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蔡含篇(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基数效应,GDP增速或小幅上涨
●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收入增速下滑,社零增速或继续下行
●地产探底继续,投资增速或小幅下调
●外需收缩,出口增速或小幅回调
●国内房地产去库存继续,进口额增速低位徘徊
●有效需求不足,CPI增速低位前行
●原材料价格继续下行,工业价格增速再次探底
●政策发力但效果不显著,信贷规模同比少增
●货币政策发力叠加基数降低,M2同比增速略有回升
●美联储降息,国内政策密集出台,人民币汇率或继续上涨
内容提要
三季度,经济走势平时平稳,经济恢复继续。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底部徘徊,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需加强,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助力下,国内经济持续向稳发展,但去年同期存在明显低基数效应,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较二季度上涨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工业整体开工率仍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工业经济整体处在稳定增长阶段,但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依旧不足,制造业景气水平边际回落叠加基数抬升,预计2024年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消费:尽管政策推动消费走势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整体经济仍位于底部徘徊,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下滑。预计2024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较8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投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长期利好投资,制造业投资释放扩张信号,但外部环境依然趋紧,房地产投资承压继续,预计2024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较1-8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出口: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部分地区提高对华关税,外部环境趋紧,叠加低基数效应消失,预计2024年9月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4%,较8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进口:不存在基数效应,主要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同时房地产去产能继续,贸易壁垒高企,预计2024年9月份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1%,较8月份上涨0.6个百分点。CPI:尽管食品价格环比增速下行,但依然高于2023年同期,叠加当前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居民有效消费不足,预计2024年9月份CPI同比增长0.6%,与前月持平。PPI:除部分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外,大部分上游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国内需求无明显改变,工业生产价格同比增速继续下行,预计2024年9月份PPI同比下跌2.2%,降幅较前月扩大0.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下,尤其是当前政府部门在财政端强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落地,信贷规模有所支撑,但楼市依然不振,信贷规模支撑有限,预计2024年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000亿元,同比少增8100亿元。M2:伴随央行开始在货币政策加大力度,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增发国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及基数持续下降,共同支撑M2同比增速,预计2024年9月末M2同比增长6.4%,较上期上升0.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9月中旬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下旬中国国内政策密集出台,增加四季度中国实体经济向好预期,推动人民币大幅上涨。但受美国经济实体稳步扩张,预防式降息后降息力度、节奏的改变,利空人民币。预计2024年10月人民币汇率在7.0~6.8区间双向波动。正 文
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较第二季度上涨约0.5个百分点。受基数效应影响,第三季度GDP增速或有小幅上涨。2023年三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长4.9%,较2023年二季度下滑1.4个百分点,也是2023年内最低点,对本季度形成明显的低基数效应。从供给端来看,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于2023年同期1.9个百分点。从需求端来看,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低于2023年同期3.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且出口额增速由负转正,较去年同期上涨10.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也高于2023年同期。
综合来看,三季度经济走势平稳,并未出现显著的涨跌状况,主要受基数效应影响,预计2024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较二季度上涨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部分: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预计2024年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从拉升因素看:第一,稳增长政策持续落地维护经济恢复态势,支撑工业经济。财政政策持续加码,自5月以来政府债券新增量连续多月同比显著多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支撑工业产出增长。第二,工业企业效益延续回升态势,自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虽逐月下降但仍实现正增长,显示企业产出内生动力依然存在,支撑工业产出。第三,欧洲等地制造业复苏超预期,叠加全球供应链紧张,出口市场活跃,对工业生产有带动作用。从压低因素看:第一,制造业景气水平依然处于低位,市场需求持续有待提振。8月份制造业PMI进一步下降为49.1%,处于枯荣线下,内需回升进一步承压。第二,去年同期基数抬升,抑制同比增速。综合而言,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工业整体开工率仍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工业经济整体处在稳定增长阶段,但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依旧不足,制造业景气水平边际回落叠加基数抬升,预计2024年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较5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从拉升因素来看:政策推动稳消费,一方面,2024年6月13日,发改委《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的通知,17条促消费政策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加快科技成果在消费领域应用。