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编剧帮独家专访 采访 | 了想、竖 编审 | 了想
最近整个荧屏话题度最高的电视剧大概就是《猎场》了,这部剧在开播前被观众及业内寄予厚望,开播后却引来了不少争议和质疑,而这些大都指向了这部剧的编剧兼导演姜伟。
和同行相比,姜伟的产量并不高,但入行以来几乎从未“失手”,《潜伏》《借枪》《沉默的证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作品为他的履历增添了不少光彩。七年后,他带着新作《猎场》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然而豆瓣评分引发的各方争议,让整个剧充满了话题性。
日前,姜伟接受了编剧帮的专访,解释了他在创作《猎场》时的种种考虑。对于《猎场》在豆瓣的评分,姜伟直言无所谓。因为他认为 在文艺批评中,观众和作者的权利是平等的 ,这些批评有时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在看待作品,他甚至能从中感受到 尊重和忍让 ,以及感受到几分赞许的情绪。这一切,在他看来也是“ 喜欢”的一种表现。
《猎场》编剧兼导演姜伟
我不觉得这是大多数人的声音
“ 批评是喜欢的另一种表现 ”
编剧帮 : 《猎场》开播之后,大家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是前四集感情戏过多,影响了节奏感,在当时有预知到这个风险吗?
姜伟 : 我没有预知到这个风险。我看到过几个稿子或几个声音,没有那么多人这样说,我不觉得这是大多数人的声音。感情戏的节奏相对都慢,就看观众喜不喜欢这段感情了,如果不喜欢这两个人恋爱,他不想看就会觉得慢;如果喜欢就能看下去,其实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编剧帮 : 您是怎么看待目前这些批评?
姜伟 : 在网络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时候,我听到的批评有时候来自记者采访时问的问题,还有纸媒上也会看到一些观众的评论。对于这些声音,我是非常非常欢迎的,别人的孩子你说得着吗?你批评只能批评自己的孩子,批评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你在意。所以我认为, 批评是喜欢的另一种表现 。
编剧帮 : 这些声音对您有什么影响?
姜伟 : 当你的戏越来越有影响、外界的口碑越好的话,你就会越来越自信。当自信建立起来的时候就会对外界的东西不那么在意了,这是一个奇怪的矛盾。当你的戏拍出来无声无息,影响很小的话,人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心理,这种心理会让自己的自卑心情迅速扩散。但 我首先不怀疑自己,这不是盲目自信,只是一种平常心。 如果现在我的戏好评如潮,我也不会特别高兴,所以我觉得平常心很重要。
“ 「 职场」不是一个类型 ”
编剧帮 : 关于《猎场》的节奏感,大家都会试着跟《潜伏》做对比,您是如何理解剧本的节奏感的?
姜伟 : 其实我觉得它们的节奏感、以及内部结构都还挺相似的。只不过《猎场》从开始到中段是一个单独的结构,这是一种写法。而整个中段又是另外一种写法,中段到结尾还有另外一种结构。关于节奏感,我想说的是,它有快有慢、有轻有重。但是这中间应该有轻和重的调节,以及快和慢的相互推动。这是我个人看待节奏的态度。
编剧帮 : 我们看到宣传的时候《猎场》被称作是首部涉及猎头职业的行业剧,但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强调郑秋冬的个人成长,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
姜伟 : 戏的本身内涵和外在宣传,有的时候会出现差异化的情况。但不管是不是职场戏,它终究还是在讲人的故事,那人物的建立是离不开亲情、友情、爱情的,更重要的还是人物在这些情感中所呈现出来的喜怒哀乐。
其实在我的概念中, “职场”不是一个类型 ,而我当初也并不是要拍一个职场剧。所以 我在创作的时候是没有类型的,也不是非要去写职场 。而它客观上所呈现出的“类型”或多或少让观众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编剧帮 : 如何平衡现实和戏剧之间的关系?
