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生与死吗?
-生就是生活,死离我还太远。
-生与死,这个话题我不是很想讨论,好像会引起我的不适感和焦虑。
-生与死里面我想聊聊死,死亡对于我可能是一种失控与不确定性,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也不知道后面究竟会发生什么。
-生与死都是一种感受吧;我现在是一个妈妈,去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我抱着那个柔软又很脆弱的小生命,那个就是我对生的体验;至于死…之前有亲人在ICU里面躺了很久,医院里那些被冷冰冰玻璃隔离开的绝望就是我对死的体验。
以上是我们就“生死”这个话题对身边人采访获得的答案。
所以生死究竟是什么?这两个平时经常被提起但又很少被深入探讨的字眼又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又意味着什么?
“死亡焦虑与生活满足成反比,死亡焦虑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人们会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将其压抑、置换或升华为其他东西。”
就因为如此,我们可能应该有更好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更多的是让人思考生的意义,通过思考“死亡”,从而更好的生活和成长,这个在本质上来说,和英国阿兰•德波顿在英国伦敦做的关于人生的学校有着一样的用意。
阿兰•德波顿在别人问及他为什么创立死亡学校的时候说:“
我们不信仰宗教,我们想去探索如何生活地更智慧、更美好。
我认为这所学校的核心在于,去教导人们智慧地生活。教育不仅仅是关乎知识、智慧,参与一次项目或者课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课程如何教导你在生活中更智慧、能与生活斗智斗勇。我们希望能教会人们如何生活。因为我们坚信,很多生活中的人都在问自己我到底是谁,在做什么。你的想法会对实际生活产生影响。”
基于相似的想法,北京师范大学「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讲师陆晓娅在上个月在706青年空间的一次内部小型会议上,和林培剑等人达成共识,我们或许可以先通过“生死学”的学习,做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每个月由一个核心成员带领大家围绕生死话题读书或观影,但带领的过程需要用有创造性的、真正能让大家卷入的方式,形式多变的。
为了招募正式团队的核心成员,我们准备在清明节2天,围绕“生命与死亡”的话题来做一次“48小时生活实验室”。 48小时生活实验室是由706青年空间创设的实体自治生活空间,我们在这里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在48个小时内建造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目的是让渴望认识自我和得到认同的年轻人,打破自己现有生活环境的局限,突破互联网虚拟社交的屏障,聚合在一起,共同探索生活更多可能。
招募对象
18-35岁之间,有兴趣探讨生死相关类话题,热爱思考,有阅读习惯,有意加入生死学院并成为活动策划成员。
活动发起人
林培剑:任职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
张蓓蓓:英国肯特大学心理学学士,心理咨询师
活动支持
陆晓娅 | 小组顾问:
原《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北师大《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讲师,“歌路营”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