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T1DM)是由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 β 细胞破坏,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与 2 型糖尿病相比,1 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更小,但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年龄 ≥ 20 岁患者占新发 T1DM 人群的 65.3%。
1 型糖尿病病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在疾病特点和治疗注意事项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此前并未有针对成年患者的指南。
在近期召开的第 84 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年会上,来自纽约 Northwell Health的Rifka Schulman-Rosenbaum 教授介绍了为成年患者制定专门的 1 型糖尿病指南的必要意义以及具体的推荐。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
为什么需要针对成年患者制定专门的 1 型糖尿病指南?
成年人在早期 1 型糖尿病方面与儿童有众多区别,缺少专门为成年人设计的指南将给临床实践造成困难。
目前关于 1 型糖尿病的纵向队列研究多针对儿童人群,导致目前关于成年人的数据并不充足。
就算有些研究纳入了成人年,也只针对 45 岁以下的年轻人。因此基于目前的研究数据,临床中很难为成年 1 型糖尿病患者制定合适的建议。
在一些人的传统认知中,儿童会得 1 型糖尿病而成年人会得 2 型糖尿病,但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易导致临床中的误诊
,研究显示 40% 的 30 岁以后患 1 型糖尿病的患者最初被诊断为 2 型糖尿病。实际上两种糖尿病在各个人群中都可能发生。若将成年 1 型糖尿病患者误诊为 2 型糖尿病,并给予非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增高。此外 1 型糖尿病还需要与酮症倾向的 2 型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相鉴别。需要注意,没有一个单独的临床特征可以确定某人是否患有 1 型糖尿病。
成年 1 型糖尿病自然病程区别于儿童,其进展可能更为缓慢
。
部分成年 1 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典型的 1 型糖尿病症状,在诊断时可能仍有 C 肽残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β 细胞功能的下降速度较慢。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为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
LADA 患者的早期表现与 2 型糖尿病相似,尚有一定胰岛素分泌,且按照 2 型糖尿病治疗效果良好,但是患者有 1 个或多个胰岛自身抗体阳性。随着病程延长,患者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最终与普通 1 型糖尿病患者相同。
成人患者可能面临妊娠
,需要更多关于 1 型糖尿病合并妊娠的管理意见。
建议检查发现单个抗体阳性的成年人进行二次检测以确认,若只是暂时性抗体阳性,则无需持续监测。对于具有以下额外的危险因素者,建议每年进行代谢指标的监测:
➢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或 1 型糖尿病遗传风险升高;
对于 1 期 1 型糖尿病的患者,再次建议二次检测抗体已确认是否为暂时性升高。此外,建议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
建议每年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作为初级保健随访的一部分。如果 HbA
1c
变化 10% 或以上,则建议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如果 5 年内血糖正常,则可将监测平率降低至每两年 1 次。
建议初级保健机构将 2 期 1 型糖尿病患者转诊至内分泌专科医生,建议患者每六个月随访一次,监测 HbA
1c
,也可以额外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或较高频率的 SMBG(2 周空腹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或 OGTT,以确保未错过隐匿性高血糖或低血糖。如果 HbA
1c
变化 10% 或以上,则建议行 OGTT 检查进行疾病分期。
若难以鉴别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可进行 C 肽评估,若 C 肽水平 < 0.20 nmol/L 伴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则为 1 型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糖可导致胎儿异常,特别是在妊娠早期,在妊娠中晚期则可对为母胎结局造成不利影响。建议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孕妇应在妊娠早期(最好为 8 周前)进行 OGTT、HbA1c 或者 CGM 中的至少一项检查。若未见异常,仍应在孕 24~28 周进行 OGTT。产后应进行内分泌会诊以确认产妇出院时是否需要胰岛素,并在产后 6~12 个月时监测糖代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