另一方面,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强调“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要“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从压低因素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居民收入增速有待进一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同比增长5.4%,较一季度下滑0.8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下滑3.4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尽管政策推动消费走势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整体经济仍位于底部徘徊,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下滑。预计2024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较8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较1-8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从拉升因素来看: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利好制造业投资。3月1日,国常会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受政策效应影响,1-8月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16.8%,高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于全部投资5.7个百分点。从压低因素来看:第一,房地产投资仍在探底中,是拉低当前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1-8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2%,约影响全部投资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中美博弈继续,对华限令间接抑制投资增速上涨。继2024年5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维持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征收的301条款关税,同时对中国‘目标战略产品’大幅提高关税”后,7月、8月,欧盟、加拿大相继对中国的电动车等商品加征关税。。综合来看,《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长期利好投资,制造业投资释放扩张信号,但外部环境依然趋紧,房地产投资承压继续,预计2024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较1-9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9月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4%,较8月份下行0.3个百分点。第一,主要经济体经济或有回调,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本月外部需求小幅下行。8月份,美国Markit制造业PMI初值48.0,低于前值,继续位于荣枯线下方;欧元区Markit制造业PMI 45.8,与前月持平,但低于5月的47.3,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第二,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对华加征关税,壁垒提高,外贸环境再度趋紧。8月,加拿大表示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钢铝产品分别加征100%和25%的关税。7月,欧盟发布公告称,将对三家中国样本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4%、19.9%和37.6%的临时关税。
总体而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部分地区提高对华关税,外部环境趋紧,叠加低基数效应消失,预计2024年9月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4%,较8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进口部分:国内房地产去库存继续,进口额增速低位徘徊
预计2024年9月份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1%,较8月份上涨0.6个百分点。本月不存在基数效应,中国主要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涨跌均有,对本月进口额增速不存在明显拉升或压低作用。2023年9月,进口额同比增长-6.3%,与8月增速变化不大,仅差0.9个百分点;截至9月20日,商务部公布的生产资料国际现货价格显示,原油国际现货价格较8月环比下降6.9%,铜国际现货价格环比上涨1.3%,天然气国际期货价格环比上涨9.7%。从压低因素看:第一,房地产去产能继续,黑色大宗商品需求依然低迷。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2%,房地产开发产能依然在收缩,抑制钢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利空进口。第二,外贸摩擦继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提高,抑制中国进出口增速上涨。总体而言,不存在基数效应,主要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同时房地产去产能继续,贸易壁垒高企,预计2024年9月份进口金额同比增长1.1%,较8月份上涨0.6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9月CPI同比增长0.6%,与前月持平。从拉升因素看:9月食品价格增速上涨依然是主要的拉升因素。通过对商务部公布的农副产品价格跟踪发现,截至9月20日,蔬菜、水果价格分别较8月环比增长5.9%、0.7%,尽管低于8月环比增速,但明显高于2023年同期,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继续上涨,对CPI同比增速起拉升作用。从压低因素来看,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犹在,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居民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价格上涨。综合而言,尽管食品价格环比增速下行,但依然高于2023年同期,叠加当前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居民有效消费不足,预计2024年9月份CPI同比增长0.6%,与前月持平。PPI部分:原材料价格继续下行,工业价格增速再次探底
预计2024年9月份PPI同比下跌2.2%,降幅较8月扩大0.4个百分点。总体而言, 9月份上游主要工业品价格继续下降。9月,石油天然气方面,受复杂国际关系影响影响,原油价格小幅下跌,布油、美油月度期货结算均价分别较8月环比下降7.4%、7.5%;煤炭方面,整体供需偏松,煤炭多数品种市场价较上月出现不同程度回调;化工方面,市场价格较上期继续下降;非金属方面,水泥、玻璃价格则继续下降;黑色金属方面,铁矿石月均期货结算价环比下降;有色金属方面,除铅锭价格环比下降外,电解铜、铝、锌等价格均有小幅上涨;农业生产方面,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市场价分别环比下降7.2%和2.1%。 综合而言,除部分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外,大部分上游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国内需求无明显改变,工业生产价格同比增速继续下行,预计2024年9月份PPI同比下跌2.2%,降幅较前月扩大0.4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政策发力但效果不显著,信贷规模同比少增
预计2024年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000亿元,同比少增8100亿元。从拉升因素看: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支撑信贷需求。7月25日,“大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迎来进一步财政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共同引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统筹安排3000亿左右的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将加大财政政策对企业长期贷款的拉动效果。第二, 7月末连续对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利率以及1年期MLF实施“降息”。第三,多地楼市政策持续松绑支撑信贷。例如:5月17日,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这也是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的历史低点;央行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6月26日,北京官方发文宣布,降低买房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多孩家庭购房和以旧换新。目前各大城市均出台楼市新政,支撑信贷。
