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鲜传
给孩子们看的历史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说说我的家乡佳木斯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说说我的家乡佳木斯 ·  昨天  
新闻夜航  ·  痛惜!她于凌晨2点去世,年仅28岁 ·  昨天  
GS权益虚拟卡卷数字终端  ·  天天白嫖外卖红包!这个公众号承包你一年的奶茶钱 ·  2 天前  
GS权益虚拟卡卷数字终端  ·  天天白嫖外卖红包!这个公众号承包你一年的奶茶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鲜传

公募凭什么跑赢指数?

小鲜传  · 公众号  ·  · 2024-10-05 07:00

正文

在全球范围内,公募基金跑输指数是正常的,跑赢指数是异常的。而在 A 股市场,公募基金的平均水平即可长期、显著地跑赢指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已经有无数人尝试过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很明显,内部因素是无法解释的。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学霸和学渣,海外也有各种各样的学霸和学渣。强调 微观因素同样没有意义。中国人 聪明,勤奋。 难道海外机构就不聪明,不勤奋?

系统性的现象必须找到系统性的解释。这是一个哲学判断。

想要进一步仔细考察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时间和空间做一个规范。首先我们选取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885001 )作为公募基金业绩的代表。

照理说,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 885000 )可能更加适合。但是按照万得的定义, 2010 年初只有 5 支普通股票型基金,而偏股混合型基金却有191支。后者的代表性显然更强。

而且从仓位上讲,普通股票型是 80% 95% ,偏股混合型是 60% 95% 。上限没区别,下限还更大。这样更能体现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

指数的代表当仁不让应属沪深 300 指数。同时我也做了敏感性测试,如果改用中证 100 、中证 500 、中证 800 等指数作为比较基准,不会对本文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

时间的选择就比较讲究了。我们当然希望覆盖的时间区间越长越好,这样更有说服力。但是 2005 年之前各系列指数都没有编制,公募基金行业也不发达。数据都不好拿。

2005 07 年是股权分置改革时期,基金业绩也被强烈的扭曲。比如当年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是“ 10 3.5 8 ”。也就是对于公募基金等小股东来说,每 10 股送 3.5 股另派 8 元红利。这样在指数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净值原地飚升将近 40% 。而公募基金又是参与股改的主力军。这样跑赢指数就变得极其容易。

随后 2008 年是单边大熊市, 2009 年上半年单边大牛市,期间异常事件也很多,不适合纳入研究。所以我选择以 2009 年底为本文研究的时间起点。

同时我也做了敏感性测试。目前( 2024 9 月底)上证指数在 3000 点左右。此前上证指数曾在 2007 3 月上穿, 2008 6 月下穿, 2009 6 月再次上穿 3000 点。如果改用上述这几个时间点作为起点,不会对本文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从 2009 年底到 2024 9 月底,在这 14 年零 3 个季度里,上证指数微跌,沪深 300 指数微涨,而偏股混合型指数却几乎翻倍。其间的差异何其大也?

第一重要的解释因素是分红。上述期间,偏股混合型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是 4.9% 。而沪深 300 全收益 指数 的年化收益率是 2.4% 。换言之,持有沪深 300 指数期间平均每年可得 2.4% 的分红。如果把这一块算进来,可以立即抵消一小半的差距。

然后我们再考虑制度红利。 A 股市场最重要的制度红利有三块:网上打新、网下打新和定向增发。网上打新对小市值账户有利,对公募基金聊胜于无。网下打新配售给公募基金的数量是公开的,再结合上市后表现和基金持仓,不难得出估计,每年网下打新可以给公募基金增厚业绩大约 0.3%

定向增发是 A 股市场的一大特色,其重要性甚至远超 IPO 。根据定向增发中的货币募集金额和折价率,可以估计,每年由此产生的浮盈约在大几百亿,有时上千亿。

不过这块巨型蛋糕的大部分都落入了大股东、私募股权基金和自然人之手。定增给公募基金的份额,万得没有专门统计,但是我们可以从基金年报和半年报中反查。根据“流通受限证券”这项数据,我们估计定向增发每年可以给公募基金增厚业绩大约 0.5%

