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OCs前沿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暨供需对接的最有影响力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汇聚11万+行业精准粉丝关注(由公号5万+粉丝和微社区6万+粉丝的组成),行业最大垂直传播平台。欢迎投稿和商务合作(管理员ID:vocs99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机智猫  ·  官宣,首款原生鸿蒙手机3月发布! ·  14 小时前  
机智猫  ·  官宣,首款原生鸿蒙手机3月发布! ·  14 小时前  
科技美学  ·  OPPO Find X8 ... ·  昨天  
科技美学  ·  OPPO Find X8 ... ·  昨天  
绝对现场  ·  名医到院区 | ... ·  2 天前  
海峡都市报  ·  刚刚,iPhone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  ·  刚刚,iPhon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VOCs前沿

上海首张国家版排污许可证背后的故事

VOCs前沿  · 公众号  ·  · 2017-06-06 22:25

正文

长按 识别二 维码 ·免费查询千种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数据


2017 6 5 日这天,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施敏从上海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罗海林手中接过崭新的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按照当地多家媒体的报道,这是“拉开了上海‘史上最严’的排污准入机制的序幕。”


(上海颁发首张国家版排污许可证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其实,媒体看到的“史上最严”,无论是严格的排放标准还是紧紧“卡住喉咙”的排放总量限制,都只是呈现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上的,依据地方法规相关企业必须达到的排放要求。 而上海之所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严控排放,大幅收紧地方的排放标准,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外三”电厂获得的国家版排污许可证正副本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三年前,改善环境质量迎来“硬”要求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一位长期从事环保工作的工程师告诉“中国排污许可”, 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基地,单位面积的污染物排放量比北京等地更大。 目前上海PM 2.5 的年均浓度虽然比北方重点地区要低,但不可否认,上海有着更为有利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大气污染物扩散起来较快。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膨胀, 上海市 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与民众的期待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污染治理的任务依然紧迫。


该工程师说,前几年,上海市的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了,但是大家并没有看到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环保部门给“环统”的企业分减排指标,加强监管,重点企业的达标排放都基本没有问题了,总量也快减不下去了,效果却并没有呈现出来,有的污染物数据还在反弹。 2014 年,环保部与上海市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到 2017 年,PM 2.5 的年均浓度要比 2013 年下降 20%


市领导也这样要求环保局——你不要给我说减了多少的大数字, 我就看PM 2.5 的浓度是升高了还是下降了,居民的投诉电话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如果空气污染指数见长,环保局就要给个说法。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也开始改革总量减排制度,出台《上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开始尝试着用加严许可要求的方法控制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相关的地方立法和标准制定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上海市的总量减排改革,其核心是建立起企事业单位的总量减排制度,基本思路是以现有固定源以达标前提下的上年度实际排放量为基础,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年度减排目标,核定首年度和分年度的许可排放量。 除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之外,作为PM 2.5 重要前体物的挥发性有机物也纳入了总量管理,在此基础上推动各排污企业新建和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及监测设施。


对于“按照企业实际排放量按比例削减分配总量减排任务”的做法,该工程师表示,确实有些 “鞭打快牛 ”的效果,会导致做得好得企业,以及较早开始上措施减排的企业“吃一些亏”。但是由于减排压力确实巨大,在环境质量改善的“死命令”和急迫要求面前,这样的超常规手段确实显得迫不得已,而且也得到了上海市内纳入主要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的重点企业的理解和配合。


质量反弹,污染治理快马加鞭


2015 年初“ 十条”迎来第一年的盘点时,上海市在重点区域中率先完成了 2014 年度的考核目标。可是,上海市的环保人很快迎来了一盆“冷水”—— 2015 年第一季度的情况不容乐观,比起 2014 年同期,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升。这时候,环保部已经建立了环境预警制度,每季度调度一次,对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的省及时提醒。于是上海就被“调度提醒”了,但是在当地一些特别重视环保工作的政府官员的眼里,这相当于是被“约谈”了。他们反复找原因,更是快马加鞭的推动地方环保制度的改革。 并通过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的探索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的改革途径。


2016 年,上海修订了地方的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放企业总量控制方案》《固定污染源重点污染物许可排放量核定规则》等文件,制定并发布了上海市燃煤电厂的地方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比国家标准大为减少,同时达标判定的要求比国家的要求更高,监测要求也进一步细化。




