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雄图大略的一代圣君杨广,因为完善科举制,打击关陇集团,而被门阀士族反攻倒算,导致亡国,甚至因此才被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史书上丑化,沦为昏君暴君。】这可以说是网络历史学家的经典发明之一。
隋炀帝(隋明帝):杨广
在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里,那些高门大姓的世家大族,因为垄断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知识、人才、财政、国计民生,因此,不论各个胡汉王朝怎样如走马灯般更迭,却能代代保持荣华富贵、常有功臣名人,始终占据帝国最高的政治地位。
关东士族(郡姓)如王、崔、卢、李、郑;关中士族(郡姓)如韦、裴、柳、薛、杨、杜;汉化鲜卑大姓(虏姓)如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江南过江士族(侨姓)如王、谢、袁、萧;江南本地士族(吴姓)如朱、张、顾、陆……
同样,无数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同时也都在穷尽心智,不断采取举措打击和制衡士族门阀,和他们争抢政权、税赋、人口。
隋文帝杨坚
罢乡举,废止中正官,开创科举制
,其子杨广又
始建进士科
,力图从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夺回选官人事权,高门士族对此确实极为不满,竟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因此「政烦于上,人乱于下」,所以导致了隋朝灭亡。
【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於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乡党,政烦於上,人乱於下,故亡。】——柳芳《氏族志》
然而,华夏之天下,从来并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并非当真为哪姓皇帝私有之物。即使皇帝,从来也都是帝国精英阶层推选出来的代言人,东汉之世家、魏晋之士族、隋唐之门阀、宋明之士大夫,至满清八旗,某种意义是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所以,门阀士族们忠于家族利益而高于忠于国家利益,原是理所当然,需知此时的皇族本身同样也是门阀,而且就因为是一时最大最强的门阀,才得以掌控国家政权,所以其身为皇帝,同样是把自己一家一姓的私利放在首位,而从来不会是什么百姓与国家。
杨坚之所以能在短短九个月时间内,就摧毁北周宇文氏皇族的反抗,成功建立隋王朝,甚至于被后世史家叹为“自古得天下之易,无过于杨坚者”,正因为他本身就是西魏和北周政权真正主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在宇文氏历经昏暴之君周宣帝、幼弱之主周静帝后,被关陇集团选定为新的代言人。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诸如关东世族大家,崔卢王郑这些五姓大族,江南顾氏陆氏等吴姓大族,和与隋王朝起家的关陇门阀集团,也就是杨坚李渊于谨李密们,根本就不算是一路人。与之相反,其立场甚至是彼此对立,利益严重冲突的。前者是魏晋以来传承数百年的老牌贵族,后者是一群凭着军功起家投资成功,崛起不过数百年的暴发户。
因此,原本作为一个合格皇帝,对此类政治局面正常的手法,就该是拉一派打一派,让士族们彼此争斗,相互制衡,从他们争斗的间隙中,更进一步提拔自己赏识的寒门子弟,也正是之前的杨坚、之后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一直到武则天所做的那样。
门阀从来不是只知损人不利己的怪兽。
当杨广
不惜民力,急于求成,指挥失策,丧师辱国,三十万府军精兵命丧东征,国内民怨沸腾再难压制
,草根百姓不堪践踏揭竿而起,声讨其罪状“罄竹难书”。
这种天下大乱暴民蜂涌,帝国秩序荡然无存的情形,于门阀而言正是最可怕的地狱场景
,所以才会在杨广不可能收拾局面的时候抛弃了他,去转而选择新的代言人。
李渊
招募3万人马,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全据关中河东这样的天下要冲,只用了4个月时间,又过了半年便正式称帝,巴蜀地区跟着不战而降,不但占据关中形胜之势俯瞰天下,所据地盘的府兵份额(即战争动员力)占当时天下三分之一强,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
这当然不是因为李渊本身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之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因此,李渊在进军时一路招降纳叛,一路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因此得到他们一致支持。大伙儿共建新朝,集体抛弃了躲到江南看琼花的杨广。
李渊虽然是打败隋军了夺取的长安,但李唐之天下,与其说是取自杨广,不如说是取自天下崩乱时的各路诸侯,群雄逐鹿,胜者为王,和生命最后时刻在江都(扬州)醉生梦死的杨广,已经关系不大了。
所以,一度颇为流行的“
门阀亡隋说
”,相当程度上是为杨广的失政推卸责任。在当时,
和门阀士族们斗争中合作、合作中斗争,正是任何一个理性统治者的选择
,即使无数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亦难例外。舍此之外,即便是有神人能开无双外挂将现有门阀全杀光了,难道那些寒族官僚便不会籍此填补空缺,进而成为新门阀么? 参见从汉到隋,多少世家大族没落,又有多少新晋士族崛起。
唐高祖李渊依靠抛弃了杨广的关陇门阀支持,建立唐朝后,虽做出形式上的退让,依北周、北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但仅是名誉职务,和魏晋旧制大不相同,用人实权仍在吏部。
唐太宗李世民政变夺位后,一边大量提拔重用了房玄龄、魏征、马周等关东寒士,让他们进入为中枢重臣,与高门士族相制衡,
另一边则
修《氏族志》
,下令改以唐朝此时的官位高下,分为九等。重新确定士族门第,贬低崔卢王谢等山东和侨姓旧族,抬高关陇集团依托的关中士族和代北虏族,又将诸多建唐功臣和寒门大臣的门第也抬高进士族之列,最后确定天下士族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等于是以李唐皇室和关陇门阀为核心,同时包容建唐功臣、南北士族、各地寒士,以新的官职品级排定次序,扶植了一个全新士族集团,来取代繁衍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旧士族。
同时李世民继续
坚持推广和完善科举制,人才来源也涵盖于全国
。所以当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因此便留下了「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自得。
唐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先废杀皇后王氏,淑妃萧氏,又诛杀国舅长孙无忌,
关东士族代表太原王氏、南方士族代表兰陵萧氏、关陇门阀代表长孙氏,皆遭重创。
李治死后,皇后武则天取代唐王朝称帝,更以铁血与尸骨铺路锐意革新。她残酷打击以士族门阀和功臣集团为代表的各方政敌,株连甚广,
并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进而消灭了士族集团的部曲佃客制
。
武则天又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
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