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樊登读书  ·  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过度负责 ·  昨天  
樊登读书  ·  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过度负责 ·  昨天  
樊登读书  ·  情绪稳定,是我喝过最毒的鸡汤 ·  3 天前  
精读君  ·  「413:合理化」 ·  3 天前  
精读君  ·  「413:合理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在找对象这件事上,当然是同性相吸啊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5-22 20:00

正文

我不是说性别。


你知道,单身狗们聚在一起,是非常乐意畅想“理想中的Ta”的。


我问过很多朋友“你想找什么样的?”,基本上答案可以分为两类。


有的说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我比较安静,所以她也必须是安静的,不然吵吵闹闹非得烦死我。”


也有人喜欢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我这个人太内向了,所以我喜欢开朗一点儿的人,这样他能带带我。”

 

听起来都有道理。

 

在找对象这事上,有的人觉得同性相吸,相似的人在一起比较舒服;有的觉得异性相吸,不同的人在一起新奇好玩。


你觉得呢?


三观不一致,怎么在一起?

 

心理学研究者支持“相似相吸”。双方共同点越多,就越喜欢彼此。这种共同点包括,态度、价值观、性格、人格特质,处事风格等等。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那么可能更愿意与同样悲观的人待在一起,而不是那些整天积极阳光满嘴正能量的人。

 

但也有人会觉得,也有很多差异很大的情侣,在一起也很幸福啊。如何解释这些情况?

 

之所以人们认为「相异相吸」,有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似性起作用的方式很巧妙,导致它误导了人们相信:我们互相吸引,是因为我们不一样。

1. 知觉到的相似

  

两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很大差异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彼此认为对方和自己是相似的就好了。


研究显示,相比于真实相似(actual similarity),知觉到的对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perceived similarity)无论是在第一次见面时,还是长远来看,都能够更好地预测亲密关系的成功,以及关系满意度。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结婚,他们爱上的是某一种人,然后把伴侣想象成这种人。这种构造美满形象是有助于维护亲密关系的。


在另一方面,它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实际上被和自己很不同的人所吸引:就是因为这种知觉错觉使得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某类的相像比其他相像更重要

 

某个核心特征的相似,比起其他次要方面的相似更为重要。

 

比如,双方的处事风格、态度和价值观上的一致,可能比是不是都爱吃香菜更重要。


也许外人眼里,会觉得“Ta都这样了,你还能忍得了?” 但其实某些存在差别的地方,也许并不是伴侣真正在乎的,更不成为他们彼此吸引的原因。



3. 和理想自我相像

 

差异性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有时候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因为Ta虽然不是我现在的样子,但是理想自我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

 

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如果那些人远超过我们的理想自我,而令自己相形见绌的话,这种威胁感和卑微感是非常不快的。


但如果那个人只比现在的我好一点点,那么Ta带给我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了。

 


相似性是在一起的全部前提吗?

 

电影《龙虾》虚构了一个反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婚恋受到严格的规定控制,并且有强硬的价值判断:单身是有罪的。夫妻是要匹配的。

 

单身的人被集中在一个酒店中,他们有45天来寻找配对的伴侣。不然就会被强制转化成一种动物。(单身狗的噩梦成为了现实:单身真的会变成狗。)


最讽刺的是,这个世界规定,可以结为夫妻的两人必须有“相同之处”。而被认可的匹配都是些非常肤浅、表面的、机械的共同点:都会流鼻血、都瘸腿、都近视……


一位男士为了与天生体病、经常流鼻血的女伴尽快结婚,每天需要撞桌子来故意让自己也流鼻血。太拼了,没有match创造match也要配。



电影无疑是荒谬的,但现实生活的人们又何尝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世俗规定家境、学历、收入般配,是否是准荒谬的呢?


有些相同点并不是外人可以看到、可以评头论足的“般配”,但却使两人心灵相通,这种微妙而含蓄的相似,也许不能被“官方认可”,但却能把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两块拼图不一样,却也彼此契合

 

来解释最初的迷思:就是有一些看起来明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也很幸福啊。

 

的确,相似很重要,但我们也承认互补性的存在。

 

在亲密关系中,互补性(complementarity)让看似不同类的行为共存。

  

互补性涉及到支配与顺从,就像是S找到M。一个在人际交往风格上倾向于主导的人,会希望另一半听从自己。一个依赖顺从的人,也会希望伴侣在不同场给予自己意见和支持。


所以互补性的存在是基于一个前提:即两人有共同的目标,而你具有的特性正是我所缺的。它更多地指向具体的技能或习惯,而非深层人格特质或价值观。


因此互补的背后还是相似性,毕竟抖S和抖M也都是认可并接受SM的啊。两人的核心观念不冲突,又在行为、能力上互补。这也许是关系最佳的组合状态。


在“寻找人生另一半”这件事上,并没有对错标准之分。而我们一帮单身狗在这谈论择偶标准又有什么用,反正也找不到对象。


References:

Dryer, D. C., & Horowitz, L. M. (1997). When do opposites attract?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3), 592.

Lutz-Zois, C. J., Bradley, A. C., Mihalik, J. L., & Moorman-Eavers, E. R. (2006).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relationship success among dating couples: An idiographic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6), 865-880.

Marks, G., & Miller, N. (1982). Target attractiveness as a mediator of assumed attitude simila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8(4), 728-735.

Montoya, R. M., Horton, R. S., & Kirchner, J. (2008). Is actual similarity necessary for attraction? A meta-analysis of actual and perceived similar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6), 889-922.

Tidwell, N. D.,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3). Perceived, not actual, similarity predicts initial attraction in a live romantic context: Evidence from the speed‐dating paradigm.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 199-215.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简单心理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