在推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于 2016 10 1 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创新。据上海市环保局总量控制处副处长沈亦龙介绍, 该条例明确赋予排污许可证的载明要求以法律约束力。 根据“条例”, 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总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以及相关环境管理要求等内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要求排放污染物。这就意味着,除了排放标准和总量指标的“法定硬要求”之外,凡是载入排污许可证的排放限制要求和管理要求,都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必须执行。

另外,为了实现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综合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将企业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权限划归给了环保部门。为了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排污者的主体责任,也为排污许可证与环境质量相挂钩,实现“一企一证”留出“接口”,《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还规定了上海市推行环境污染防治协议制度 ,环保部门可以与相关排污单位签订污染防治协议,明确污染物排放要求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地方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管理需要,与企业协商更为严格的排放要求,企业也可以主动申请以严于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来排放污染物,或者双方对尚未纳入标准管理的污染物进行排放约定。


在地方立法的保障之下,上海市也得以提前将固废和噪声污染纳入排污许可证的管理范围。 在地方的排污许可证探索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上海市迎来了“国家版”许可证的换发。这时候,上海市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PM10 PM2.5 浓度分别比 2013 年下降 37.5 %、 10.4 %、 28.0 %和 27.4% ;全年优良天数占比 75.4% ,已经超额完成了 “气十条”的阶段性任务。


改革推进,换发国家版排污许可证


2017 6 5 日,第一张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发证仪式上,当地媒体发现,新版的火电厂排污许可证中,还创新增设了对石膏雨和有色烟羽的技术要求,不仅要管住浓度、总量这些结果,还注重过程管理,将原辅材料的控制要求、污染防治设施(含自动监测设施)的主要操作规程,以及环评规定的其他要求等列入了管理要求。



(上海颁发首张国家版排污许可证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相关技术人员告诉“中国排污许可”,先行先试的上海版许可证的名字是“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主要还是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一个手段,首先,管理的目标是纳入总量控制的几种主要污染物;其次,“过程管理”的要求也比较少。 国家版的许可证改革是一项固定污染源基础制度的改革,基于此,新版的排污许可证对产污、治污、排污实施全过程的管理 ,对与污染物相关的生产设施的管理要求特别细致。因此,在重新按照技术规范审核企业的申报材料以及制作新许可证的过程中, 一方面,上海市需要根据国家版的许可证要求重新梳理企业产排污和治理环节,收集必要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把特殊的地方排放标准和多于国家要求的环境管理要求写入新版许可证,在表单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设定合适的格式填写下来,录入国家统一的许可证信息平台。


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技术细节需要打通,因此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地方在许可证中“自行监测”的要求上也还存在一些疑惑,但是随着自行监测指南等文件的出台,相关问题逐渐得到了明确和厘清。该技术人员认为,第一张证把全流程“打通”之后,后面的证发起来就会很快了。




附录

上海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改善环境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及《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本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核发、实施与监管等行为。


第三条 (核发范围)


本市根据环境保护部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分批分步骤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单位应当在名录规定的时限内申领排污许可证,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对于环境保护部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外的排污单位,本市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并发布上海市排污许可分类管理补充名录。


第四条 (综合许可)


本市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排污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同一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位于不同地点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不同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五条 (分类管理)


本市根据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对排污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对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较小、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简化管理的内容包括申请材料、许可事项、环境管理要求、信息公开、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等的具体要求。


第六条 (分级管理)


市环保部门负责本市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并负责以下市级监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


(一)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机组所属企业。

(二)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三)上海化学工业区内排污单位。


其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由各区环保部门及依法具有环保审批权限的园区管委会按照各自管辖范围负责实施。


第七条 (信息化管理)


市环保部门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本市排污许可证核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对固定污染源实施综合管理。排污许可证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许可证的执行、监管、社会监督等信息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录。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内容


第八条 (载明事项)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应载明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组织机构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以及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信息。


排污许可证副本还应载明许可事项、管理要求以及主要生产装置、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信息。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第九条 (许可事项)


下列许可事项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

(二)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许可事项可只包括(一)以及(二)中的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


第十条 (许可排放污染物种类)


本市固定污染源许可排放污染物种类包括:


(一)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第一类污染物等水污染物。

(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

(三)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

(四)噪声。


环保部门核发许可证时,应当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实际监测结果确定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


第十一条 (许可排放浓度)


