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日常提高幸福感的小方法 ·  2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情报丨路飞索隆激战贾巴!新神 ... ·  3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详细情报丨夏姆洛克准备抓捕巨 ... ·  2 天前  
Kane的小K屋  ·  资本家最喜欢的15个“经济学武器库”!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场馆丨有这样一处FUN空间,就在北京喜剧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中国人一辈子,“都挺好” | 木卫二

枪稿  · 公众号  ·  · 2019-03-25 20:29

正文



今天继续讨论《地久天长》。


剧中人的三观及选择,和创作者的三观及选择,当然不是一回事。


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无关,其间各种可能的排列组合,传递了各自不同的讯息。


见仁见智由此而来。


继昨天的梅雪风之后,另一位著名影评人木卫二也写下了一则“中评”。


编者按:我们没有忘记《波西米亚狂想曲》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稿件已经在队列中了。


《地久天长》枪稿赛诗会

地久天长,幽灵在风中飘荡 | 杨时旸专栏

在中囯,怎么做一个顺民? | 文白

每个人都是好人,那么体制是怎么坏的? | 梅雪风专栏

中国人一辈子,“都挺好” | 木卫二


我看《地久天长》


文|木卫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MOViE木卫”】



《地久天长》的最大受害者,是星星的父母,尤其是咏梅饰演的母亲。她接连两次,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并被剥夺了生育儿女的能力。


星星的意外,牵扯到两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刘家活在了悲怆痛击后的茫然,沈家活在了愧疚阴影的纠缠。


造成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根源,正是王景春怒砸科室墙壁,上有计划生育的宣传告示。过去的严控一胎,如今放开二胎,未来鼓励三胎或者多胎…


整整几代人都计划的政策中汲汲求生


这一代人,整整三四五代人,依然要活在计划和制度之中。计划经济,三年五年计划,伟大复兴计划…陈述这些计划之时,人们是以碌碌大众,被集体领导和趋使的人流而存在。个人允许不满,可以呻吟,体制会有毛病疏忽,意外松动,但总的来说,它是非常先进,没有错。


个人要识大体,顾大局。有苦,往肚子吞。


到头来,《地久天长》变成了想要控诉而不能,想要控诉而不可得——


我们有钱了,挺好的。


老朋友又聚在一块,挺好的。


浩浩倾诉了,被原谅了,挺好的。


海边的星星回家了,还带着女朋友,挺好的。


二三十年的痛苦,能用都挺好的来总结吗?


地久天长之都挺好


这样的口吻,显然连创作者都不会满意。作为一部丧片,《地久天长》筒子楼的走廊尽头,依然是通往招魂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的三线三部曲)。那是王小帅夹带私货,老生常谈的诉苦,名为地久天长,但一改再改的政策变化才是魔幻的永恒——即今天和明天的舞,会是下场不一样的舞;今天和明天都捧个碗,随时掀你桌;就连地久天长这首歌,也是知青返城的悲情命运写照。


光有这些,还不是《地久天长》在柏林大赚热泪的原因。好人不平安,父母主角受苦受难,王小帅觉得中国人还有自己都受苦了,才似乎才是好评的来源。星星的意外,就是人死不能复生,但在沈家已经给刘家道歉的情况下,电影依然找不到排遣郁结的方法:只能远离熟人小社会的包头,把自己流放到陌生海岛——无论海南岛还是福州的小岛。


听闻大家在不同地方的萧然落泪,于我而言,全片唯一的冲击点,在王景春和咏梅去给儿子扫墓。虽然墓地已经被荒草包围,但一家人终于好像整整齐齐。


黄土荒地一座坟,白发人忆黑发人


两个在地上,一个在土里。


我对这样的生死陈列场景,几乎没有抵御能力。无论是发生在有摆拍之嫌的《大三儿》,还是失去亲人的《四个春天》。


只有大到生死,耳闻失独家庭惨剧,发现政策就他妈的360度大转弯,意识到遭受欺骗还一骗再骗,许多共和国的孩子们,才会相信自己是被选择、被计划的。只有被沙土色的墓地包围,《地久天长》才是真的丧。


有人会举例,齐溪在小年夜去问候刘家,他家昏暗冷清,别人温暖浓浓。悲喜反差,多强烈。还有,杜江鼓足勇气,终于倾诉忏悔,也不容易。然而,齐溪和杜江的出现,暴露了王小帅和这部电影伺机施舍怜悯,试图总结主题的意图。那实在太明显了,就像一棵突然在坟墓前破土的树,盖掉了那些荒草。无论齐溪出于悲悯同情怜意,还是出于无法抑制的爱情,那都是不合时宜的。唯一正确的,是她给自己安排的结局。


冷暖对比足够戳动人心,但是却显得刻意


相反,不少人诟病或待商榷的剪切方式,我觉得还有点意思。比如两次送儿子去死,两次抱着人的狂奔呼救。打游戏、合影相片,以及把咏梅的入院,切到艾丽娅的扫描图,一再说明, 今天涌动的海潮,也是过去库区的死水 。他们虽然离散,却依然是共同体。如果平铺直叙,只会让《地久天长》更像电视剧,如今这样,能省略能留白,做得还不错。


最大的败笔,来自尾声的和解,意料之中的心机算尽。互相为对方活着的老两口,在飞机上调侃原来自己还怕死,其实他们已经不需要道歉或道理(即他们早已知道星星之死的隐情)。


电影采用现在闪回、跳进和交叉线的处理,尤其是结尾有点猝不及防的闪回,似乎反过来说,无论是不是本意,刘家用远离的方式,去折磨着沈家。可这一切,原本不该发生,无论是没有了子女的刘家,还是制造了疏忽的恶的沈家。这个尾声,有较多令我跳脱的台词:像艾丽娅的有钱了,像杜江的大树,像讲电话时候的带把儿。


最后的和解达到了“都挺好”的终极圆满


据说柏林版还有怒打厂领导,被计生成先进的戏份,少了这些东西,让《地久天长》滑向了苦情的渴望——


希望收养的儿子回家,所以不忘留个门;


希望再生个儿子的念想,无论是以多别扭的方式呈现;


希望留住美好回忆天长地久,而实际上并不可以…


柏林版和公映版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存在(《白日焰火》和《推拿》也有调整改动),但这也影响了一些台词,比如公映版艾丽娅在病床上,我认为只需要三个字:对不起。


最后,3小时片长没必要,So Long,可以剪到2小时。



THE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