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如仪式感。
我大姨家的姐姐和姐夫恋爱五年,同居两年,
在一个很平淡的日子,两个人没有通知任何人去领了结婚证。
然后,双双辞职,旅行了一个多月,
回来以后才告诉家里。
家长想办婚礼,姐姐姐夫说婚礼太麻烦觉得没有必要,
双方父母劝不动,又见小两口感情很好,就没说什么。
昨天晚上,和姐姐一起在家看《国家宝藏》,
其中有一件国宝是宁波“万工轿”,
节目上谈及那时的婚俗,谈及“十里红妆”,
姐姐突然对我说,你以后结婚一定要办婚礼。
她的语气中分明有羡慕和遗憾。
姐姐和姐夫现在住的房子就是他们以前同居时住的房子,
房子里面的家居和各种用品都是两个人从同居时开始陆陆续续买的,
当时他们俩没办婚礼,大姨想给他们置办一套大红四件套,
姐姐觉得不好看,愣是给拒绝了。
以前,他们刚结婚那会儿,知道的人都觉得姐姐好酷,
居然真的能顶住家长的压力,不办婚礼。
姐姐也很喜欢那种称赞,可时间久了,就没人再提这事了。
姐姐说,她有时自己望着这屋里的摆设,
会突然发现满屋的东西竟没有一件是专门为了婚礼而置办的。
有时想起来他们俩的那场旅行,
便只记得那是一场旅行,而常常忘记那其实是一场婚礼。
我记得之前《奇葩说》有一期辩题,
“婚礼真的有必要吗?”
黄磊说过一段话:
“我经常会幻想女儿出嫁的画面,我一定会哭。但是如果有一天,那个男的跟我女儿说,没有婚礼。我就会跟我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一个仪式感都没有,我觉得是不对的。”
《小王子》中也有一段话说:
“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情,仪式感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
而婚礼,
是一个人和另一人,
一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正式结合的时刻,
从那一刻起,我和你变成了我们,以后风雨同路,贫富不弃,
从那一刻起,我会像尊敬爱护我的父母一样去对待你的父母,你也一样。
从那一刻起,等待我们的将是无数个柴米油盐的循环,
那样的循环里,我们会渐渐忘记曾经的炙热,
却不会忘记这一刻,在亲友的祝福中,
你如何忐忑而又真诚的许诺,
我又是怎样紧张而又兴奋的选择接受。
就是这样的一个时刻,
不停提醒着,你们是为什么选择了彼此,
也正是这样的时刻,
能驱散婚姻里那些迷茫和犹豫,让这段感情多一份走下去的力量。
又想起《请回答1988》里面德善的爸爸退休时,
因为工作的银行组织的告别仪式太过仓促而有些失落,
德善便和姐姐,邀请身边的亲友特地为父亲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
我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