周末看好剧、读好书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