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科技创新,伦理先行。欢迎关注生命伦理与科技伦理最新前沿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它们真不愧是“空中建筑师”,看看这风中暖阁就服了|物种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 公众号  · 生物  · 2025-04-09 19:1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在中国连云港保护地观察到的中华攀雀筑巢的行为。中华攀雀是一种体型小巧、拥有超乎寻常的筑巢技能的小型林鸟。志愿者们在野外巡护和物种调查时再次看到中华攀雀,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筑巢的过程。文章还介绍了中华攀雀的分布、食物习性以及保护状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华攀雀的筑巢行为

中华攀雀是一种拥有超乎寻常的筑巢技能的小型林鸟。它们在江苏连云港被观察到正在树枝间寻找合适的筑巢点。筑巢过程中,它们整日在风中轻灵地跳跃、翻转,非常可爱。巢的形状先编成悬挂着的圆环,再逐渐编织成提篮状,最后形成留有进出口的封闭式袋状巢。

关键观点2: 中华攀雀的分布和食物习性

中华攀雀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极东部和中国东北地区,迁徙时也曾见于北京、江苏等地。它们是杂食性物种,食用植物的嫩叶、花粉、浆果或种子,但在繁育期,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杨枯叶蛾、夜蛾等鳞翅目昆虫幼虫及各种小甲虫。

关键观点3: 中华攀雀的保护状况

中华攀雀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物种之列,显示出其重要性。志愿者们通过观察和记录中华攀雀的行为,为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文章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中华攀雀及其栖息地。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清明后谷雨前,我国大江南北大多数地方都已入春,到处花红柳绿,春和景明。尤其是那一树树的新绿,特别惹人注目。

近日,中国绿发会连云港保护地志愿者在当地进行野外巡护与物种调查时,再次在一处山脚路边的大树上,看到了在树梢间跳来跳去的中华攀雀。 “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去年春天曾完整观察过它们筑巢”,志愿者饶有兴趣地驻足查看,只见它们非常活跃,除了觅食,也在观察着大白杨上哪些枝条已经抽芽、以及抽芽后在什么时间能长到什么程度,等到时机成熟,它们就会快速选择有利地形,开始编织它们的巢。


在江苏连云港观察到的中华攀雀,正在树枝间寻找合适的筑巢点。


中华攀雀,是一种体型比较纤巧的小型林鸟,体重通常只有 7.5-11克,身体长度也仅有10-11.5厘米。这么小巧的身体,如果再加上栖身于大树,隔上10-20米的距离,人一般也就看不清它们、很难发现它们了。但中华攀雀却依然让不少人熟知且喜欢,这就跟它拥有超乎寻常的筑巢技能不无相关了。在民间,人们亲切将它们称为“空中建筑师”。




每月 4-5月间,雄性中华攀雀先是在树冠枝叶间鸣叫,以吸引雌鸟,一旦约会成功,两只小鸟就开始在白杨树、柳树、榆树等大树的枝梢间动手筑巢。筑巢过程中,它们整日在风中轻灵地跳跃、翻转,甚是可爱。织出来的巢也非常精致,一开始先在树梢尖用树皮纤维或羊毛打结,然后不停用嘴叼来绒毛,将之织成一个悬挂着的圆环,再将圆环加宽加厚编织成提篮状,最后要织成一个留有进出口的封闭式袋状巢,这个巢才算初步完工。在产卵之前,中华攀雀夫妇还会做巢的内部精装修。这个用心度,不可不服。


中华攀雀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极东部和中国东北地区,迁徙时也曾见于北京、江苏等地。它们是杂食性物种,虽说也食用植物的嫩叶、花粉、浆果或种子,但在繁育期,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杨枯叶 、夜蛾等鳞翅目昆虫幼虫及各种小甲虫。目前,这一物种已被列入国家 “三有”保护物种之列。



中华攀雀和它的巢。


“再过几天,江苏这边的中华攀雀就要开始筑巢了”,“这里它们大部分都是在大杨树上做窝的”,志愿者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很欣喜地预判,到时候他们也会再次来看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文 | gone    周翀

审核 | summy、橡树

排版 | 语

图片和视频均由志愿者提供


启事

本公号长年接收有关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知识、生态政策、野生动植物救助、生态防治等方面的来稿或视频影像,共商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章接收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相关报道
in early winter


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

联系小编:

010-56644550,   17319453635


投稿信箱,欢迎来稿: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