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相约新会
新会人,新会事,尽在“相约新会”——新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运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子湖畔  ·  谭咏麟惠州演唱会延期至明年4月! ·  20 小时前  
刘晓博说财经  ·  广东,下了一招“妙棋” ·  4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情况属实!知名国货被立案调查!很多人买过…… ·  4 天前  
黄埔观察  ·  广州交通规划落地,近期计划曝光 ·  4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亮了亮了!他们在开平这里“上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相约新会

【新会女人】永远的唐大姐

相约新会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7-09 18:09

正文

新会女人

今年4月,新会女作家、新会广播电视台记者黄文婷最新散文集《红袖约》出版了。这是江门地区第一部女性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专集,共收录了28位新会女人的故事。现征得作者同意,28个精彩故事将在“相约新会”最新专栏《新会女人》中逢周日推出——


人物简介:唐珍琰,祖籍江门白石,1919年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青年时代到香港谋生,与新会旅港乡亲陈国泉结婚。她是解放后较早回到新会捐赠和投资的香港同胞,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热心支持家乡建设。1986年获全国侨联授予的“侨务积极分子”称号。

每一次走过幸福路,无论早晨或黄昏,我都忍不住驻足观望路边那一幢淡黄色的老别墅。只因为别墅里面住着一位让我仰慕多年的长者。有时候,面对那扇紧闭的大门,我还会突发奇想:这个时候她会不会恰好出来散步呢?我曾多次想拜访她,却又不敢冒昧登门。我一直期待着能够在幸福路上和她有一场美好的偶遇。遗憾的是,美好的偶遇始终没有发生。

许多年以后,当我终于以记者的身份走进那间老别墅时,她已经飘然远去,到了另一个世界,我见到的只是她的一些遗物。凝望她的遗照,我沉痛于自己再也无法当面向她表达我的敬仰之情。

这位令我心仪已久的长者,就是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熟悉的唐大姐。


唐大姐的一生,是精彩动人的一生。


她青年时代到香港谋生,经一位老师介绍结识了新会籍爱国人士陈国泉,后来与陈国泉相爱并结为夫妻。唐大姐追随丈夫多年,一直积极支持丈夫参加各种爱国活动。陈国泉青年时代曾任香港水货协助工会主席,在抗战期间曾将店铺库存的花生廉价售给贫困户,在解放战争期间曾捐款支持香港出版《华商报》,解放后又捐款慰劳解放军和支持抗美援朝。正是在丈夫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唐大姐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一条爱国爱乡的道路。

大凡年过半百的会城人,都听说过唐大姐其人,也都知道唐大姐为新会做了很多善事。几十年来,唐大姐不仅为家乡建设解襄倾力,更把自己的一颗心捧出来。岁月无声,大爱留痕,唐大姐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早已凝聚成葵乡大地上的一座座建筑物:龙潭水电站、新会博物馆、会城少年宫等等。

我也是沐浴过唐大姐恩泽的人,因为我的母校新会华侨中学凝聚着唐大姐毕生的心血。她一直关心学校的建设,经常抽空到侨中参观指导。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新会华侨中学读书时,曾多次目睹唐大姐那优雅迷人的风采。唐大姐逝世后,华侨中学的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出版了一期悼念唐大姐的黑板报。

唐大姐的爱心故事如珍珠般散落在新会的土地上,闪烁着岁月尘埃掩盖不了的光芒。为了重拾那些往事,我寻访了一些老侨务工作者,他们都对唐大姐的奉献精神赞不绝口。

据说早在解放初期,国家的经济受到外来封锁,资本主义国家不跟中国人做生意,华侨和港澳同胞也不敢回国。这时候,爱乡情切的唐大姐不仅带头回乡,还积极穿针引线,发动华侨和港澳同胞回新会捐资或创业。有些离乡别井后从未回来探过亲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唐大姐的热情鼓励下,终于不远万里踏上故土。

上世纪50年代末,正是经济困难时期,新会三和大道开通后因车辆不足而没有车辆行驶新路。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唐大姐的牵线搭桥,何贤、崔德祺等港澳乡亲出资购车赠给新会,三和大道从此有了汽车的影子。

60年代初,新会遭遇农业失收的困境,时任华侨投资公司副经理的唐大姐,亲自到香港发动港澳同胞寄汇捐赠化肥2万吨,帮助家乡人民渡过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据说,原新会县县长甘伟光曾经称赞唐大姐是“一根很好的针”,真是一个生动而且贴切的比喻啊!80年代,年逾花甲的唐大姐又做出惊人善举,将丈夫遗留给她的财产原广州市华侨投资公司的股息和香港蛋品企业有限公司的80股股权悉数捐赠给广东省侨联奖励基金会。

