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建设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建设报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报道·博物馆与文脉 | 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赣州福寿沟博物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二

中国建设报  · 公众号  ·  · 2025-03-12 14: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块块青砖如何筑起赣州古城的防水屏障?明沟暗渠中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古代科技?什么造就了这条“地下长城”的千年不朽?江西赣州又何以有“宋城”之名?虽然往事千年,但走进福寿沟博物馆,那些历史的声音至今还在耳畔轻吟,古城激荡的人和事依旧历历在目。


砖拱结构——实用主义工程杰作



在福寿沟博物馆,人们能看到一段至今仍在使用的沟渠,这是一段用青砖砌筑的拱形结构,虽历经近千年冲刷,但依旧坚固,而这离不开当初建造时设计者倾注的“匠心”。


福寿沟遗址


今天,人们已经知道福寿沟整体采用拱形结构,但在部分地段却发现了矩形沟体。相较于拱形结构,矩形结构更省时省力,那为何福寿沟后来没有采用相对容易砌筑的矩形沟体,而几乎都选择了拱形构造呢?


原来,福寿沟一开始也打算全部采用矩形结构,可是建造者在修建时很快就发现了矩形结构的明显不足。


赣州地形以丘陵为主,坡起坡落,水流速度本来就快,再加上赣州知军刘彝为了高效排水,根据赣州地形特点制定了分区排水原则,并扩大排水沟断面,加快流速。当遭遇暴雨时,沟体的水速会非常快,很容易导致水流集中带来强大冲力,而矩形断面由于缺少缓冲力,在面对急速而下的水流时,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坍塌的现象。


而拱形结构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张力非常均衡,当受到压力时,它会迅速把力向下或四周传导,具有较强的抗压抗震能力,稳定性比矩形结构要更好,能够增加沟墙受力,延长使用寿命。因此,建造者在后续修建时全部改成拱形沟体,当雨水汇集带来巨大冲力的时候,沟体不容易坍塌。


铭文砖


除了建造工艺上的巧思,福寿沟在选材上也颇具匠心。展厅里陈列的铭文砖便为人们展现了千年前的质量追溯体系,砖上铭文或纪年、或写工匠姓氏,以确保工程质量不会出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展示的这些铭文砖虽历经近千年,但字迹却依然清楚,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工艺水平和工匠精神。


福寿沟博物馆展厅里除了古代常见的青砖,还展出了一种红色的石砖,它来自距赣州古城不远的兴国县,唐宋时期这里便以盛产红砂岩而闻名,与其他材料相比,红砂岩的耐腐蚀性更加强,能够长期抵御污水的浸泡与腐蚀,因此,它也成为福寿沟筑底材料的优选。


如果说拱形结构与石砖是福寿沟的天时与地利,那“人和”就是最终将这些砖块组织成整体的最好的黏合剂,它也是福寿沟历经千年还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由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材料——三合土来承担,虽然没有水泥的硬度,密封性也不好,但是历经千年,却依然十分牢靠。


而这正是中国古代营城智慧的体现,所谓“刚则易折,柔则长存”,三合土适度透水的特性,让部分水流渗入周边土层,既减轻沟体压力,又形成天然加固层,反而对福寿沟起到一个间接的保护作用;如果沟体过硬的话,水的压力更大,会将沟渠撑开,而利用这种方式,才可以使福寿沟能够历经千年还在使用。


可以说,正是古人的匠心独运,才有了这颗跳动千年的“城市良心”,它让我们读懂的不仅是建筑密码,更是古人“与四时合其序”的营造哲学。


民修官助——千年不朽的“注解”



熙宁二年、绍熙二年、民国四年……


任何杰出的水利工程,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水患,若想长期发挥其设计功能,必然离不开后期的悉心维护。展厅中这些出土于福寿沟内部的铭文砖,便记录了不同时期维修的历史。


在守护了赣州古城几百年后,到了元、明两朝,因洪水、兵燹侵害,福寿沟地下的沟渠、水窗及城墙已经受损严重,据明天启年间修成的《赣州府志》记载,那时有民众在福寿沟上盖房,以致水道堵塞,其排水功能无法发挥,天降大雨时,赣州城东北一带“街衢荡溢,庐舍且潴为沼”。到了明末,福寿沟多处地段甚至面临着倒塌的风险,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让福寿沟的排水性能得到了改善。


清同治六年(1867年),湖南人文翼出任赣宁道巡道,当雨季来临,这位新上任的巡道立刻发现了古城的内涝隐患,而年久失修的福寿沟,排水性能早已大不如从前,于是文翼奏请朝廷重修福寿沟。


