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精英讲书  ·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  20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木雕沉香饰品,中国人才懂的雅香美物 ·  昨天  
金昌市场监管  ·  今日雨水 ·  2 天前  
做書  ·  漓江出版社2025年春季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春节读书挑战打脸报告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5-02-15 12:1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记录了春节期间,编辑部和读者们的阅读报告。大家阅读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书籍,有些人顺利完成阅读目标,有些人则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阅读体验各不相同,有收获也有反思。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春节读书活动概述

春节期间,编辑部发起读书计划,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大家选择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分享了各自的阅读报告。

关键观点2: 阅读完成情况

部分读者顺利完成阅读目标,如《毫不妥协的旅行》和《安徒生童话》。而有些人则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如忙碌的日程、身体不适或对书籍内容的兴趣变化等。

关键观点3: 阅读体验与收获

读者们对阅读的书籍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一些人被书中的故事和情节吸引,获得了启发和感悟;一些人则通过阅读了解了新的知识和观点,拓展了视野。阅读成为大家交流、分享和反思的平台。

关键观点4: 反思与建议

部分读者未能完成阅读目标,对此进行了反思。有人认为需要制定更合理的阅读计划,有人建议选择合适的阅读时间和地点,还有人认为需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通过反思,大家表示将继续努力,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正文


春节前,我们收集了编辑部同事和朋友们的假期读书计划,并邀请读者朋友们也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阅读flag。看到大家的推荐,有中外小说,有散文诗集,还有历史社科等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书目;想读的原因,或是为了放松,又或是为了专业积累、认知拓展。只不过对于一些人来说,当初想读的理由有多娓娓道来,连续躺平十余天最终一页没读的现实就有多好笑——没关系,起码深情过(没有公开处刑自己的意思)。何况当你产生想读的念头时,你与那本书就开始了永无尽头的量子纠缠,在连续性的时空中以不同的形式一遍遍相遇——不管你在这本该休息的时日中翻它没翻。以下是同事们和编辑朋友们的打脸与不打脸报告。不打脸固然优秀,打一部分脸也值得骄傲。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躺一天有一天的适意。没关系,能把读书当作休息,也已经很好了。



做書编辑部和朋友们的
(不/半/百分比)打脸报告


@旺仔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毫无必要的热情》 刘天昭


首先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在假期看的书,字数很少看完也记不住什么。作者的文字像是莫兰迪灰的柔软布料,文风是我模仿不来的平和舒展,阅读体验类似于意外走进了作者的日记本。


当然,大部分人看别人日记都是这种感觉,除非你是何书桓。


@张野蝶的打脸报告


书目: 《玛丽安娜的漫长人生》达契亚·玛拉依尼



看到开篇这张图梦回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时看到眼花缭乱的亚诺、蒂奥、卡皮奥等人名时的眩晕感,意识到本次任务完成率岌岌可危,果然读了两章之后就变成了「马什么梅?」紧接着被烟花炮仗勾走了魂儿,遂搁置。但我选择原谅自己,毕竟《百年孤独》我也啃了三次才拿下!展览延期了,我还有机会另外一本《天真的人类学家》已经在弥补的路上了!果然过年还是适合读一些好玩儿的轻松文学啊!被英式幽默逗得咯咯乐,读这本书时会自动带入憨豆先生在非洲一路受挫的样子……求影视化


@ 怒吃三斤溜溜梅 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白露春分》辽京



没有打脸,在春节热闹的气氛里读完,更觉得小说悲凉。奶奶和孙女们的命运为经纬,在琐碎日常中剖开生活的真相,读完谁能不说一句辽京太会写。成长、责任、衰老、遗忘,这里面的女性都被一张张网裹挟着,表面温情的家庭里处处裂痕。秀梅的沉默,佳圆的固执,佳月的隐忍,在家庭四分五裂的必然面前,她们也不过一只只“倦鸟”。但佳圆和佳月看得到彼此的脆弱和伤痕,即使看向不同的方向,她们也在勉力支撑对方,这是小说迷人的光亮。


