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作者投稿
作者 | 金乘 编辑:学妹
前段时间,即将入学的研究生新生们收到他们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书,相比自己曾经收到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眼下的这封翻开人生新篇章的极富纪念意义的证书却很少给他们带去欣喜,反而却是一片吐嘈声。
这是由于,相比之下,不仅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在外表上显得寒酸得多,而且这封录取通知书连同之前寄来的调档函很有可能是由学生付运费。这意味着在快递员把快件交到他们手里之前,他们必须自掏腰包,付下大约25元的运费,而录取通知书加上调档函加起来就是50元。
诚然,50块钱不是一件多大的事。这么多年来这也已经形成惯例,即使有人隐隐约约地感到不合理,也没有想过要改变。
然而,运费到付的录取通知书实质上是一种“爱来就来、不来就滚”的霸王条款。
为此奋斗已久的新生面对即将到手的人生新篇章门票,几乎不可能拒收,只能默默付下运费;而院校则正是由于慕名而来的新生的别无选择,才敢于采用运费到付的方式寄送各种材料。
这种霸王条款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济账。
由于到付的运费价格更高,再加上院校的议价能力,如果不到付的话,总体的快递费用就能省下近一半。退一万步讲,即使院校一定不想自己承担这笔运费,那么它完全可以在新生到校后再向他们收取,这样也能为学生省下开销。举个例子,如果一所院校今年招收了5000名研究生新生,寄送材料时如果院校付运费每人需花费25元,如果到付的话每人产生50元费用,这样,如果不到付的话,每人就能省下25元快递成本,5000人就是省下125000元。而院校采取到付,意在为自己省钱,但要说连发放录取通知书的钱都拿不出来,这又是不可能的事。那究竟为何?
归根结底,院校就是不想在给研究生寄送材料方面花一分钱,而这是不合情的问题。
运费到付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体现的是这样的现状:“本科生是亲妈养的、研究生是后妈养的”。考虑到生源质量和年龄,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性质上的不同,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对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被寄托了重要意义的录取通知书也采用运费到付的方式,让尚未跨进校门的新生体会到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是不是过于傲慢了?事实上,运费到付已经让许多新生对其院校深感失望,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别人家的大学”没有让新生付运费,这种落差就更是被放大了。他们会想,既然院校这么一点运费都不愿意出,那么还会愿意为自己做什么呢?运费到付,就是院校没有把它的研究生看作自己人,而是视为异己者,这体现了院校与研究生的关系不再单纯地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相应地,鉴于院校对自己的这种异己态度,研究生们也很难对它产生与自己的本科院校相比拟的归属感。当这些研究生谈起自己的院校时总是带着一种“吐槽”的语气,当别人也吐槽它时,他们也未必会挺身而出去维护它的声名。
可悲的是,研究生们明明能够对院校产生归属感,但在踏进校门之前,院校就拒绝了他们的归属。
这种归属感有多重要?倘若不那么功利的话,没有人不会承认研究生的归属感对于一所高水平院校而言不重要。而且,如果一所院校越好,它越应该珍视自己所培养的学生的归属感。于是,在录取通知书这个意义重大的环节上,有的院校虽然节省了一笔为数不多的经费,却失去了人心。
据说学霸们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