姜伟 : 在我的判断中,我认为 戏剧是第一位的 , 「是不是」不重要,「像不像」才重要 ,因为谁都做不到“绝对真实”(当然纪录片除外)。所以“戏剧性”是影视作品特别重要的一条脊梁,我们用它去发展、去丰富这个戏的身体,至于“现实”、“真实”都是在为戏剧保驾护航的。所以在保证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我们要去建立戏剧性。
编剧帮 : 《猎场》从2013开始筹备,到2017年正式播出,中间有没有担心过过时?因为毕竟影视行业,还有整个人力资源行业发展都挺快的。
姜伟 : 其实我没有考虑过故事过时的问题,从写作到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的时候,都可以做出与时俱进的变通。对于现代戏而言,之所以会觉得过时,是你确实拍得不够现代,不够深入人心。其实过时的感觉是“不爱看”的变种,不喜欢才会觉得过时。有些戏二轮、三轮放还有人愿意看,所以我觉得 只要有人喜欢看,就不算过时。
“「是不是」不重要,「像不像」才重要”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影视作品,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背景。终究还是在讲人的故事。作为编剧,在思考人物与环境的同时,看到得更多的是“像不像”,因为“绝对真实”难以企及。人物在“相对真实”的环境慢慢建立,角色的魅力则会在一些细微处闪光。
姜伟说,用郑秋冬这一个人物来折射当今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从基层做起,在失败与挫折中站起来。也看到很多人从农村、县城走向大城市,走向理想化的生活。但有的人能够抵达这种生活,有的人则在中途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停止的是:“打拼”。就像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并非每一个角色都那么理想,主角的光芒固然重要,但 普通人的平淡与挣扎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现实。
编剧帮 : 您为什么把这个人物放在猎头这个行业里?您觉得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是什么?包括他的这种职业背景给这个人物成长带来什么特别的地方?
姜伟 : 猎头是小名,大名叫人力资源。这个行业本身充满神秘性,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工作手法。这些都给情节剧留下了悬念和环环相扣的创作可能性。有这种职业特点的工作不多,因为大多数普通职业都不具备这些特点。我选择猎头行业是因为他是一个崭新的,特别能代表社会发展的一个职业。正因为这些特点,让我们的剧情表达充满了“谍战色彩” 。
编剧帮 : 让观众与人物之间没有距离感,编剧需要做哪些准备?
姜伟 : 对我来说,还是那句话,「是不是」不重要, 「像不像」才重要 。其实有时候观众会更愿意看距离自己远的人。好莱坞很多电影里都有公主、王子等那种离普通人生活很远的人物。而我们要把这些现实中的人变成剧中人的话,是不可能完全跟生活中的人质感一样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演员去演绎的。而我并不会刻意的去拉近和推远距离,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我们的演员更充分的去表现角色的魅力。在这个“魅力”呈现的过程中慢慢的就确立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一旦出现就客观存在。
创作都是“ 故意 ”的
在创作上,姜伟偏爱强情节的铺设,悬念的制造和意外结果的凸显,即使是《猎场》这种在和平年代的现代戏,姜伟仍忍不住把他这种喜好加入创作。除此之外,他的视角也更具社会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爱做主》《靠近你温暖我》《迷雾》等剧都在不同程度的触摸到了社会的脉搏。
《猎场》从开局“慢热 ”,到现在渐入佳境。各方评论依旧不绝于耳。其实,就如姜伟最初跟我们说的,“在意即喜欢”,“平常心对待就好”。
无论是不疾不徐,还是高歌猛进,都是创作不同的姿态。当我们在探讨“创新”、“缺陷”、“常规”的同时,还是应该 更加深刻的 去认识到创作的“无限”。而最终, 我们都将关上门来,继续创作,带着曾经所有的“在意”,继续前行 。
“ 写剧本,从大情节到小细节都是故意的 ”
编剧帮 : 您的作品题材丰富,每次都在创新,但创新也意味着风险,您如何理解这种风险?