我曾向唐大姐的旧同事甘犁先生了解唐大姐的往事。在谈及唐大姐的节俭美德时,甘犁先生讲了这么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和唐大姐一行四人到香港拜访冯秉芬先生等乡亲,随行人员考虑到唐大姐年纪大,希望她晚上睡得舒服一些,于是建议她入住伦敦大酒店。但唐大姐谢绝了,她说:“我到亲戚朋友家随便住一晚就行了,这样可以节省几百元住宿费。”还有一位老前辈语重深长地对我说,尽管唐大姐在动荡岁月中也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以及对共产党的信仰从未发生过丝毫的动摇。

晚年的唐大姐因行动不便而减少了社会活动,但每天仍通过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唐大姐在儿女们的陪伴下游览了香港青马大桥,她深深地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感到振奋。2005年12月22曰,唐大姐安静地走完了她86年不平凡的人生路。

唐大姐去世后一年多,我探访了唐大姐的故居。这间位于会城幸福路的老别墅,伴随着唐大姐度过了奔波劳碌的中年和壮心不已的晚年,每个角落都留有她的生活痕迹。1957年,唐大姐的丈夫因病去世,唐大姐根据丈夫的遗愿,结束香港“和隆行”的生意,将资金调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更难得的是,她毅然放弃香港的舒适生活,携儿带女返回新会定居。曾先后租住在知政南路和炼丹路,1960年搬迁到这间别墅。这间老房子不仅仅是唐大姐的私人住宅,也成为她与侨胞的联络点。唐大姐的儿女们反映,母亲经常在家中设宴并亲自下厨招待港澳同胞。客厅的一张圆圆的餐桌以及收藏于木箱内的一套精致碗碟,都见证过唐大姐和一批又一批侨胞围桌而坐、把酒言欢的热闹情景。

睹物思人,我拎起唐大姐留下的一个红皮箱,从中感受她那一份沉甸甸的乡情。遥想当年,唐大姐为发动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曾多次奔波于大陆与香港之间,这个红皮箱,默默地伴随着她的每一次出发与归来。我抚摸着靠近墙边的一张古老的柚木书桌,仿佛还保留着唐大姐的余温,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她安静地坐在这里,或者专心地读报看书,或者给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写信。每一年,大约有七八十封信从这张书桌启程,飞向世界各地。

生活中的唐大姐,是一个气质高雅的女人,平时衣着朴素,但粗布衣裳也掩盖不住她超尘脱俗的气度。唐大姐去世后,她的儿女在清理她的遗物时,发现衣箱里有十几套漂亮的旗袍。唐大姐的女儿告诉我,这些旗袍是她母亲从香港迁居新会时带回来的,但在大陆生活期间,她从未见过母亲穿上这些旗袍。我想,也许这些不同质地和花色的旗袍已经在不同场合尽情地演绎过唐大姐的花样年华,当青春转身之后,让华丽也悄然转身,入乡随俗的她,无怨无悔地将这些旗袍连同她对香江岁月的美好回忆收藏起来。当唐大姐的两个女儿拿起母亲的旗袍在身上比试时,我可以想象得出唐大姐当年身穿旗袍的模样是多么的优雅迷人。

唐大姐去世一年后,我跟随唐大姐的儿女和孙辈到广州银河公墓拜祭唐大姐。我和唐大姐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相处了整整一天,我深深地感受到,唐大姐留给儿女们最宝贵的遗产,并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她那种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已经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大姐故居的庭院里,长着两棵茂盛的桂花,结满枝头的小花朵正在春风里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唐大姐的女儿说,这两棵桂花是母亲为了寄托对父亲的思念而种下的,因为父亲生前最喜欢桂花。

  如今,虽然唐大姐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风范和美德将长留人间,就像她当年亲手种下的桂花,年年绽放,香飘四季。


作者简介

黄文婷,新会广播电视台记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新会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运营丨新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作者丨黄文婷

编辑丨陆晓霞

责任编辑丨陈长灿

监制丨夏景星

版权声明
公众号如需转载“相约新会”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猜你喜欢

🔗【全城关注】睦洲渡口惊现中华白海豚?最新情况是……

🔗【权威发布】除了一中、侨中,另外6家高中的中考分数线在这里!

🔗【奔走相告】城区这两个停车库今年底前对外开放!提供超600个停车位!

🔗【投诉】超100分贝!50米内多达6家“歌吧”!会城这公园成“新会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