从压低因素看:第一,房地产销售持续回暖有待观察。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9月26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下降40.32%,难以支撑信贷。第二,市场信心不足,需求减弱,预防性储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抑制信贷规模。数据显示2024年8月储蓄存款余额增加7113亿元,1-8月储蓄存款余额增加96519.55亿元。综合而言,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下,尤其是当前政府部门在财政端强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落地,信贷规模有所支撑,但楼市依然不振,信贷规模支撑有限,预计2024年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000亿元,同比少增8100亿元。M2:货币政策发力叠加基数降低,M2同比增速略有回升
预计2024年9月末M2同比增长6.4%,较上期上升0.1个百分点。一是今年上半年财政发力偏晚,下半年为保证经济增速达到预期目标,财政支持力度将有望加强。如地方债与国债发行速度增快,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基建相关资金落地明显加速,且随着利率的进一步走低有望推动信贷规模扩大。二是基数开始走低。自2024年2月末M2同比增速持续下降,一定程度支撑本月同比增速。三是货币政策发力,7月末在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利率降息的同时,加码了1年期MLF降息,同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8月30日,央行首次发布国债买卖业务公告,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支撑M2同比增速。四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开启新一轮存款降息,可能会加剧存款搬家现象,将抑制M2同比增速。综合而言,伴随央行开始在货币政策加大力度,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增发国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以及基数持续下降,共同支撑M2同比增速,预计2024年9月末M2同比增长6.4%,较上期上升0.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部分:美联储降息,国内政策密集出台,人民币汇率或继续上涨预计2024年10月人民币汇率保持震荡,震荡区间为7.0~6.8。从拉升因素来看:第一,9月,美西方国家陆续降息,推动人民币大幅上涨。当地时间9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降至4.75%至5.00%之间的水平;当地时间9月12日,欧洲央行决定,下调存款机制利率25个基点至3.5%;下调再融资利率60个基点至3.65%;下调边际贷款利率60个基点至3.9%;9月19日,英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5.00%下调至4.75%,降息幅度为25个基点。9月,欧美国家开启降息模式,推动9月人民币汇率大幅上涨。截至9月25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收报7.0296,较8月末累计上涨562个基点。第二,9月下旬,中国密集出台利好政策,增加四季度中国经济向好预期,利多人民币。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9月26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从压低因素来看,第一,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后期降息力度或不及预期,利空人民币。美联储在9月的声明中表示,“最近的指标表明,经济活动继续稳步扩张”,预防式降息增加了未来降息力度、节奏的不确定性。第二,中美利差保持倒挂,截至9月25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3.79%,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05%,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承压。综合而言,9月中旬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下旬中国国内政策密集出台,增加四季度中国实体经济向好预期,推动人民币大幅上涨。但受美国经济实体稳步扩张,预防式降息后降息力度、节奏的改变,利空人民币。预计2024年10月人民币汇率在7.0~6.8区间双向波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挂靠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等。同时,本中心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剖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中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从2006年开始就呼吁中国应该立即彻底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2)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3)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严防用力过猛,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与三个月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有度”的观点完全一致。(4)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刘伟、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只要有6.5%的经济增速就可以确保就业。此后不久,这一增速就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这一测算结果的精确性。(5)供给侧研究。刘伟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在2007年就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关于供给管理的学术论文。(6)新常态研究。刘伟和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苏剑和林卫斌还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7)刘伟和苏剑主编的《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译成英文、韩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种文字出版。(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2008年,本课题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的补贴机制。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杂志。《原富》是一个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是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并对重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年度报告)。该报告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度报告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报告资助计划。(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本中心定期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分析和预测报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学术机构,本报告仅供学术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仅供参考,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报告版权仅为本研究中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