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NIPer
来源 l 陈慕妤
(ID:
chanmuyu
)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昨天,
#毛晓彤陈翔录音#
话题上热搜,演员毛晓彤圈了一大波粉丝。
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的:
1
月
29
日晚,陈翔为美女庆生视频曝光,引发陈翔新恋情猜疑;
接着
1
月
30
日凌晨,陈翔发长文否认在当年跟毛晓彤的恋情中自己存在出轨行为,大声控诉自己被网暴,甚至影射当年是毛晓彤故意设计害他。
1月30
日凌晨,毛晓彤工作人员回应:
谎话连篇,断章
取义。
接着当年事件中陈翔出轨对象江铠同发微博诉说自己当年很冤枉,还有陈翔朋友向媒体提供多张疑似毛晓彤策划陷害陈翔的聊天截图。
毛晓彤呢,静静地看着这些人蹦跶了两天,直接爆出了事发那段时间的电话录音,瞬间扭转局势。
原本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一大波网友被录音中毛晓彤的表达吸粉。
整个录音中,毛晓彤明明是刚被伤害过,言语却十分理性、条理清晰,表达逻辑十分严谨。
网友直呼
太解气了!
姐姐飒!
反观现实中,很多人平时说话就说不到点子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是不知所云。
今天这篇文章,想借这个毛晓彤事件,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提升自己的表达逻辑,推荐认真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话,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然而,想要把话说好,却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够提升到我们的表达能力。
其中,逻辑表达能力,则是重中之重。
你有没有遇到以下这些情况:
说了一大堆话,却还是觉得表达得不够清楚似的;在脑海里想了很多话,最后说出来的又是另一回事;文字的表述很正常,一旦即兴跟别人说话就凌乱了;就连听别人说话,自己也很难捉到对方的表达重点……
这些问题,通常都会归结于一个原因,那就是你还没有掌握到表达的逻辑能力。
逻辑,是我们构建表达的脉络。在这个脉络的支撑下,我们才能够有序地把想说的话系统说出来,让别人理解。
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个案例:
A对B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一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
我们到一家露天餐厅吃饭,你知道吗?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而且,如果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圈,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
同样,在伦敦,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想一想,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是苏黎世比较保守,所以留长胡子的人,比起其他外国城市更少?还是苏黎世这样一个保守的城市,在留长胡子这方面的行为,也慢慢有向其他大城市靠拢的变化趋势呢?
你很难清楚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当你觉得这段话好像可以理解成这个意思,又可以理解成那个意思时,这就说明,这段话的表达逻辑不是很清晰。
那正确的表达应该怎样呢?
同样是这段话,你可以这么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一趟苏黎世。
没想到,现在男人留长胡子或者长头发,已经慢慢变得这么普遍了。
苏黎世这么保守的城市,我们在一家露天餐厅吃饭的那十五分钟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更不用说,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圈,你都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
而在伦敦,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明了,别人一听就知道你在说什么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因为修改后的那段话,是按照某个“逻辑顺序”在进行表达的,而这个顺序就是先“表明观点”,再“举例说明”。
这就是表达的逻辑了。
当你心中装着一个观点,不管你是想通过这个观点影响别人,还是想让别人了解到你的观点,获得思想的交流,你都要把它表达出来。
那为什么,很多人在表达这件事上,会感到这么吃力呢?
例如,听到朋友离婚了,尽管你会很惊讶,但也许你不知道针对这件事,要发表什么样的看法。
到底是觉得朋友离婚是一件好事,还是觉得朋友离婚是一种不智的行为呢?