@Nina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今年终于没有打脸。果然看书还是不能定目标,过年期间其实一直疯狂在看其他书。“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会走路的博物馆展品而已。”每个人都见证了个人、家庭以及时代的变迁,是最好的证明。整本书很散乱,不像一般阅读的小说形式,但总会不断给予我灵魂撞击。而作者克制的文字读来更加难过,你我的冷漠可能就促使自己最终走向流亡。历史无论评价,都不应该被忘记,值得被记录,将作为记忆指引着我们的行动。


@远哥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仿制药的真相》 [美] 凯瑟琳·埃班



本想过年期间借着这本书和长辈聊一下仿制药问题,但一场高烧就把我从理想打回了现实。村卫生室开了几包药,却根本压不下去炎症,只好到邻村的一家私人诊所,几瓶液下去烧就退得差不多了。相比卫生室的冷清,这里人满为患,满院都是坐着输液的人。看来,在农村谈论原研药、仿制药之争是一种奢侈,还是要为长辈提前备好日常及慢性病用药。小红书一搜,看到很多请网友鉴定“村诊所猛药”的帖子,都是一包包花花绿绿的药丸胶囊,心怀疑虑的人不止我一个,大家并非不信任乡村医生的水平,只不过希望用药信息更加透明。


@米来福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书空录》 林森


在欢乐过大年和Deepseek横空出世的时候读到一群执拗的人,他们坚持消灭老干部诗歌,在未来世界拒绝智能设备而只能落脚黑市,面对流量落荒而逃——这群格格不入的老古董让我感到安慰。


@柳絮的打脸报告


书目: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


忙着造学术垃圾,基本没读,只想放一万遍反方向的钟回到过年前。新买了咖啡机,天气快快转暖,各种冰美式我来啦!



@雨波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 [日] 赤濑川原平


除夕当天飞速读完,主要得益于春节依旧要值守展览,甚至后面又多看了两本,如果能一直上班看书,之后100年的目标都能提前完成了。


另一方面,书本身也足够有趣且好读。《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是赤濑川原平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合集,记录了路上观察学的前身寻找托马森这门“学科”的发轫与壮大。


所谓托马森,便是以美国棒球运动员加里·托马森为典故(此人被日本巨人队高价买入但在赛场发挥一塌糊涂),代指街头那些美丽但无用的建筑边角料。这个有点损又幽默的代号便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书中则分门别类收录着因城市变迁,功能变得令人摸不着的建筑物,比如终点连接着一堵墙的楼梯,遮蔽着一片虚无的雨棚,被水泥封堵但仍保留着轮廓的门……



而本书真正的魅力在于让你看完以后也想要上街探索一番,虽然书中内容多记载于上世纪70-80年代,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在社交媒体分享他们寻觅到的托马森们。


恰逢春节假期,诚邀各位读者一同欣赏我在长沙街头看到的不知道算不算数的托马森:


意义不明想要伪装成什么标牌的轮胎


意义不明的站台,

竖着的三截铁杆与背后的三个电箱看起来很有气势,

像是什么重要人物登场的画面


一路延伸进死胡同的楼梯


顺着楼梯上去,另一头是悬崖


悬崖


失去正常语义的标语,

严禁严禁,后果自负


@苦芜的三分之一打脸报告


书目: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熊培云



flag倒了一半。因为实在太厚,所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完了2/3。鉴于没有完成阅读目标,已经连夜提前把书评写好了……(笑


剩下未看的部分,还是会继续读完的!


