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毒性胜砒霜!女子吃一口抢救3天,千万小心! ·  昨天  
FM93交通之声  ·  刚刚确认:今晚抵达浙江,做好准备... ·  昨天  
浙江市场监管矩阵  ·  省市场监管局召开机关干部大会贯彻落实省委新春 ... ·  昨天  
杭州日报  ·  刚刚,他哭了!冲上热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从km²到cm,第二届学院路城事设计节邀你来共想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9-03-26 19:21

正文

从第一届以“发现学院路”为主题,到第二届确定“共想学院路”主题,不仅仅是主题词的改变,其内在含义是实现最终“共享”,即第二届学院路城事设计节要在共同思考、共同分享的基础上,实现“街区更新、社区营造、品牌再造”的目标。

本文是学院路街道街区责任规划师团队的成员——清华同衡城市更新所90后规划师思思所做的关于学院路城事设计节的活动准备与详情介绍。


大家好,我是清华同衡规划院城市更新所的一名规划师。我是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90后,在规划院我的年纪不算大,但是遇到困难和不懂的事情我特别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思考,所以小伙伴们都亲切地叫我“思思”。去年3月,我们院成了海淀区首批街区责任规划师的试点单位,而我也有幸成为首批试点街道学院路街道的街区责任规划师团队的一名成员。


2019年3月22日是我们与学院路结缘整整一周年的日子,也是我们与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北京林业大学一起联合主办的2019年第二届学院路街道城事设计节的启动仪式。 在这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学院路这个每个北京人都不陌生的地方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意料之外,也让我的规划师生涯有了很多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是思思



北京=胡同+大院

那街区又是啥?


对于我这样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来说,我周围的小伙伴只有两类,一类就是在胡同长大的,比如我男朋友;还有一类就是在大院长大的,比如我自己。所以,在我的世界里, 北京就等于胡同+大院


而提起学院路,那真是大名鼎鼎。全国人民都知道这是一条串着8个著名大学的道路。而我们要负责的这个街道就是这条路两侧大概8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如果让我来归类,显然这里应该是属于大院的那一类。可是,这个 “街区责任规划师”里的“街区”是什么? 学院路街道跟“街区”又是什么关系?


1952年学院路八大院校


为了能当个有责任心的责任规划师,在工作开始之前我必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四处查找资料。很快我就分别在中西方的规划史里找到了“街区”的蛛丝马迹。


比如西方规划史里有个叫“街区制”的名词,说的是很多城市都采用了小而密的路网(多为60-150m之间),使得城市更为紧凑。像波特兰的城市街区、旧金山耶尔巴布埃纳生活街区、巴塞罗那的城区等,均是街区制的经典实例。 更小的尺度带来了更加怡人的街道,更多的开敞空间和步行系统,更多的城市界面和更丰富的城市空间 ,这可以使餐饮、居住、购物、医疗、生活服务、公园、道路等在极小范围内进行集成,大大提高了居民在城市中的体验。


巴塞罗那城区

一个典型街区的剖面

(图源:重塑街区道路公共性——巴塞罗那“大街区”规划的理念、实践和启示)


当然这么好的理念和空间并不是西方人独有的智慧。在每个规划学子都熟悉的《周礼考工记》里记载了我们的老祖宗的营城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虽然,东西方的自然观和营城理念各有千秋,但是仅仅从图片上来看,几千年前的中国城市是不是和西方城市里的街区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我理解,不论是西方的街区制还是中国的九经九纬, 其根本的思想精髓都是以人的尺度来划分城市单元,构建城市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北京的老城里那些连绵的胡同也可以看成一个个开放的街区了。但是被我归到大院类的学院路地区看起来就有点复杂了:在学院路地区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40%的面积都被大院儿占据着,有6个大学,11个科研院所,可以说 这里是北京城大院儿最集中的一片地方之一 。除了大院以外,这里还有29个社区,3个商业区、办公园区,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宇宙中心五道口,连著名的抖音、今日头条、知乎也都在学院路办公。这些大院、社区、园区每个的面积都不小,他们在一起的混搭组合使得这里的街区的内涵更为丰富,当然尺度也大了不少。这就引发了我的另一些疑问, 这样的混搭街区是否更人性化?是否能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是否能满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城市的更复杂的需求?


