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TO肉饼
robbin是前JavaEye网站创始人,现在是丁香园CTO。如果你是技术人员,正在创业或者希望加入创业,关注互联网产品、研发、运营、创业管理,请关注我。
51好读  ›  专栏  ›  CTO肉饼

移动时代的电子毒品:基于算法的信息流

CTO肉饼  · 公众号  · 程序员  · 2021-05-25 19: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周一的早上,我骑着电瓶车送儿子去学校。在路口等绿灯的时候,儿子问我:「爸爸,为什么每个成年人都在刷手机啊?」


我一楞,随后观察了一下路口的人群,和路边行色匆匆的人们,真的是每个人都在拿着手机刷,无一例外。这个场景真的挺震撼我的。


智能手机不仅仅是我们现代化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它现在还统治了我们,占据了我们的心智,尤其是占满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碎片化时间。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开始的时候,我们把手机当做工具,收发邮件,查看天气,看地图,阅读电子书;

  2. 然后移动端游戏流行,于是我们把手机当成娱乐工具;

  3. 接着手机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旅游,购物,支付,外卖。我们时不时用到手机;

  4. 其中,即时通讯工具也逐渐普及,我们开始习惯于随时随地被消息打断;

  5. 最后,大杀器「基于算法的信息流App」流行,填满了我们的无聊时间。至此,我们沦为了手机的奴隶。


信息流是移动产品的终极形态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我非常推崇「信息流」这种产品形态。信息流的产品形态非常简洁,用户的操作门槛又极低,但是可以包罗万象,无论什么功能都可以插在信息流里面提供给用户。在移动App端,是一个 十字军刀 般的存在。


为什么信息流这样有魅力呢?


  1. 产品形态单一、简单,用户使用无门槛


    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信息列表,用户从屏幕上面开始,往下一直阅读。不需要切换屏幕,没有任何多余的产品元素,零门槛入手,小白都会用。


  2. 只依赖于一个主要的手势动作:刷,交互极简。


    用户的交互操作只有两个动作:刷,点。其中最主要就是「刷」。而手机的交互操作当中,用大拇指刷屏是一个几乎依赖于本能的手势。刷手机,就是这么来的。


    在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信息流这种产品形态几乎是产品进化的极致了。然而:


  3. 信息流单一的产品形态可以容纳任何复杂的产品功能


    可以在信息流里面呈现的内容形态:短文本内容、长文本内容、图文混排内容、语音流、短视频流、直播、电影等等。


    可以在信息流里面插入的产品形态:搜索、投票、评论、点赞、收藏、转发、发短信等等。


    我们想提供的大多数产品服务,都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流」单一的产品形态来展现。最妙的是:


  4. 信息流是动态的


    每次你打开App首屏,看到的信息流都是在更新的。你总是能看到新鲜的东西,而不是每次首屏几乎一样。


因此你总会有一个预期:没事打开刷刷,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内容了。这就无形当中鼓励你高频的使用App,提升App的打开率。


信息流开始统治App生态


「信息流」在我看来,是App端一个非常完美的产品形态,我个人也非常偏爱信息流。我想,不光是我,估计大多数移动端产品经理都这样想。


Twitter应该是最早大规模使用信息流产品形态的,而在国内新浪微博是最早普及信息流的。信息流会让人上瘾。所以新浪微博火爆的时候,就有很多用户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不停的刷信息。


但是无论Twitter还是Facebook,抑或是新浪微博,信息流的规则基本由关注者的信息动态按照时间线排序构成,信息的丰富度和成瘾性,受限于关注者的内容更新能力。总的来说,还是一个低烈度的成瘾性产品。


但是,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创新性的把 信息流产品形态 基于机器学习的推荐算法 进行了结合,于是诞生了一个高烈度的信息流产品:「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App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是一个高烈度的成瘾性产品。它会不断的根据你的阅读偏好优化推荐内容,以你的文章点击率、访问深度和停留时间作为算法优劣的衡量标准,不断调整参数,最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没玩没了的刷下去。


然而今日头条仍然不是终极大杀器,头条App在一屏中要显示多条信息,而真正的大杀器是「 抖音App 」。


抖音App在: 信息流产品形态 和 基 于机器学习的推荐算法 两大王牌之外,进一步创造性地优化了用户的信息获取体验: 沉浸式的全屏视频播放


眼球都不需要上下移动了,盯着屏幕看就行了;手指也不需要「点击」了,只需要大拇指「刷」就行了。


产品进化到了极致,抖音就变成了一个超高烈度的成瘾性产品,远远超过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的学习门槛是不低的:你要了解游戏规则,摸索游戏关卡,熟悉游戏操作方式。这些都需要你动脑子。而抖音无操作门槛,无需动脑,最后连眼球都不需要转动,大拇指刷一下就行了。


在抖音以及头条的攻城略地下,几乎没有什么其他App还能有抵抗的余地:


  1. 微信的公众号阅读方式,过去是类似于邮箱的邮件列表,或者类似于Google Reader的RSS订阅的信息组织。现在也开始大踏步的走向了基于算法推荐的信息流。张小龙应该是对改版后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很满意的;

