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购困境国企发家,到旗下公司高调宣布与华为合作,方威的每次选择,都与时代的财富密码共振。
入主海航控股之后,辽宁方大集团资产突破4000亿元,营收突破2000亿元。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其负债规模5年暴涨10倍,净利润则从巅峰时期的百亿下降至2023年的2亿元。
为了推进海航控股的重整,方大集团累计投入现金超过520亿元,目前持有海航控股42.7%股权,对应市值305亿元,难言胜利。如今,海航控股业绩回暖,但方大炭素和方大特钢等已是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市值也较三年前跌超四成。
曾经,方威以入主困境国企后“点石成金”的财技名动江湖,如今财务状况逐渐吃紧的方大系,或也期待华为“点石成金”的能力加持。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陶娟
2025年1月10日,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方大集团”)旗下两家企业,海航控股(600221)、方大特钢(600507)宣布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数智化转型规划、数字化(AI大模型)创新应用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国产化和数字化人才、国产化ICT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赢,共同发展。
这次跨界合作令市场眼前一亮。
方大集团为何要与华为合作?双方又将如何展开合作?
要理解本次合作的真实意图,需要从复盘方大集团近年的资本运作与现状开始。
豪掷超520亿元,拿下海航控股控制权,是否回本?
方大集团上一次出乎市场意料的决定,还是在2021年12月。
在与复星集团、均瑶集团的竞购中,方大集团最终成功胜出,正式取得海航集团航空主业板块的经营管理实际控制权。
据相关《重整投资协议》,整个交易,方大集团一共付出410亿元的现金代价,
“包括投资海航控股的投资款(投资款A)现金123亿元、投资海航航空集团的投资款(投资款B)现金257亿元以及为确保本次破产重整顺利实施支付的款项(投资款C)现金30亿元”。
交易完成后,方大集团通过方大航空,直接持有重整后海航控股(600221,当时处于ST状态)的42亿股股票,持股比例为12.63%,同时,通过海航航空集团,间接持有海航控股40.95亿股股票,占比为12.32%。
以此,方大航空合计控制海航控股24.95%股权,成为这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方威成为实际控制人。
在上市公司体系外,海航集团管理人将其航空主业重新整合,装入了海航航空集团,而方大现金出资257亿元,获得海航航空集团95%股权。
但随着重整工作的推进,方大系付出的成本还不止于此。
2022年,海航控股非公开发行99.7284亿股,发行价为1.09元/股,由方大航空100%持股的海南瀚巍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瀚巍投资”)全额现金认购。该笔增资高达108.7亿元,改善了海航控股的资产负债表水平,同时也大幅拉低了方大的每股成本。
该次定增完成后,瀚巍投资成为海航控股的控股股东,方威仍为实际控制人。
此时,方大系累计已在航空板块投入达520亿元。
此后,海航航空集团还承担了部分债转股股份的回购义务。2022年末,海航控股就欠付的11.27亿元共益债,与其债权人Avolon及其子公司达成清偿方案,以3.18元/股的价格转换为海航控股3.54亿股股票。为了促成该次清偿的达成,海航航空集团承诺于2024年至2025年按3.18元/股的价格分期回购上述股票。
可以看到,方大系入主海航控股,分批多次收购相关股份。其首次直接持股部分的成本价为2.8元/股;后续定增成本价为1.09元/股,而回购的债转股成本高达3.18元/股。2025年1月17日,海航控股收盘于1.65元/股。就直接持股部分,方大系历史投入与当前价值持平(表1)。
而2024年6月,海航控股曾一度跌至1元/股的历史低价,这一价格若再往下探,海航控股将进入面值退市的死亡区间,并引发方大系相关质押资产的爆仓风险。
方大系再次出手相救。
2024年7月至12月间,上海方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陆续斥资1.19亿元,合计增持海航控股9969万股,占比0.23%;而方大系一致行动人American Aviation LDC.也斥资501万美元,认购海航控股2253万股B股,占比为0.05%。
目前,方大系通过瀚巍投资、方大航空、大新华航空等多家主体,合计持有海航控股184.59亿股,占比为42.71%(表2)。
对应海航控股715亿元总市值,方大系总持股市值约为305亿元。
相对其累计超过530亿元的总投入,方大系布局航空板块,仅从财务角度衡量,目前还难言胜利。
对海航控股的并购,也完全重塑了方大集团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520亿大并购,方大集团负债骤增、盈利大降
方大入主海航控股前夕,海航控股已是资不抵债。2020年,海航控股总资产为1646亿元,总负债为1868亿元。彼时,方大集团的资产、负债分别为1211亿元、580亿元,双双低于海航控股。
控制海航控股,首先带来就是方大集团资产和负债规模的快速膨胀。
2018年,方大集团总资产为708亿元,至2024年9月末,已快速增长至4472亿元,增长5.3倍。同期,其负债则从298亿元增至3179亿元,增长近10倍。
相对资产的扩张速度,方大集团负债增速明显更高,资产负债率已从5年前的42%快速攀升至71%,后续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已然有限(图1)。
高负债还带来沉重的利息成本。
