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央视点名!上海老人花2万买保健床垫称包治百病 ...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国风颜值控的福音!11 款国货好物,性价比天花板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视频退出键在哪里?!水果版定格动画,越看越魔性!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一天被问三次!这瓶花香调好闻到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谈一个严重问题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5-01-28 00:01

正文



还记得当初医药集采的“灵魂砍价”吗?超级刷屏,让人无比震惊,无限惊喜。

面对虚高的药品价格,医药专家凭借意志和智慧舌战群雄,一次次较量,一次次逼近价格底线,为民砍价,侠之大者。

事实上集采确实产生了一定效果。比如集采之后的种植牙市场,就挤掉了很多水分,让普通人实现了种牙自由。再比如一些癌症的靶向药进入医保名录,让很多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然而2024年,却突然爆出在专业打假人士王某的穷追猛打下,集采的专家组组长章某被调查。

王某之所以举报,是因为他发现,某药品集采申报价高于零售价4倍。

岂有此理!集采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挤出药品的价格水分,让利给患者。

药企凭什么要让利给患者?药企如何保证自己的合理利润?这就要说到集采的本质,相当于政府以海量市场份额作为谈判底牌,要求药企薄利多销,最终达到双赢。

但我们还是太幼稚了,某些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夹带私货,没拿出来的中标产品,竟然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这是第一个漏洞,还有一个漏洞更加可怕。那就是超低价带来的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集采,最基本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疗效;二是省钱。这两个标准都是合理的,但两者不能等量齐观,绝不能把省钱放在疗效之上。药品的本质是治病,没有疗效,白送人也没人要。

最近上海“两会”,政协委员郑民华教授等人指出,上海市集采的药品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严重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旋即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委员们还呼吁,药品集采不能只以低价采购仿制药,原研药也需适当采购。

当然进口药、原研药比较贵,但报销的比例可以不同,但一定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让老百姓有选择权。毕竟看病不是目的,看好病才是目的。看病是便宜了,但看不好,人看没了,省钱有什么用呢?

国家医保局也迅速作出回应,表示“高度重视”,并公开喊话“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那么,郑民华等政协委员们担心的问题是真实的吗?有没有解决的措施呢?

我们不妨看看集采是如何操作的?

集采的方式是“最低价中标”。

药品的价格是可证实的,但药品的质量是很难证实的。最低价中标,使得药企不断降低药品成本,但成本的削减是有限度的,少数药厂为了在搏弈中胜出,只能牺牲质量,提供质次价低的药品。


但这不完全是药企的品质和良心问题,而是这种恶性竞争逼迫大部分药企陷入到“囚徒困境”。

某治疗乙肝的用药,降幅达98.38%。从价格上看,确实减轻了医保支出,减少了患者费用。但减少费用不是第一性的,第一性是要能治病。

3分钱的阿司匹林、1毛钱的氯化钾注射液、3毛钱的西格列汀、3分钱的叶酸片。真正是白菜价了,但质量能有保证吗?效果能好吗?

便宜没好货,老百姓的担心也许并非多余。因为有的集采药品价格,已经不符合合理价格了。比如某心血管药的中标价低至3.4分钱。但据一些药企表示,经过测算该药品合理价格应该是4.5分钱。

企业昰要赚钱的,没有人会花钱赚吆喝。那这个降下来的钱怎么省出来呢?

有人说,“最低价中标”是国际通行的评标方式。确实如此,但发达国家除了价格信号,还有完善的诚信体系,更有大量专业的保险公司监督医院用药,还有严格的法治保障患者安全。

以美国为例,早在1906年,就颁布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全国性法令——《纯净食品药品法案》,构建了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FDA)为核心的药品安全监督体系。

这是法律层面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还有无数双监督的眼睛。就怕药企没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罚款罚得你倾家荡产,永世不得翻身。

2009年,医药巨头辉瑞,仅仅夸大了某药品的适用范围,就被5位辉瑞员工和一名医生检举。最终辉瑞被罚款23亿美元,6名检举人分享了罚款中的1.2亿美金。这大大鼓励了民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尤其是内部制药人员的监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