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接受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业务指导,依托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服务资源和有利条件,积极承担政府职能转移中一部分辅助性、外延性、服务性的政府职能转移工作。业务范围包括:开展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管理指导、经验交流、法律咨询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甘肃公安  ·  元宵团圆时,反诈灯谜邀您猜 ·  3 天前  
读嘉新闻  ·  确认了,今起影响!嘉兴人元宵出门留意 ·  3 天前  
读嘉新闻  ·  确认了,今起影响!嘉兴人元宵出门留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

解读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之科创篇 | 掀开 “科创蓝图”,眺望广州未来十五年

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协会  · 公众号  ·  · 2020-12-22 17:04

正文


科技创新需要进行长远谋划,才能把握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十四五”正开启新征程,广州为实现更有后劲的发展,正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此时谋划好“科技创新”的蓝图尤其重要。


12月21日,《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规划建议”)正式公布,其中 关乎广州今后5年乃至15年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规划建议对 强化“一区三城十三 节点 ”创新空间布局 搭设重大创新平台助力原始创新 培育市场主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能“双创”实践 等工作的目标进行了明确。




勾勒框架:

锻造“科技创新轴”



谋篇布局,必先构思框架。广州把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布局摆在了首位。在“科创蓝图”中勾勒出一条承载广州未来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脉络——科技创新轴。




中新知识城

规划建议提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







南沙科学城

这条科技创新轴串联广州南北众多科创资源,使得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广州段”也更加明晰。轴线中,“一区三城”更是承担“主阵地”的角色。规划建议浓墨重彩地对此进行了展望。


其中,广州将全力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促进“一江两岸三片区”良性互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依托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把中新广州知识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支持广州科学城建成国际一流的中国智造中心和“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


在规划建议中,广州立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同时根据自身区域发展的禀赋和优势,还提出了一些新目标,“科技创新轴”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比如广州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黄埔硬科技创新先行区;还会探索将广州大学城、五山—石牌高校区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宏大布局

汇聚高端战略创新平台



中国技术能力跟跑多、领跑少。归其原因是原始创新少,基础研究是短板。广州正在“科技创新轴”上做宏大的布局,以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


根据规划建议,广州将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和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省实验室。目前深圳鹏城实验室已经在广州设立基地,广州还将争取建设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




生物岛实验室

这些布局均是为了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学发现,带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规划建议中提出将建设全国首个航空轮胎动力学试验大科学装置,此举直指国内大型民航客机轮胎依赖进口的现实,并将有助突破中国轮胎企业在高端航空轮胎领域的技术空白。


只有平台建起来,创新要素才会集聚,才有可能催生出原始创新,才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所以规划建议中也提出,广州将强化自主创新,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


为了支持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规划建议还提出,广州实施国产技术市场化行动,编制广州市创新产品目录,推进首台套示范应用,建设新技术应用场景体验推广体系,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互购创新产品。








精雕细琢

让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发源地”



在“十三五”期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加至2019年的1.2万家。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营商环境无小事,在十四五期间,广州仍将精雕细琢地培育适合科技企业成长的营商环境,也就是鼓励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好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广州开发区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

值得注意的是,该建议不仅着眼于大企业,“支持大企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也切合广州“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成就突出的产业实际,提出要让“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规划建议明确,广州将深化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大做强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壮大一批头部科技企业,培育众多高成长性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州还明确将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让投身科创的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








不拘一格

开辟优秀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根据规划建议,广州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


在选人才方面,广州从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两个方面做出布局。


“引”主要是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发挥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作用,聚焦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出台政策,培育引进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及创新团队。




2020海交会现场

“培”主要是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推行新型学徒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复合型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带头人全权负责制。


在用人才方面,广州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带头人全权负责制,同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开辟优秀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规划建议还提出一系列服务人才的利好措施,比如广州将支持南沙区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绿卡,提供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组合式服务。


在今年年初的科技战“疫”中,广州抗疫科技工作者“不获胜利、不写论文”的行动、“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出了精彩注脚。规划建议也特别提出,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