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股央企红利策略行稳致远,把握攻守兼备投资机遇。
1)
内外资双重驱动下,港股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从内资方面来看,南向资金大幅增加,能源、电讯、金融等行业的高股息价值股是南下资金流入的主要方向。内地的低利率环境下,港股高胜率资产的性价比更加凸显,港股的高股息资产中H股较A股股息率更高。从外资方面来看,伴随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当前外资在亚太市场的配置重心正向中国香港转移,外资回流成为近期港股上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
高胜率投资范式下,重视红利资产的新底仓资产属性,红利策略在A股及港股市场都十分有效。
高胜率的本质是确定性,而红利是天然具备高确定性的资产,高分红+稳健经营是红利资产确定性最主要的来源;2017年以来,无论是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还是恒生高股息率指数均有较为显著的超额收益。
3)
国企改革政策导向下,优质高分红港股央国企价值重估正当时。
对于央国企而言,“中特估+市值管理”可能进一步提高央国企分红意愿。诸多市值管理工具中,现金分红是央国企最常使用的工具。实际上,央国企的分红规模及意愿也确实高于民营企业。另外,国内政策不断加强分红制度建设,红利策略符合政策导向。
4)
港股通红利税有望下调,利好流动性。
国内监管机构正在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时所需缴纳的所得税,若红利税减免能够实施,预计将激发内地投资对港股高分红板块的投资兴趣。
2、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聚焦港股通央企高股息标的。
1)
指数表现:
长短期表现优异,超越港股主流宽基指数。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全收益)自基日以来收益率为93.85 %,年化收益率达8.70%,显著高于同期的港股主流宽基指数。2024年以来上涨趋势明显。
2)
指数股息率:当前整体水平较高,但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3)
指数市值风格:以大中市值风格为核心,流动性充裕。
4)指数行业分布:侧重能源业等高分红类行业。
指数恒生一级行业主要集中于能源业、电讯业、地产建筑业等高股息概念行业;指数自发布以来行业变化较小。
5)指数成分股:覆盖各板块央企龙头,分红能力较强
。
6)指数估值水平:显著低于宽基指数,价值属性凸显。
截至2024年12月6日,指数市盈率及市净率分别为7.53及0.74,均显著低于港股主流宽基指数。
3、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南方(基金代码:520660,联接基金代码:021971(A类)、021972(C类))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基金经理为罗文杰、潘水洋。基金自成立以来跟踪误差较小。
1)基金产品线布局丰富,
在管产品涵盖被动指数、国际QDII、商品型基金等各类型及策略,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
风险提示:本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预期风险收益水平较高;指数与基金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
一、
港股央企红利策略行稳致远,把握攻守兼备投资机遇
今年年初以来,恒生指数震荡上行,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政策面利好与流动性改善的双重作用。从外资方面来看,当前外资在亚太市场的配置重心正向中国香港转移,外资回流成为近期港股上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并且,由于港股目前估值水平较低,随着降息周期开启,本轮全球流动性趋于好转,外资流入港股市场,预计将对港股估值修复起到积极作用。
从内资方面来看,南向资金持续加大港股配置。
近年来,配置型中资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资产荒”,特别是内地公募基金公司的固收部门、保险、银行理财子等机构对于高质量、有效资产的配置需求非常强烈,相较于A股,深度价值高股息的优质港股更具性价比,吸引南下资金流入。可以看到,自10月以来南向资金大幅增加。内外资双重驱动下,港股有望延续上涨行情。
其中,能源、电讯、金融等行业的高股息价值股也是南下资金流入的主要方向
。
内地的低利率环境下,港股高胜率资产的性价比更加凸显。
从股息率与国债利差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12月9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为6.50%,与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利差达到4.59pct。
从港股的高股息资产AH股的股息率来看,H股较A股股息率(近12个月)更高。
AH溢价处于历史较高位置,港股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全球经济政治前景能见度较低,红利资产有望持续获得确定性溢价。
国内方面,当前PMI仍然运行在荣枯线以下,经济复苏仍需宏观政策进一步呵护;国外方面,随着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爆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化,地缘政治指数风险指数中枢上移。在国内外不确定性扰动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大背景下,对确定性的追求使得高胜率投资成为市场新共识。
稳健经营、现金流充裕的红利板块是天然的高胜率资产,有望持续成为市场重点关注的底仓品种。
高胜率的本质是确定性,而红利是天然具备高确定性的资产,高分红+稳健经营是红利资产确定性最主要的来源。究其原因,具备红利特征的行业多处在成熟期,行业竞争格局进入稳态,龙头企业资本扩张意愿下降,经营相对稳健。从财务指标来看,红利板块相较全A盈利表现更加稳定,且资本开支逐渐减少,从而实现了相对充裕的现金流,为持续高分红提供了可能
。
并且,当前我们面临着新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风险偏好长期被压制。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浪潮,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让我们融入到全球化产业分工中成为“世界工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在新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面临着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科技霸权的逆全球化倾向。
这些地缘政治因素对股市的影响日益显现。具体而言,地缘政治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互动,可能会引发市场的不确定性,或将对投资者信心和行为产生影响。
近期,部分地缘政治事件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包括俄乌紧张局势和中东地区的冲突。这些事件可能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增加投资者对未来的走势的不确定性。最近几周,巴以地区再次发生冲突,地缘政治风险有所升级。
在国际地缘局势复杂化的情况下,风险偏好或将持续下行。此时,价格波动较小、且具有现金股息收益的红利类个股具备较高配置价值。
并且,红利策略在A股市场及港股市场都十分有效。
我们以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和恒生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累计指数)为代表;中证A股全收益指数和恒生指数(总股息累计指数)为基准,分别考察2010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29日以来的业绩表现。数据表明,