@袁小茶的半打脸报告


书目: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译注》杨伯峻



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确实是认真重读了,做了很多笔记(很多重要的句子会停下来打打坐想一想);悲的是,这种超慢读书法,只完成了《论语》下半部的2章。而且越是深入越悲观,突然明白了清末时读书人那种悲凉。开工后想算了,继续安心做“子曰”的牛马吧:)



@华昭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隐墙》 [奥地利]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钟皓楠



《她是幸存者》 [美]格蕾丝·赵 陈磊



读完了读完了,不仅返程路上读完了《大奥2》,过年期间读完了《她是幸存者》《隐墙》,还补写了《老女孩》的读书笔记,《当我生的是男孩》收了尾——只因为受了我爸那句“你读这些书有什么用”的刺激。读书当然有用,它们最起码让我抵御住了邻里的闲话、家人的催婚和,时代的坠落。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书本身足够精彩。《大奥2》里平贺源内的不羁、随性和对一切发自内心的充满好奇,《隐墙》里作者用文字构筑的隐墙里的平静和静水流深,《老女孩》的毒舌,都让人留恋纸页之间,几乎忘记了置身于冷寂的乡野,在更深邃的世界里徜徉。这是这个春节给我的馈赠,也分享给你们。都快去读《大奥》!!


@萌美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美]卡尔·D.马尔奇,舍其 译



《单身女性》[日]雨宫处凛,汪诗琪 译



书是顺利读完了,节目录得就没那么顺利了。《手机》这本录了四个小时,之后我们的结论是,部分(但愿如此)重录。啊啊啊啊啊啊人生。


@周昀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系统的书籍设计?》 [瑞士] 约斯特·霍胡利



完成。毕竟这本书只有88页,还有一半是图片。


@王小麦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蛮与痴》郑恩柏



进度:100%


感谢不拉我到处拜年的父母,让我拥有了一张只属于自己的书桌。


原本是计划每天读60页、7天读完的。结果越读越上头,速度蹭蹭提升。“大海始终在折辱它的子民,然而那峭壁从不曾拒绝海浪。”全书的最后一句在我的心里久久回响。人家二十多岁就写出了这样的小说,而我至今一事无成……


春节剩下的时间,交给了织围巾和《东京爱情故事》。嗯,懦弱的男人的确最配鸡贼的女人。莉香,頑張って!


@樱木花花的不打脸报告


书目: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日]小川糸



“接纳死亡的真正含义即愿意活下去,并且坦率承认自己想要长长久久地活下去。”书中这句话像一根柔软的刺,戳中了我恐惧与回避的点。


接纳死亡,不是训练自己心如止水地接受将死的事实,这种自我麻痹是和人的求生本能相违背的。若人之将死,不如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去体验仅剩的生命里可以把握到的每一丝美好。


在行将就木时承认自己想“活下去”,并不狼狈,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告白。或许生命的圆满,就在于像一颗成熟的果实般,坦然接受坠落的宿命,却依然在枝头用尽全力吸收阳光。


当女主选择在生命的余晖中“日复一日,脚踏实地地活着……将人生品尝殆尽”,她便是如此,用最后的时间,将生命酿成一杯清澈的酒——苦涩与甘甜交织,却每一滴都饱含对生的眷恋。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不仅是一本讲述如何走向死亡的书,更是一本教读者如何好好活着的书。呼吸、散步、与喜欢的人见面……本来只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于病后身体逐渐僵化的人来说,却成了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以至于每一次女主做到了这些小事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对身体没什么大碍的我来说,要做到像女主这样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但有意无意中也会审视起自己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瞬间并更觉珍惜。


就比如上周末买蛋糕送的小钢叉,吃泡面的时候刚好能用上;元宵节在超市买的大黄米汤圆有点甜腻,第二天外卖点了一份酒酿赤豆元宵就刚刚好;这周看牙时,牙医名叫“武侠”,她耍起刀来也是非常地干净利落……


原来不必等到生命倒计时,我们早已活在无数个值得举杯的“点心日”里,只是我们常常对这些细微的美好毫无察觉。


不愧是小川糸的书,即使在这本死亡主题的书里,一本我以为会很灰暗的故事里,她也提到了45次“幸福”,每一次女主发自内心的呼唤,也让我不禁跟着她一起细细品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