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2元一斤和20元一斤的大米,到底有什么区别? ·  16 小时前  
南国都市报  ·  将增加超10000张门票!附购票渠道→ ·  3 天前  
新华社  ·  今冬首场寒潮来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落实总书记嘱托新举措!新华社邀你搭乘飞往媒体融合的“现场云”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9 09:49

正文



2月19日,新华社正式启动“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旨在与国内媒体共享成熟的“现场新闻”直播态产品,为国内媒体提供融合发展新平台。


包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地方党政机关在内的首批102家机构同步入驻该平台。




推出“现场云”产品,是新华社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此前,新华社于2016年2月29日推出“现场新闻”崭新新闻样式,率先转型在线生产。



(现场云简介)


“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基于“现场新闻”技术平台,向全国新闻媒体开放“现场新闻”功能应用,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现场云”系统,记者只需一台手机就可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后方编辑部可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从而大大增强报道全时性和即时性。


“现场云”还将统一解决入驻单位的服务器、带宽等系列基础网络资源,支持用户实现零成本运营。


“现场云”是啥?


一、记者带个手机就可以发稿了。

使用手机上的现场新闻APP,即可采集直播及文图、视频稿件,即采即拍即传。


二、报道时效极大提升。

以往记者采访完毕开始整理素材成稿,现在边采边发,编辑部即收即审即签,最大限度与新闻现场同步。


三、一步进入新闻直播时代。

甩掉传统直播的直播车、导播室,记者单兵即可发起直播,多名记者可多角度同时直播。


四、有效提升视频、图片产能。

互联网阅读需要更多的直播、视频、图片。现场新闻操作中,视频、图片等可视化形态稿件采集比文字写稿更便捷,记者能拍视频就懒得发图片,能发图片就懒得发文字。


五、推进转文风,提升可读性。

记者语境的变化推动语态的变化,行进式发稿催生新媒体表达。现场感让日常稿件更好看,让重点稿件更好传播。


六、推动记者编辑全媒体化。

记者可便捷采集、编辑可便捷编发全媒体形态稿件,有利于实现“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式的深度媒体融合。


七、现场新闻在自有终端落地。

贵社报道的现场新闻可在自己的网站及两微一端灵活展现,后台支持添加各自的logo。


八、零成本实现新媒体升级。

现场云系统不仅不收取技术开发、服务费用,还将统一解决入驻单位的服务器、带宽等系列基础网络资源,用户实现零成本运营。


九、实现国家级平台高端传播。

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将同步展示各入驻媒体发布的现场新闻。


十、成熟操作经验和免费培训。

新华社形成了细致的现场新闻专业化操作经验,将集中组织业务培训。


“推进新一阶段的媒体深度融合,重点在于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流程再造的难点又在于源头创新。”新华社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场新闻正是推进源头创新的高效引擎,是目前传统媒体亟需补齐的短板。”



(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案例)


目前,新华社已经完成“现场云”采集APP的技术开发,只需在手机上一键安装,媒体记者就能瞬间拥有这一全息直播报道“利器”。


据介绍,“现场云”产品操作简便、形态新颖。“现场新闻”在新华社客户端上已是成熟产品,要素和采编发方法完备,基于移动端的采编指挥体系、桌面导播台等功能高效实用。没有直播经验的人员通过简单培训,也能上手操作。


(现场云试运行情况)


“现场云”适应场景多,无论时政报道、社会热点,还是各类活动,都可以采用这一新型报道方式。


据了解,“现场云”产品可在媒体用户自有终端和新华社客户端双向落地,媒体用户发起的“现场新闻”既可在自有终端展示,也可进入新华社客户端同题“现场新闻”。


这意味着地方媒体报道资源可直接进入国家通讯社的传播平台,大大提升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


目前,“现场云”产品已在杭州日报、云南曲靖市委宣传部等媒体和党政用户成功试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批入驻用户就将通过“现场云”平台开展新媒体报道。



来源:新华社

编辑:刘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