在A股市场,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有显著超额,2017年后大幅跑赢全A;港股市场当中,恒生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累计指数也有较为显著的超额收益。
国企改革政策导向下,
优质高分红港股央国企价值重估正当时
对于央国企而言,“中特估+市值管理”可能进一步提高央国企分红意愿。诸多市值管理工具中,现金分红是央国企最常使用的工具。
对于央国企来说,健全分红政策,稳定分红预期,既有助于增加投资者回报;又有助于央国企获得价值认同、估值修复,是市值管理的有效路径,也符合“中特估”重塑价值的要求。
实际上,央国企也确实是资本市场的分红主力。
我们统计后发现,2023年国央企分红总额超过15000亿元,过去6年复合增长率在16%左右。央企连续6年分红的企业数量占比接近50%,远超民企。
整体看,央国企分红规模及意愿高于民营企业。
国内政策不断加强分红制度建设,红利策略符合政策导向。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推动分红制度建设,资本市场愈加重视投资者回报。2024年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央行行长表示将创设回购增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这意味着大股东能够以较低成本增持公司股票,也有更高的动力提升分红比例以获得利差收益。受此影响,红利品种的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速放缓,企业资本开支收缩,整体分红比例由30%提升至2024年中报的45%,尤其是2020年以来企业自由现金流维持高位,现金资产占比再创新高。同时,伴随着无风险利率降低,从公司财务角度看,将公司冗余的流动性用于财务投资的性价比也在不断降低。
在多项政策持续引导下,预计未来港股分红比例以及股息率均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而央国企作为高分红主力军,投资逻辑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可以看到,以三桶油、四大行、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港股高股息优质央国企ROE、分红比例整体表现均较为稳健。
彭博通讯社在2024年5月9日的报道中提到,我国国内监管机构正在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时所需缴纳的20%所得税。雷添良主席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也提议了降低港股通个人投资者的股息红利税收水平,以及降低港股通内地投资者的准入标准。
当前港股通红利税标准:个人投资者H股20%,红筹股最高28%;企业投资者持有12个月可免征。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获取分红时,需要支付股息红利税。在当前标准下,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所收取的红利税较直接在香港开通账户的投资者更高。
若调整所带来的影响:短期提振情绪,直接减免规模有限;中长期提升高分红投资吸引力以及港股流动性。
彭博报道指出,对港股通红利税收的潜在调整主要利好内地个人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如社保与保险等通常不受影响。尽管直接税收减免规模有限,但从情绪层面仍有助于提振市场。长期来看,调整有望提升港股高分红资产的吸引力、增强港股流动性,甚至可能促使部分公司的A/H溢价收敛。这一举措将成为去年底港股下调印花税以及证监会出台对港合作措施后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港股市场的发展。
展望未来,若港股通红利税减免能够得以实施,预计将进一步激发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的热情,尤其是针对高分红板块的投资兴趣。这一政策有望在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并且对港股市场的长期流动性改善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聚焦港股通央企高股息标的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定制,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中分红水平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以2016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发布时间为2023年9月13日。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具体选样方法如下:
选样空间:
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
可投资筛选
:
对样本空间内证券,计算每月的日换手率中位数作为月换手率,剔除过去12个月或过去3个月平均月换手率不足0.1%的证券,除非该证券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大于5000万港元。
选样方法:
(1)对于样本空间内符合流动性筛选条件的证券,选取属于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以及实际控制权或第一大股东归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上市公司证券;
(2)在上述证券中,选取金融、房地产行业中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第一的证券及其他行业的全部证券作为待选证券;
(3)在上述待选证券中,选取过去三年连续分红且过去三年股利支付率的均值和过去一年股利支付率均大于0且小于1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待选样本;
(4)在上述待选样本中,按照过去三年平均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指数业绩表现:长短期表现优异,
超越港股主流宽基指数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全收益)长期业绩优异,表现优于其他主流宽基指数。
自2016年12月30日至2024年12月6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全收益)区间收益率为93.85%,年化收益率达8.70%,同期中证港股通综合全收益指数(HKD)、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总股息累计指数)以及恒生指数(总股息累计指数)的区间收益率分别为34.25%、2.05%及19.76%。此外,指数区间收益风险比为0.44,显著高于其他港股主流宽基指数。
2024年年初以来,指数上涨趋势明显,领先同市场宽基指数。
截至2024年12月6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全收益)2024年以来收益率为28.98%、同期港股综合(全)(HKD)、恒生中国企业指数R及恒生指数R收益率分别为28.67%、19.06%及21.74%。
指数股息率:当前整体水平较高,
但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我们以2023年9月13日至2024年12月6日为统计时间范围,考察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的股息率。从近12个月的股息率来看,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的股息率为6.64%,
明显高于市场宽基指数及其他红利类指数;