可这项计划不仅耗资巨大,清廷无力负担,而且此时很多沟堤上已经建设起了民居,工人们进入民居挖地修沟十分不便,修复计划一度陷入僵局。最后文翼在赣州知府魏瀛、赣县县令黄德溥的协助下,经过与当地士绅的商议,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据魏瀛《修福寿沟记》载:“令各家自修其界内之沟,官但予以期限而责其成,其无屋及公产之地,则官发公项修之。”这一方案将繁杂的疏浚工程分解到各家各户,一来官府的修沟费用大大减少,据记载这项工程官府只花费了五百缗;二来官府不必进入民众家中施工,也减少了对百姓的打扰。


疏浚工程从同治六年十一月开始,第二年八月便告竣工,历时不过九个月。赣州百姓对此称赞有加:“数百年未复之事,一旦举而行之裕如也,信乎,必待其人而后行乎!”寥寥数语,透露了修沟之事,无关技术,亦无关资金,而关乎主事者的决心。


这次疏浚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图文资料,尤其可贵的是留下了《福寿沟图》,在这张图的背后,是历代官府和赣州百姓的共同付出,这种尊重前人成果、守护先贤遗产的精神,连同福寿沟一起传给了今天的赣州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到1957年,赣州市政府对福寿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修缮,这也是有记录以来 最大的一次 修复工程。出于管理和安全角度的考虑,从1954年开始,当地政府将11条穿越民房的沟段,改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埋设在街道上,避开了居民的房屋。此次修缮使用了数以万计的印有铭文的宋代到清代历朝赣州城墙砖。在修复改建古水道的同时,1956年,赣州还将八境公园内的古水窗改为由涌金门出水,让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能够一直延续使用到今天。


作为一个典型的活文物,福寿沟是宋城赣州千年历史的活见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实证资料,而福寿沟博物馆则是展现这些珍贵史料的绝佳窗口。


博物致知——展现风景者也成为“风景”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绍圣元年(1094年),谪迁惠州的苏轼行至赣州,登上了欣羡已久的郁孤台,眼前美景让他一扫官场失意的惆怅,欣然写下了这首绝美诗篇,这也成为赣州城市景观最佳广告词。


但其实苏轼在此之前就已成为赣州“代言人”。北宋元祐年间,虔州知州孔宗翰在修筑城墙时,特意在章、贡、赣三江交汇处的城墙上砌建了一座石楼,后称“八境台”。登临此楼,赣州八景——石城、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马祖岩、尘外楼、郁孤台、峰山跃可一览无余。离任之际,孔宗翰命人手绘《虔州八境图》,留作纪念。由此也引出了日后苏轼为八境台赋诗作序的历史佳话,孔宗翰命人将苏轼诗作刻于石碑,八境台因此闻名遐迩。17年后,苏轼谪迁途中亲登八境台,遍览虔州风光,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虔州八境图后序》一篇,来诠释映入眼帘的虔州美景。


“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赣州不仅因山水秀丽而闻名,更由于完好保存了诸多“两宋遗址”而闻名遐迩。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宋代,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今天的赣州古城不仅以“江南宋城”著称,更堪称行走的宋代文明博物馆,古城的街巷格局仍承袭着宋代街道的走势,漫步在老城区的南市街、灶儿巷、郁孤台等历史文化街区,与宋代相关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全长约3.6公里,是国内保留最长、年代最早的宋代城墙;濒章、贡两江,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东河浮桥。


而这一切离不开赣州古城的“城之命脉”——福寿沟排水系统,正是有了这条“地下长城”的守护,赣州才守住了这座千年宋城。今天,宋文化已经成为赣州的一张名片,而福寿沟作为其中的代表,正以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真正的文化遗产,既是凝固的历史记忆,更是流动的文明基因。福寿沟汩汩的水声,恰似古城永续跳动的脉搏,将东方营城智慧从北宋一直传递向未来。


2019年,基于一段挖掘的遗址成立的福寿沟博物馆,让人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动,置身这座中国唯一的宋代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智能光影将北宋工程图立体呈现,AR技术让游客“穿越”千年沟渠。


从东晋高琰建城、唐末卢光稠扩城到北宋孔宗翰固城、刘彝修筑福寿沟,再到文翼、魏瀛修缮,回望福寿沟护卫城市的千年岁月,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更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其中,有古城建设者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智慧,有古代工匠们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历朝赣州主政者以人为本、以民为念的为民情怀,还有历代官民悉心维护、接续努力的责任传承。


八镜台


如今,作为赣州江南宋城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寿沟博物馆游人如织,成为与郁孤台、八镜台、章贡二水、宋代浮桥和城墙等并列的景点。参观者既有历史文化的仰慕者,也有带着学生子女来研习的家长,更有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者。或许,当地设立福寿沟博物馆的初衷是为了展示其深厚和灿烂的历史名城文化,无意之间,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



摄影:胡春明 常越
编辑:姜雪

更多新闻 · 推荐阅读

早安,新闻早班车来了 | 2025-3-12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


专家解读 | 杨一帆:用好政策、资金、资源持续推进城市更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