姜伟 : 创新意味着风险,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但是 创新也意味着惊喜 。拍戏都希望有与众不同的色彩,即使这个色彩不是非常浓厚,但有就可以了,又有谁能做到彻底地创新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去思考创新的问题就可以了。所以对我来讲,在创作前,首先会要求自己一定要创新。
编剧帮 : 让郑秋冬这个人物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故意这样设置的吗?
姜伟 : 是故意的,编剧写剧本,从大情节到小细节都是故意的。我没想过一个现实的人物起始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剧作过程中我们会希望他终究会变成一个完美的人。人物一开始的缺陷,给后面的起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胡歌的个人魅力,促使他不会总去演神一样的人物,他如果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我们看到他生活拮据、感情碰壁,甚至有着苦哈哈的命运,那角色的魅力自然就来了。
编剧帮 : 您在台词创作上有什么样的考虑和想法?
姜伟 : 是什么样的戏,就设置什么样的台词。有的台词本身特别朴实,就像我们说话那样的日常用语,有的就会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说起来琅琅上口。写台词会有一个误区,直接写这个人物此时此刻在做什么、说什么。这样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所有人都这么写,你再这样写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要把握人物的内心,那么就要改变台词的顺序。比如一个人询问另一个人,也可以直接询问。但如果换一种写法,这个人先试探、摸底,然后再询问,这样就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这就是人物的复杂性。所以 写台词之前要先想一想最俗的写法是什么,然后避开它。
“ 只要你的剧本好,资方会不惜一切 ”
近几年姜伟的作品大多是自己写自己拍,对他来说,这种创作习惯虽然费力但是更省心。在他看来,编剧和导演这两个身份的反差很强烈,编剧是关着门独自创作,而导演是走出门和一群人共同创作。
《潜伏》播出之后,大量的媒体采访让姜伟感到疲劳,让他不得不换了手机号。和媒体一起来找他的,还有很多寻求合作的人,对于姜伟来说,一个好剧本仍然是合作的基础。
编剧帮 : 如果有项目来找您合作,您怎么判断这个项目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作?您如何看待资方和编剧之间的关系?
姜伟 : 好项目就是好剧本。项目最初就是剧本,从谈话中的创意变成大纲,从一页纸到一摞纸,逐渐丰富起来。好剧本确定了好的投资和好的制作班底,最终完才能成一个好的作品。所以一个好的项目是从好的剧本开始的。
其实
现在是资方重视编剧的历史高峰,将来也会更重视
。从过去到现在这一路走来,编剧的地位和酬金都是在逐步提高的,所以说资方对编剧其实是够重视的。现在对于投资人来讲钱不太是问题。只要你剧本好,他们真的会不惜一切,会非常善待编剧的。
编剧帮 : 对年轻编剧有什么建议?
姜伟 : 编剧由于职业特点,写一个剧本时间太长了,它不具备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普通的学习方式。所以需要多看片,并且从编剧剧作的角度上理解它。一部电影如果你能感觉到看上去剧本不错、剧作不错,你就很牛了。 一定要看到故事好、剧本好这一点,看到感知到一两个点就是你的收获。
当你看过很多电影后,你会感知到很多的一两个点,最后就会成为你自己的一个点,甚至变成你将来写戏的灵感所在。有的时候年轻的编剧写剧本会灵感突发, 你甚至觉得自己想的某个桥段非常好,很佩服自己。但其实是因为你看了很多的戏,有很多的记忆沉淀下来给了你灵感。
E/N/D
推荐阅读 · 专访
▽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
创业邦 · 只知道苍老师?哆啦A梦和声优?你一定没去过日本吧?!! 8 年前 |
|
九龙微观 · 元旦小品——7·12南海仲裁的牌局 8 年前 |
|
医械圈的哪点事 · 这两天被刷屏的“一滴血可测癌症”系误读,真像原来是这样的… 7 年前 |
|
新智元 · 【重磅】Facebook全新机器翻译超越谷歌,用CNN替代RNN创世界纪录(开源) 7 年前 |
|
闹闹每日星运 · 是有多爱,才能看到什么剧都能想到ta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