从指数股息率的历史分位点来看,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股息率位于统计区间54.75%的分位点,
处于历史中等水平。
综合来看,
指数当前整体股息率水平较高,但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指数市值风格:
以大中市值风格为核心,
流动性充裕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成分股偏向大中市值风格。截至2024年12月6日,指数的48只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合计17238.89亿元,加权自由流通市值1063.60亿元。从权重配置来看,指数以大中盘风格为核心:自由流通市值100亿元以下的股票有21只,权重占比为6.18%;自由流通市值100-300亿元之间的股票16只,权重占比为24.96%;自由流通市值在300-500亿元之间的股票3只,权重占比8.85%;自由流通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股票有8只,权重占比60.02%。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成交额上升,指数流动性较为活跃:2024年前三季度,指数区间日均成交额为98.38亿元。2024Q3指数季度日均成交额为105.79亿元,季度日均成交量为13.50亿股。指数成交额与交易量自2024以来均呈现上升趋势,指数交投趋于活跃。
从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成分股的恒生一级行业分布来看,指数行业主要分布在能源业、电讯业、地产建筑业等高股息概念板块。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共覆盖10个恒生一级行业。指数覆盖的行业中
能源业
的权重最高,达
44.90%
,数量为
6
只;其次是
电讯业
,权重占比为
21.83
%,数量为
4
只。
整体来看,指数自发布以来行业变化较小。从行业分布的时序数据来看,指数较2023年末在
能源业
上权重占比有小幅上升(1.70pct);在
电
讯业及必须性消费
行业上的权重占比分别下降0.90pct及0.63pct。
从前十大成分股来看,目前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第一大成分股为中国海洋石油,权重为11.69%;其后分别为中国神华、中国石油股份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权重占比分别为11.05%,9.46%和9.03%。前十大成分股合计权重仅为68.75%,持仓集中度较高。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展现出高分红属性,显著高于港股主流宽基指数。截至2024年12月6日,指数近12个月的股息率为6.64%,高分红属性突出。
从指数成分股近12个月的股息率来看,股息率在5%-7%的成分股数量最多,达17只,权重占比36.34%;8只个股股息率超7%,权重占比为49.28%。总体来看,指数共有40只个股的股息率超过3%,合计占比98.83%,指数具有高分红属性。
指数估值水平:
显著低于主流宽基指数,价值属性凸显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估值水平显著低于港股主流宽基指数,具备投资性价比。截至2024年12月6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市盈率及市净率分别为7.53及0.74,均显著低于港股主流宽基指数。
三、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南方:一键布局港股通央企红利资产
南方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基金代码:520660;联接基金代码:A类:021971、C类:021972)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成立于2024年6月26日,基金经理为罗文杰、潘水洋。基金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港股通央企红利板块的投资工具。
基金紧跟目标指数,能很好地反应港股通央企红利板块走势。
南方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能紧密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人民币中间价指数,自上市以来跟踪误差较小(年化跟踪误差仅为1.85%)。
南方基金,成立于1998年3月。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规范的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国“新基金时代”的起始标志。南方基金以打造“值得托付的全球一流资产管理集团”为愿景,秉承“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的使命,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产品创新为引擎,历经了中国证券市场多次牛熊交替的长期考验,以持续稳健的投资业绩、完善专业的客户服务,赢得了广大基金投资人、社保理事会、年金客户和专户客户的认可和信赖。
截至2024年9月30日,南方基金旗下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合计13202.31亿元,非货币型公募基金总规模达6631.02亿元。
南方基金的ETF产品线布局丰富。
从具体的产品线分布来看,当前南方基金旗下ETF产品共49只(剔除非初始基金及联接基金),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42只、国际(QDII)股票型基金6只、商品型基金1只,涵盖宽基、行业主题、风格主题等多个类型。
基金经理罗文杰,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学金融硕士、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
曾任职于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从事量化分析工作。2008年9月加入南方基金,曾任南方基金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指数投资部总经理。罗文杰当前管理南方中证500ETF、南方沪深300ETF等共计14只基金(多份额基金合并计算),在管基金总规模1562.28亿元。
基金经理潘水洋先生,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
2017年7月加入南方基金,历任数量化投资部量化研究员、宏观策略部策略研究员、指数投资部研究员;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30日,任投资经理。潘水洋当前管理南方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等共计7只基金(多份额基金合并计算),在管基金总规模15.40亿元。
风险提示:本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预期风险收益水平较高;指数与基金历史表 现不代表未来。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央企引领港股红利时代,把握攻守兼备投资机遇——南方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
分析师:
郑兆磊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0080006
E-mail: [email protected]
薛令轩
SAC执业证书编号:
S0190523090001
E-mail:
[email protected]
--------------------------------------
更多量化最新资讯和研究成果,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XYQuant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