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致力于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媒体平台! “能”(Energy)涉及化学、生物、信息等与能相关的前沿科技领域; “源”(Nature)即通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科学化深层次解析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学人

加州伯克利Kristin Persson/清华大学侯廷政JACS:阐明有机硅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产气抑制效应

能源学人  · 公众号  ·  · 2025-03-03 11: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导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Kristin Persson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侯廷政、美国Silatronix公司合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测量表征,详细阐明了锂离子电池中常见气体二氧化碳 (CO 2 ) 的可能演化路径,以及有机硅添加剂抑制 CO 2 生成的化学反应机制。该研究成果以“Elucidating Gas Reduction Effects of Organosilicon Additiv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于2025年2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王旌阳为第一作者,侯廷政助理教授与Kristin Persson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研究得到了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美国能源部和深圳市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项目的支持。

【研究背景】
随着当前锂电池研究不断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优异的循环性能,电池的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在过充、过放和高温条件下,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成分在正极附近加速发生化学/电化学氧化反应,使得电池循环持久性和稳定性加剧下降。此外,相关反应持续产生气体;气体大量聚集于电池腔内,导致气压急剧升高,是引发燃烧、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有机硅(OS)添加剂作为有效减少产气的解决方案,已被广泛用于锂电池生产制造,然而其工作机理仍未被充分阐明。充分认识锂电池正极产气的微观机理,并揭示OS添加剂抑制产气的化学反应路径,对于优化锂电池性能、发展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以单晶NMC811正极/石墨负极软包电池为样品,考察其在60°C储存4周条件下的产气情况。对照组电解液为1 M LiPF6/EC:DEC:EMC (1:1:1体积比) + 0.5% VC,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不同浓度和种类的OS添加剂 (图1)。原位电池体积测量结果表明(图2a),试验组相比对照组产气明显减少,其中CO 2 减少幅度为所有气体种类中最大,可达89-98%。结合同位素( 13 C)标记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表征显示(图2b),接近一半(46%)的CO 2 来源为电解液溶剂碳酸乙烯酯(EC)。OS添加剂对电池中所有来源的CO 2 均能有效抑制,且抑制效果随OS含氟量增加而提升。
图1:有机硅(OS)添加剂的化学结构式。
图2:(a)4.3 V单晶NMC811/Gr软包电池在60°C储存4周条件下的体积变化(对照组1,试验组:3% 无氟/单氟/双氟/三氟OS); (b)相同实验条件下CO 2 的体积变化(对照组2,试验组:3% 单氟OS / 1% 双氟OS / 0.75% 三氟OS)。

研究团队通过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了OS添加剂在模型电解液1 M LiPF 6 /EC:EMC:DEC(1:1:1体积比)+ 无氟/单氟/双氟/三氟OS中的溶剂化结构。研究表明(图3),OS中的腈基具有强亲锂性:在5% OS浓度下,多达87%的OS分子位于Li + 第一溶剂化层中,并倾向于取代EC和EMC溶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低浓度(<3%)的OS对于电解液中的离子结构和离子输运性质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图3:(a, b)Li + 第一溶剂化层含OS数量的统计数据;(c, d)不同溶剂/添加剂的平均Li + 配位数;(e, f)电解液中离子结构的统计数据。(a, c, e)1 M LiPF 6 /EC:EMC:DEC(1:1:1体积比)+ 1/2/5% 无氟OS; (b, d, f)1 M LiPF 6 /EC:EMC:DEC(1:1:1体积比)+ 5% 无氟/单氟/双氟/三氟OS。

锂电池中CO 2 主要生成于正极侧,且反应路径众多。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团队考察了不同种类亲核体与碳酸乙烯酯(EC)的开环反应路径,以及后续的电化学氧化反应。研究发现(图4),EC开环反应的能量随亲核体的亲核度增强而降低,且Li + 配位的EC可加速反应发生。开环EC-O 2 2− 与碳酸根离子CO 3 2− 可分别通过电化学氧化形成CO 2 ,且氧化电位远低于NMC正极正常工作电位。与此相对,开环EC-CO 3 2− 因氧化电位过高而无法直接形成CO 2 。这些发现揭示了CO 2 在不同电压下的差异化生成路径:当电压高于4.3V时,从正极晶格析出的带负电氧(O 2 2− , O 2 )与EC反应,促使CO 2 加剧产生;而当电压较低时,从负极SEI溶解并迁移至正极的碳酸盐和正极表面的杂质碳酸锂为CO 2 的主要贡献者。
图4: (a)EC与(b)Li + 配位EC开环反应的自由能曲线;(c)开环EC-O 2 2− , 开环EC-CO 3 2− 与碳酸根离子(CO 3 2− )的氧化路径与电位。

此前的实验研究表明,OS具备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OS与其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的配合物Li + -OS, OS-EC, OS-PF 6 的氧化电位均远高于NMC正极正常工况电位阈值(4.4V)。据此,排除电化学氧化为OS抑制产气初步反应机理的可能性。
图5: (a)无氟OS与其配合物Li + -OS, OS-EC, OS-PF 6 在自然态与氧化态下的几何构型;(b)上述化合物(无氟/单氟/双氟/三氟OS)的氧化电位。