环保部门应当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规定依法从严确定排污单位的许可排放污染物浓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有特别要求的从其规定。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的,应当在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第十二条 (许可排放量)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合理核定固定污染源污染物的年度许可排放量、冬季月度许可排放量、重污染天气日许可排放量等内容。


本市现有固定污染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由市、区环保部门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按照公平合理、鼓励先进和兼顾历史排放情况等原则,综合考虑行业平均排放水平以及排污单位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等因素确定。对未达到行业平均排放水平的排污单位,严格核定其许可排放量。市、区环保部门在核定许可排放量时,还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以及污染减排的要求。


新建固定污染源污染物许可排放量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文件核定。


排污单位污染物许可排放量申请和核定的具体办法由市环保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环境管理要求)


下列环境管理要求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管理要求。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无组织排放控制等环境保护措施要求。

(三)枯水期、冬季不利气象条件等特殊时段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

(四)重点减排工作任务和污染防治协议确定的环境管理 要求。

(五)自行监测方案、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等要求。

(六)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等信息公开要求。

(七)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环境管理要求。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三)、(四)项不做要求,其他各项要求可作适当简化。


第三章  申请与核发


第十四条 (申领时限)


市环保部门根据环境保护部确定的期限等要求,明确现有排污单位申请排污许可证的时限以及核发机关、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通过上海环境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告。


现有排污单位应当在市环保部门申领公告确定的申请时限内向具有核发管理权限的环保部门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新建项目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投入生产或使用并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取得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申请前信息公开)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前,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规定将排污单位基本信息、拟申请的许可事项等主要申请内容,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和上海环境网站向社会公开。公开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进行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可不进行申请前信息公开。


第十六条 (申请)


排污单位依法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提交排污许可申请,申报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等,测算并申报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单位应当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同时向有核发权限的环保部门提交通过平台形成的书面申请材料。排污单位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

(二)有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承诺书。主要承诺内容包括:对申请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按时提交执行报告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等。

(三)排污单位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排污口和监测孔规范化设置的情况说明。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文件或经地方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污染治理设施“三同时”的证明材料。

(六)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规程。

(七)现有排污单位污染物历史排放量及其计算过程和依据的说明。

(八)新建项目的排污单位如果项目发生变化,但不属于重大变动的,排污单位应提交有资质的环评机构针对项目发生的变化情况编制的“环境影响分析报告”。

(九)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应提供纳污范围、纳污企业名单、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材料。

(十)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

(十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和信息公开方案。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七)、(八)、(九)项不做要求,其他材料可适当简化。


环保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补正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的书面决定。


第十七条 (受理)


环保部门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本实施细则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排污单位不需要办理。

(二)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有核发权限的机关。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改正的全部内容。可以当场改正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改正。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者排污单位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环保部门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单或不予受理告知单。


第十八条 (核发)


环保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申请材料和承诺,对满足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不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

(二)不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

(三)有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

(四)申请的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排放量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的要求。

(五)申请表中填写的自行监测方案、执行报告上报频次、信息公开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六)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还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相关要求,如果是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削减获得总量指标的,还应审核被替代削减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七)排污口设置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环保部门根据审核结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理由告知排污单位。环保部门作出排污许可决定,需要技术审查的,可以在受理排污单位申请后委托相关机构对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相关机构承担排污许可证核发过程中的技术审查工作。技术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核发期限内,环保部门应当将所需时间告知申请人。


环保部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须向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提交审核结果材料并申请获取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环保部门应自作出许可决定起十日内,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核发机关应当出具不予许可书面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十九条 (变更申请)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下列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以下规定时间内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一)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等正本中载明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之日起二十日内。

(二)第九条中许可事项发生变更之日前二十日内。

(三)排污单位在原场址内实施新改扩建项目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在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者备案后,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二十日内。

(四)因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要求等发生变化,需要对相应的许可内容进行调整的,环保部门应通知排污单位进行变更,排污单位在接到通知后二十日内申请变更。

(五)政府相关文件或与其他企业达成协议,进行区域替代实现减量排放的,应在文件或协议规定时限内提出变更申请。

(六)需要进行变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变更申请材料)


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变更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排污单位应当书面承诺对变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以及严格执行变更后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变更决定)


环保部门应当对变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变更的,在副本中载明变更内容并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发证日期和有效期与原证书一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