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第25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吧?
碘的问题近来无论是在民间还是科学界都异常热乎,门诊也常有病人来询问是不是应该采用无碘盐,虽然回答了多次,但是依然挡不住坊间传闻的力量,实在是无奈。
不过恰巧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防治碘缺乏病日”,思绪不由再次被拉回当年那全民缺碘的中国,对于今天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得不来缅怀这么一位在中国甚至世界医学碘研究方面的先驱——朱宪彝。
朱宪彝教授,他被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ICCIDD)主席赫泽称赞为“碘缺乏病(
IDD
)再发现时期的伟大先驱者”,堪称“中国碘缺乏病之父”。他组织基础和临床多学科联合攻关,在承德进行了碘盐防治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还为我国的
IDD
防治和研究工作倾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在他的推动下,
50
年代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机构—河北省甲状腺肿防治大队,
1956
年在制定我国第一个内分泌科研规划中便把地方甲状腺肿(地甲病)列为重点,后来“地方甲状腺肿”的防治列入了我国第一个农业发展纲要。
碘缺乏病是世界性疾病,全球有110个国家共
16
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每年因缺碘造成死胎
3
万,新生儿智力和身体发育障碍
12
万,地方性甲状腺肿
5.66
亿,克汀病人
600
万以上,脑功能受损病人高达
3
亿人。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碘缺乏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病区人口达4.25亿,约占世界病区人口的
40%
,亚洲病区人口的
60%
。直到现在中国仍有
700
万地方性甲状腺重病人和
19
万克汀病人,
14
岁以下的智力残疾儿童有
539
万人。中国现有智力残疾人
1017
万,其中
80%
以上是因缺碘造成,如不采取防治措施,每年还将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智残儿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提高人民体质,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科技、经费等条件受限,尽管在某些省份有过个别报道或小范围的防治,但建国后真正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防治始于河北省。1950年河北省省长杨秀峰在下乡调研期间发现河北省迁西县的痴傻病人众多,并呈现家族地区集中出现趋势,所以将病人送到当时河北省医疗条件最好的——天津市立总医院进行治疗,并期望能够发现如何防治这种严重危害中国人民体质的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于是揭开了中国大范围研究防治碘缺乏病的序幕。朱宪彝教授在接诊到这样一系列病例后,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探索,终于明确问题的关键在于碘的问题,并大胆推断通过人群大范围食盐加碘干预是可以有效预防并消除这种可怕的疾病的。
1959年在朱宪彝的领导下,在承德地区组织了由天津医学院和河北医学院参加的多学科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地克病也是因缺碘而造成的一种地方病,故地甲病和地克病的病因都是碘缺乏,并开始了食盐加碘的防治观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这个研究持续达五年之久。这期间,于
1964
年和
1965
年他又组织了两次学术会议推动了我国北方
14
个省、市、自治区的碘缺乏病研究和防治工作。不幸的是,这一项有望在中国大地上即将全面展开的消除
IDD
的历史性创举却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成立于
1960
年的“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北办)也被迫解散。
1973
年北办重新建立,在朱宪彝为领导的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的建议下,开始了在我国北方对碘缺乏病的大规模调查,同时先后在中、重度碘缺乏病区推广了食盐加碘。这个时期的“领军”科学家是朱宪彝教授,以及马泰、卢倜章和于志恒教授。
朱宪彝于1978年在马泰、卢倜章、于志恒陪同下对南方五省(四川、贵州、安徽、云南、广西等五省)的视察标志着碘缺乏病再发现时期的开始。证明了碘缺乏病不仅在我国的北方广泛存在,在南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影响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朱宪彝为领导的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向中地办和卫生部建议,在南方病区也要实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这样在中国的南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此同时于
70
年代在北方开始的大规模实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国家计划,从
80
年代也扩大到南方。
80
年代中央北办、南办合并为“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碘盐成为解决我国碘缺乏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主要干预措施。此外,在一些严重碘缺乏地区或碘盐不能覆盖的地区还对重点人群(儿童和育龄妇女)采用了口服碘油(服用一次可有效补碘达一年之久)的抢救性防治措施;有的省还采取对新婚妇女在结婚登记时必需口服碘油的办法,以保护下一代的脑发育。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许多地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出现了一些违反科学的防治措施,如:为了尽快地降低地甲肿的患病率,求得早日达到考核验收标准,组织几十甚至上百支手术小分队,拉网式的进入病区村屯和患家炕头,开展地甲肿的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在人群中推行大剂量碘长期口服和向甲状腺肿内注射碘酊的错误干预措施。
在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行动是:在朱宪彝和马泰教授的建议和努力下,促成了由卫生部主持的我国碘缺乏病防治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即中国-澳大利亚政府“控制中国碘缺乏病合作项目”,分别在天津、青海、黑龙江和贵州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和防治研究;建立了四个碘测定和新生儿甲低筛查的国家参照实验室;还在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进行了碘缺乏病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使中国碘缺乏病的研究走出了国门,并与国际防治研究接轨,同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后又争取了
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新疆和西藏控制
IDD
的支持。此外,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的建议下,碘盐的碘的添加物由碘化钾改为碘酸钾,以大大减少了碘盐中碘的丢失量。
1989
年卫生部等
7
个部委联合下文,正式决定使用碘酸钾碘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年在纽约召开了有
77
国元首、政府首脑及其代表参加了世界儿童会议,会议通过的宣告明确要求在
2000
年全球消除碘缺乏病。这样,控制碘缺乏病的问题被列入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会议以后,李鹏总理代表中国签了字,对此做了庄严承诺。
1993
年是我国防治碘缺乏病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
2000
年实际消除碘缺乏病动员大会”,这个大会通过了中国
2000
年消除碘缺乏病的国家纲要和关于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的条例,因此
93
年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碘缺乏病防治与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政治动员、高层领导的政治承诺、一些法规的出台,确定了碘缺乏病的消除属政府行为,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碘缺乏病的消除。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使碘缺乏病的消除成为可能。据业内人士透露,
1993
年的大会的召开,也与一些个人的巨大努力有关,包括: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的组长和副组长马泰教授、李建群教授;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的司长高淑芬;卫生部的马海德顾问以及中残联的邓朴方等人。当然也与国际组织和相关领导人和专家的推动和支持有关。
会议的成果还包括:
① 成立了以国务委员彭佩云为领导的国务院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
,
对全国与碘缺乏病防治有关的部、局(如轻工、商业、盐业、工商部门、卫生部、教委、宣传、医药总局等)进行统一领导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