受到前述CO 2 演化路径的启发,研究团队重点考察了OS添加剂与重要亲核体(O 2 2− , O 2 , CO 3 2− , CO 3 )的化学反应。图6展示了不同含氟量的无配位/Li + 配位OS与上述亲核体的反应自由能。结果显示,在四种反应路径中(S N 2@Si-F, A N @Si-CH 3 , A N @Si-(CH 2 ) 3 -C≡N, A N @C≡N), 氟取代S N 2所需的自由能普遍为最低,且远低于对应EC开环反应的自由能;另一方面,几乎所有路径的反应自由能均随OS中含氟量上升而降低。该发现揭示了含氟OS高效抑制CO 2 产生的双重原理。此外,对于相同反应路径,Li + 配位OS所需反应自由能普遍低于非配位OS,解释了OS在LIB电解液中发挥强力作用的原因。最后,我们考虑了OS与开环EC-O 2 2− 中[O 2 ]、[CO 3 ], 与EC-CO 3 2− 离子中[CO 3 ]部分的反应, 该反应可能在正极表面形成寡聚体,从而阻碍电解液溶剂进一步分解。图7所示的XPS正极表面分析间接支持了这一猜测。
图6: (a)OS S N 2@Si-F反应自由能;(b)OS A N @Si-CH 3 反应自由能;(c)OS A N @Si-(CH 2 ) 3 -C≡N反应自由能;(d)OS A N @C≡N反应自由能;(e)OS S N 2@Si-F寡聚反应自由能。
图7: NMC811正极XPS表面分析。(a)N 1s 和Si 2s光谱;(b)N和Si表面含量。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一类重要的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有机硅化合物(OS)的产气抑制机理。通过实验测量表征,作者确认了OS对单晶NMC811正极/石墨负极锂电池中所有来源的CO 2 均有高效抑制作用,且含氟OS相比无氟OS效果更为显著。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作者发现OS的腈基具有强亲锂性,而OS在低浓度(<3%)下对电解液离子输运性质无明显影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作者揭示了正极在不同电压下的CO 2 产气路径,并深入探讨了OS添加剂与上述产气路径相对应的CO 2 抑制机理。研究成果可对进一步提升电池循环与安全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信息】
Title: Elucidating Gas Reduction Effects of Organosilicon Additiv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Authors: Jingyang Wang, Sarah L. Guillot, Monica L. Usrey, Tingzheng Hou,* and Kristin A. Persson.*
J. Am. Chem. Soc. 2025, doi:10.1021/jacs.5c00402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0402

博士后人才招聘启示: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侯廷政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后,课题组当前围绕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的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开展高水平前沿研究, 目前在站博士后已成功申请获得清华大学水木学者项目支持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通过多尺度模拟深入探究固态电池在电化学过程中的理论机理,尤其是固态电池界面和缺陷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和离子输运问题。
(2)通过高通量计算等手段开展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高质量科学数据库建设,进行新型固态电池材料筛选和性能预测。
(3)通过应用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如大语言模型、扩散模型、图神经网络等),开展新型固态电池材料性质预测和结构生成研究。
(4)能源材料开发相关的科学智能体(agents)和文献深度挖掘研究。

博士后人才需求:
(1)已取得博士学位或近期能顺利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2)具有计算材料、计算化学、电化学、凝聚态物理、人工智能等相关研究背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编程能力(如Python/Java),了解至少一种材料计算工具的使用(如Gaussian/LAMMPS/机器学习框架),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论文者优先;
(3)品德过硬,学术态度端正,具有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英文读写与沟通能力。

博士后人才待遇: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课题组将为博士后学者提供良好的办公场所、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计算机时、科研项目等支持。课题组为博士后学者提供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机遇,出站后可帮助推荐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相关职位。学校将为博士后学者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根据资历和个人学术情况,薪酬为30万元以上,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深圳市财政生活补贴18万元/年(免税,2年);
(2)清华大学博士后基本工资12万元/年,并额外提供2800元/月的租房补贴;
(3)学校提供两年共计2万元的科研补助支持博士后开展各类科助和学术活动;
(4)出站后留深工作的,符合条件者可申请30万元的留深科研资助;
(5)博士后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落户深圳,落户后即可申请深圳市落户补贴;
(6)在站期间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省、市类科研项目等;
(7)课题组额外发放博士后月度津贴,金额一事一议。


欧阳明高院士课题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复合正极的热失效机理

2025-03-02

大化所吴忠帅&中科大余彦&港城大刘奇ACS Energy Letters | 超润湿低浓度双盐电解液解锁4.7 V LiCoO2

2025-03-02

北京理工吴锋院士EnSM:双导电且机械坚固的粘结剂实现低成本微米硅负极的高倍率和长循环稳定性

2025-03-02

天津大学:通过镁热还原和预锂化改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SiOx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2025-03-02

辊压与导电性的博弈:SPAN阴极辊压工艺对锂硫电池性能衰减的机制探析

2025-03-01

Ceder组最新ACS Energy Letters:利用阳离子无序提升逆尖晶石卤化物的锂离子电导率

2025-03-01

锌界“双护”,热传递增强策略助力高能量密度锌离子电池

2025-03-01

磷化铌诱导的高通量锂离子界面助力高稳定性锂硫催化转化

2025-03-01

天然丝素蛋白助力水系锌电池实现超宽温稳定运行

2025-03-01

武汉大学陈胜利团队Nat. Commun.:碱性氢电催化动力学的阳离子效应源于界面双电层中质子传递

2025-03-01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