  2. 微信对标抖音的视频号,则从一开始就加强了算法推荐的力度,用户也通过算法推荐来消费短视频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3. 知乎App本来以关注者为中心的信息流,默认也改成了基于算法的推荐流;


到了今天,基于算法的推荐信息流几乎成了大部分App在首屏下方的标配。


基于算法的信息流破坏了专注力


去年夏天有段时间,我儿子对抖音很感兴趣,经常刷。大概用了有一周半的时间吧。周末去上乐高课,老师反馈说:「孩子上课完全无法专注,是不是在家被老人宠坏了?」我也观察到他的情绪控制变差了,于是果断卸载了抖音,不让他用了。


我自己很少用抖音,我不太习惯视频低效的信息获取效率。但是我有很长时间沉迷今日头条。那种感觉形容下来就是:


刷的时候停不下来,上瘾,但有轻微的焦虑感。然而不刷的时候感觉异常空虚,而且无法让自己专注地做需要耗费脑力的事情。


后来我发现刷知乎App也有类似的感觉,但知乎的内容丰富度和算法不够好,所以上瘾的程度要轻一些。


刷信息流产品上瘾之后,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你无聊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掏出手机,想利用碎片时间刷一下。


为何刷信息流的成瘾性这么大,对注意力破坏这样严重?我花了一番功夫去思考,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 大脑被宠坏了


    基于算法的信息流是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直接喂到你嘴里的,你没有任何信息获取成本。久而久之,就会对需要付出获取成本的事情,在内心产生了抗拒心理。


    这就好像:当你可以躺着可以轻松赚钱的时候,你绝对不愿意在费劲巴拉的去打工赚辛苦钱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2. 过于高频的切换内容,破坏了神经系统的聚焦能力


    像头条这样的信息流,提供的信息量是很大的。然而每篇内容都是几分钟阅读完毕,然后继续点击下一篇文章或者短视频。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每隔几分钟就要切换一次注意力,每次都要重新聚焦。为了适应快速的切换焦点,神经系统就会阻止我们在每次阅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


    而抖音对注意力的破坏则达到了极致。很多抖音短视频为了完播率,视频的时长都会控制在一分钟之内,务求最大程度的抓住用户注意力。这意味着我们看抖音的时候,几乎每分钟都要切换注意力。高频的切换,神经系统会逼着我们每分钟赶紧转移注意力。

    久而久之,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已经适应了快速转移注意力,就无法再专注的做事情了。人差不多就快废了。


  3. 强刺激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阈值,累觉不爱


    我小时候养过一只被宠坏的猫。一开始它很满足于吃剩饭;后来给它经常吃肉,然后它就再也不吃剩饭剩菜了;过了一段时间它怀孕了,我提高了它的待遇,给它喂鱼吃。它胃口变刁了,只吃鱼不吃肉了;等它生了小猫以后,为了加强营养,我给它喂虾吃,它就只吃虾和鱼的肚子,连鱼头和鱼尾都不吃了。


    同样的道理,高度优化的算法+信息流,总是喂给我们爽感最强的内容,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阈值会越来越高。为了点击率,算法会继续优化,阈值就会越来越高。最后,我们的神经系统只会对强刺激内容产生反馈了,低爽度的内容都波澜不惊。


所以我认为:如今的移动端信息流产品,经过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加持,远远超过了电子游戏的成瘾性,堪称现代电子毒品。


怎样摆脱智能手机对我们的控制


我最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智能手机的使用。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1. 卸载基于算法的信息流产品


    例如我已经卸载了知乎App,今日头条App。抖音App虽然保留了,但是我几乎不用,只有别人发给我抖音分享链接的时候,才会打开。


  2. 控制基于关注关系的信息流产品使用时长


    例如新浪微博,微信这些虽然有信息流,但主要是基于关注者的关系,成瘾性比较低。我设置了App每日使用时长,例如不能超过两小时。


  3. 碎片时间不要通过刷手机来打发时间


    我的做法是用读书,或者听音频节目来取代刷手机。碰到碎片时间觉得无聊的话,克制自己刷手机。随身携带一本书阅读,或者带上耳机听音频节目。


无论是读书,还是听音频节目,都比刷手机需要更多的专注力。大脑神经系统的专注力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越用越强。


我用的华为Mate 40 Pro手机有一个很好的功能:「 健康使用手机 」,可以统计手机使用时长。我原来差不多每天使用时长都会超过 4 小时,有时候甚至超过5小时。


但是我现在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长下降到了 2.8 小时,每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我有了很多时间用来读书、深度思考和写作。


我下一步的目标是希望把手机使用时长控制到2小时之内,同时也要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根据我的手机统计:我平均每19分钟解锁一次手机。其实这个频率也是挺恐怖的,意味着不到20分钟就会刷一次手机,每20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


自从2007年iPhone发布以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须臾不离的伴侣。但是,我们也被智能手机上的一些成瘾App深深的控制了。特别是基于算法的信息流产品,它是产品经理们的最爱,但也可能是用户的毒品,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最后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多放下手机,多关注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与供职公司无关。


欢迎订阅「 CTO肉饼 」公众号(个人微信号: robinfankai )。


喜欢我的公众号,请点击公众号头像——进入公众号消息页面——点击右上角按钮将该账号设为星标。



微信号 : robinfankai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