2018年,方大集团利息费用只有4亿元,2023年则高达73亿元。这对其净利润形成了强反噬。
控制海航控股之前,方大集团盈利能力出色,净利润基本稳定在100亿元左右,2018年更是以830亿元营收,实现了160亿元净利润,净利润率达到近20%。
2023年,方大营收突破2000亿大关,达2252亿元,但这一年其净利润只有21亿元,净利润率不足1%,而上一年,其更是亏损65亿元。
前后对比,其营收固然从千亿俱乐部迈进了2000亿俱乐部,但盈利表现悬殊(图2)。
眼下,对于方大集团来说,如何提升各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同时降低高负债带来的高利息费用,均是其提升净利润的必要手段。
海航控股业绩回暖,但营收恢复尚不及同行,净利润增速亮眼
体量使然,海航控股已跃升至方大集团内头号上市旗舰公司,其盈利表现决定着集团的基本面。
海航控股为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在方大系入主之后,海航控股通过开拓高毛利国际航线网络、优化机队结构、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非航业务拓展等,业绩明显好转。
首先是聚焦高收益航线。海航控股聚焦核心国际枢纽和区域枢纽市场,加大了对国际热门航线的投入,2023年,其国际收入客公里总体同比上升963%,国际旅客运输量总体同比增长1287%。2024年8月,海航客座率创下新高,达到87.9%,在六家上市航空公司中排名第二,展现了旺季强劲的运营能力;12月,其国际航线运输量再次实现了146.17%的同比高增长,全年国际及地区航线整体边际贡献率较2019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25年,其计划继续优化航线网络,增加航班频次,重点打造面向澳新、东南亚为主的南向国际中转枢纽功能。
其次是通过优化机队结构等措施,以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2023年,海航控股降本创效36亿元,2024年上半年降本创效25亿元。
多管齐下,海航控股业绩明显回暖,2023年实现近五年首次经营性盈利,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17亿元,同比增长10.68%,实现净利润23.41亿元。
不过,若与其他航空公司相比,2024年前三季度,海航控股的营收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2%,进度仍落后于同行,但其净利润却达到2019年同期的3倍,业内遥遥领先(表3)。
而央企三大航南航、国航与东航,净利润均未回到2019年水位。
这也正是方威的财技过人之处。在A股,方威已多次成功并购困境国企后扭亏。2006年6月,辽宁方大接手海龙科技(后更名为“方大炭素”),其原实控人为甘肃省经济贸易委;2009年8月,并购南昌钢铁旗下的上市公司长力股份(后更名为“方大特钢”);2012年进入东北制药前十大股东名单,后逐渐获得控制权;2019年,方大集团入主中兴商业。
正是这一系列“点石成金”的并购,将方威推上
新财富500创富榜
,并长期霸榜。收购海航航空集团之后,方大集团拥有炭素、钢铁、医药、商业、航空五大核心板块。2024年,方威以361亿元身家,位列该榜单第80名。
不过,眼下,除了海航控股,方大系其他上市公司均面临增长考验。
高管年薪曾高达4000万元,方大炭素、方大特钢等业绩承压
钢铁是地产业上游,而炭素又是钢铁的上游,这两个行业均有一定周期性。早年,方大炭素、方大特钢曾给旗下高管开出过4000万元一年的高薪,员工发年终奖时用人民币垒成的砖墙也曾频频登上热搜,如今则盛况不再。
以方大炭素董事长党锡江为例,其2018年薪酬高达4077万元,而2021—2023年薪酬则分别下滑至150万、149万、92万元。
方大特钢董事长居琪萍2018、2019年薪酬均超千万,2021—2023年则分别为549万、361万、79万元。
市场化整合的机制在高管薪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高管大幅降薪,背后是行业不景气、公司效益的快速下滑。
2023年,方大特钢实现营收265亿元,同比减少15.75%。而其净利润更是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负增长,2022年同比减少66%,2023年再次减少35%,2024年前三季度继续大幅降低68%,仅剩2亿元(图3)。
炭素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同样也在下滑。2023年,全国炭素行业会员企业的销售收入达390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为17亿元,同比下降54%。
方大炭素作为龙头企业,也难逃周期磨砺,净利润也连续三年同比大幅降低。2023年,其实现营收51亿元,同比降低4%;实现归母净利润4.16亿元,同比降低50%。2024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再次同比下滑39%(图4)。
此外,2024年前三季度,东北制药、中兴商业的营收、净利润均出现下滑,无一正增长。
而从疫情冲击中走出的海航控股,成为2024年方大集团五大上市公司中唯一正增长的香饽饽。
从这一角度来说,方大系并购海航控股,亦提前对冲了其传统四大板块的周期调整。
从市值表现也能看出,并购海航控股之时,方大系另四家上市公司总市值700亿元,如今则不足400亿元,方大炭素、方大特钢的市值均较三年前跌去40%以上(表4)。
而投入重金的海航控股则不负众望,市值增加了百亿,达717亿元,在集团总市值中的占比已达2/3,几乎是另四家公司总市值的2倍。
如今,海航控股的市值表现,成为影响方威身家最重要的一个筹码。
这或也是为什么在2024年6月,海航控股跌至1元/股时,集团上下拼全力相救的原因。这一次,方威自己,也到了需要外力“点石成金”的地步。
华为将如何赋能海航控股、方大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