除了以上三块制度红利,公募基金还可以把闲置资金投资于债券和回购,参与可转债配售与摇号,有时还能投资于港股和新三板,等等。所有这些解释因素加起来,大概每年不到 1%

短期看, 1% 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年年 1% ,日积月累起来可就不少了。毕竟公募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总共也只有 4.9%

在剧烈波动的市场中,理解这种 单向持续叠加 的因素对于长期收益非常重要。你今年涨30%,明年跌20%,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后结果可能还不如人家日拱一卒。

顺便说一句,交易成本也是一种 单向持续叠加 的因素。

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怀疑,制度红利这块,每年能有 1% 这么高吗?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验证。

万得根据股票基金的资产规模,编制了小盘、中盘和大盘三个指数。资产规模大于 85 亿的算大盘基金, 30 85 亿之间的算中盘基金, 30 亿以下算小盘基金。

大盘基金的交易不便,会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这个可以理解。中盘基金的交易足够灵活,但是毕竟有一定体量,享受制度红利的部分相对就很小了,可以近似于纯粹炒股收益。那么偏股混合型与中盘基金指数之间的业绩差距是多少呢?大约 0.9%

好了,即使我们扣掉 2.4% 的分红, 1% 的制度红利,还有 1.5% 超额收益没有解释。这一块,总是A股公募基金的独特优势了吧?

是,也不是。

下图显示了偏股混合型与沪深 300 全收益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超额收益走势。不难发现,公募基金超额收益中有很大一块来自 2019 20 21 三年。

说到这三年,公募相关行业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2007 年底,公募基金的股票持仓合计约 2.46 万亿。到 2019 年底,这个数字仅仅变成了 2.57 万亿。期间中国的 GDP M2 、房价、工业企业产值和利润都不知道翻了几番了。这 12 年可以说是公募基金行业失去的 12 年。

2018 年开始,资管新规推动银行理财净值化改革,倒逼一部分资金离开银行系统,从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

中国整体金融市场的规模高达数百万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间接配置的。因为净值化改革而首先转向的,当然只是原本就风险偏好最高的那一部分,但是也有大约十万亿左右的级别。这对于体量仅数十万亿的股票市场来说,算得上是泼天富贵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的大部分并没有通过保险,也没有通过私募,而主要就是通过公募基金进来的。

在基金经理看来,有资金申购我的产品,那么我肯定优先买我自己的重仓股,因为那是我最看好的标的。这一点无可厚非。

当然,同时这也会更快地推动产品净值上升。产品净值上升再回过头来吸引更多的资金申购。这就是一个自我加强的反身性过程。

公募基金的这个反身性特征并非中国特色,世界皆同。但是有一点因素不得不考虑。那就是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实行牌照制,持牌经营自然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府信用背书。

其实翻译界受此困扰已久。在海外,私募与公募基金的募集固然有区别,但它们的投向差别才是根本。正因为实业、并购、商品和另类投资等标的流动性低,风险大,所以投资于它们的基金,只能向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高净值人群募集,而不能向社会公众募集。投向是因,募集是果。

而在中国,大多数私募基金的投向与公募毫无二致,都是炒股票。只不过有国家牌照的就叫公募,没有国家牌照的就叫私募。 有没有牌照,可谓天差地别。 哪怕你觉得没有差别,代销机构也会觉得有。

无论如何,在这一轮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公募基金承担了独特而关键的“引流”作用。 在金融市场,资金就是能量,如果这个能量是通过你而传递出去的,那么它自然就会带有你的偏好,你的风格,你的理念。

然后在这个风口之上,衍生出各种行业的机遇,公司的机遇,个人的机遇。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时代的机遇。

假如看不到这个大局,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alpha能力,要不然就是“有人坏我好事”,那真可谓: 既不知其生,亦不知其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