当你对事情还没有相应的了解,或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你就很难生成相关的观点了。
不同的事情,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观感。基于这些观感,我们就能够发表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如果一件事情给我们留下的观感比较杂乱,而我们又不知道要以哪个观感为中心去表达,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要说,这时我们就很难梳理出一个核心头绪,把话说出来了。
语句是观感的载体。当我们产生一种某种情绪,而我们想要把这种观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找到对应的语句,运用这个载体把抽象的观感转化为清晰的描述。
如果你的大脑,没有储存足够多的载体,不管是找不到恰当的语句,还是缺少表达的语法规则,那即便你心里有话,有再多的观感,也很难通过载体,清晰地把话说出来。
很多人不会说话,或者说不好话,都是在这三方面出现问题。
一个说话高手,在某些时候,都会遇到陷入这种状态,只是他们能够迅速反应,调整过来而已。
这其中的调整能力,就是表达的逻辑。有了这些逻辑表达的框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组织语言,发表观点。
记住,我们思维的逻辑能力,跟表达的逻辑能力,尽管两者是想通的,但实现的方式,却是调动了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
不管你思维的逻辑能力多么厉害,在表达方面的逻辑能力,你都需要去锻炼,去找感觉,去积累经验。
例如这个题目:A、C、?、G、I,问号是什么字母?我们一眼看上去,就瞬间思考出答案,这是思维的逻辑能力。
然而,如果让我们解释,为什么问号是字母“E”,那这时候,你就要构建观点,然后组织语言,最后才能把话表达出来。
想一想,针对这个题目,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流畅地解释到,得出这个答案的思考过程,那是不是跟上文说到的那三个原因有关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必须要提高和运用你的逻辑表达能力。
根据《金字塔原理》一书的内容,在构建我们表达的第一步,就是要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
有了这个观点“提纲挈领”的带头作用,那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进一步用例证,或者用具体的解释来阐明这个观点。
如“我觉得上海迪士尼没什么好玩”,这是你要表达的观点,也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基于这个观点,再进一步说明,如:
“去那里游玩的人太多,排队一个小时,只玩个一两分钟,游乐设施又不是特别吸引,没什么意思,而且里面的东西价格又贵,简直就是坑人。”(纯属举例,对上海迪士尼乐园并无恶意)
至此,你这一轮的表达,就已经完成了。这样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
然而,真正有难度的是,想要解决无话可说的困扰,在你发表观点之前,还有一步需要你去做,那就是确立你的观点。
你首先要确立好你的观点,你才能够把它表达出来。如果你连想要表达的观点都没有,接下来你就很难有话可说。
因为你去了上海迪士尼,玩了一圈(外界刺激),而这个过程留给你某种情绪(获得观感),然后你想把这种情绪通过语言发泄出来(运用载体),于是你就抽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历(组织语言),再给朋友说出来(开口表达)。
如果你直接描述“外界刺激”,你可以说“我昨天去了上海迪士尼玩”。但如果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就要清楚知道,你去迪士尼游玩到底获得了什么感觉。
然后基于这种感觉,运用相关的载体,去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
所以,在你发表观点之前,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对于触碰到的“外界刺激”,到底获得了有什么样的观感。
例如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美好的人生应该要怎么过?”你首先就要对“美好的人生”这个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
在你脑海当中,“美好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你对它的定义越是具体,你给自己留下的感觉也就越是清晰,你基于这个感觉,也就能生成自己的观点了。
有了观点之后,你还需要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这个表达才算完整。
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完观点
之后,让他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观点,他就说得吞吞吐吐了。
对于这些人来说,表明观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两句话就完事了。如“我就觉得上海迪士尼不好玩”,“我就是认为这个人不是好人”,“这本书我就是觉得不好。
”
但想要长篇大论地阐述得出这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就相对比较困难了。
因为他们无法从杂乱的观感当中,按照某个逻辑顺序,整理出头绪,找到要表达的方向。
例如逛了一圈上海迪士尼,获得一个“不好玩”的观感,那怎么才能把这个“不好玩”,具体表达出来呢?
这时就需要你从游玩过程的众多经历当中,找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然后通过相应的载体,将其表达出来。
这就是表达切入点的选择。
你可以玩机动游戏的体会入手讲述,也可以从场内的环境设施说出你的感觉,更可以综合起来,把这些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去说。
我们要表达的观点,一般只有两种性质:
肯定性论述和否定性论述。
除非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观点,你才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忽略回答,或者对观点有所保留,才采取“中立回答”。
所以,你觉得上海迪士尼不好玩,这是一个否定的观点,那么你就要找出一些否定的事例,去阐述这个观点;
你觉得美好的人生应该每一天都过得多姿多彩,这是一个肯定的观点,那么你就要找出一些肯定的事例,来说明怎么过得多姿多彩,才算美好的人生。
找到表达的入手点,接下来就是语言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