当然,紧张的工作并不允许我在这没完没了的思索畅想,还是先行动起来再说,就这样,伴着这些不断的自问自答,我开始了我的街区规划师生涯。


学院路街道大院分布图

学院路街道社区分布图



我思故我在:

我以为我很了解这里,但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



虽然街区规划师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让我一开始有点懵圈。但是幸运的是,学院路这个区域倒是我非常熟悉的片区。不仅因为我自小在大院长大,熟悉这种环境,更因为 作为一名曾经在这里求学多年的学子,我在这里有很多生活体验。 比如说五道口,这个学院路最出名的地方,原来就是我课余生活的核心目的地之一。


不想去图书馆的时候,我会去雕刻时光看看书(只可惜前几个月她竟然关张了,着实让我唏嘘了一阵);食堂吃腻了的时候,或者有什么“大日子”,我也常去“宇宙中心”附近搓一顿韩餐;那会儿联谊也是跨学校的,清华的、北语的、地大的、北林的,都常去跑一跑;这里于我,曾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学院路雕刻时光

五道口购物中心


带着这样的底气,我想做好工作应该没问题。我的计划表上要做的第一项,就是发放调查问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责任规划师,我可不能满足于自说自话的规划方式,充分了解居民意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在街道、社区和各位朋友的帮助下,在社会学小伙伴的专业指导下,我们一轮又一轮的推送问卷链接,终于获得了967份有效、有质量的问卷。 顺便提一句,这个人数占到了学院路街道常驻人口1/20,年龄和职业的比例也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一致,这说明我们的问卷获取的结果相当有代表性呢。



问卷整理的结果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76%的答题者都认为学院路最突出的气质就是学府气息 ,这和我之前的预想完全一致,可见我对这个地方气质的把握有多到位。( 得意


但是仔细再一看,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却惊到了我。当被问到您最希望这个地区提升的品质是什么的时候,无论是居民还是学生还是工作者一致认为排名第一的是生活气息,而堪称学院路标签的学府气息反而排名倒数第一。如果换句话翻译,这个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居民们认为: 这个地区的学府气息已经够多了,我们需要的增强更多的生活气息!


再比如说,学院路大学这么多,肯定特别多人喜欢去散步休闲吧,果不其然,问卷结果显示95%的人休闲方式都是散步,我又猜对了!但没想到,再往下一看,当我们问到你对散步环境的意见时, 一半的人都觉得家门口根本没地方散步,大学要走好久才能到,要是家门口有个小花园就好了!


学院路生活的人


一连串的数据让我发现, 其实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这个地方,很多“我以为”的,根本就不是我以为的那样。 看来,想当个合格的责任规划师还得踏下心来仔细研究和理解这个地方。于是我又开始四处查找资料,这一次街道城管科的王科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找了厚厚几本资料汇编,都是这些年学院路街道各个科室整理汇总的资料。拿着这些,我如获至宝,马上如饥似渴地研读起来。不读不知道,这一读可不得了,我越发感觉自己真的不了解这里。比如作为大学云集的地方,这里人员素质高可想而知,但没想到,研读了资料以后我发现,学院路街道竟然有59个院士,占海淀区院士总数的10%。如果按照人口换算, 平均每500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张福锁


再比如,我知道这里的人有空都爱去图书馆看书,去咖啡馆写论文,虽然学术气氛浓郁,但多少有点书呆子气十足,更不要说有什么时尚和国际化的元素了。但是资料显示,学院路6所大学之一的北京语言大学,有来自130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此学习,平均下来,在这里你将有机会听到世界上将近2/3的语言, 说这是北京最国际化的地方也不为过。


北京语言大学活动


就在我感慨于学院路的深藏不露,有一天办公室的小伙伴春春给我发了一个视频,让我再次被惊艳到了。视频里是我喜爱的盘尼西林乐队的一场live show,而演出的现场看起来有点眼熟,我仔细看了字幕发现竟然是在我经常去的学院路街道办事处隔壁的超市发里,而时间竟然是凌晨两点。午夜、超市、摇滚、live show,谁还敢说我的学院路不时尚,不国际范。这一次我终于承认,我真的不了解这里。



几经挫败,我暗下决心,为了对这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性格的独一无二的地方“负责”,我必须从零开始,好好研究,多多提问,细细观察。



从km²到cm

街区规划到底要规划什么?


作为一个年轻规划师,我很幸运,有机会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从控规到城市设计,我认识城市的方式经常都是用平方公里计量。这次,在接到学院路街道工作任务的时候,职业习惯让我先看这个地方的基本情况。当我看到8.49km²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这么小,又是这么熟悉的地方,我感觉施展起来很有信心,摩拳擦掌!



但是问卷调查和前期研究的结果让我对这个自认为熟悉的地方刷新了很多新的认知,这一次我决定要用脚一步一步地丈量每条街道,每个角落。 除了我自己,我还招呼了交通、景观、社会学等几个专业的小伙伴一起在学院路暴走。这次调研的结果,是7Gb的照片,总共60km的步行路程,和150页ppt的调研资料汇总。



事实证明,用脚丈量,把观察视角从俯视降成平视,把观察精度从km²的面调成cm的线,让我对城市有了全新的认知。 就拿围墙来说吧,像学院路这样大院林立的地方,围墙肯定少不了,为了更精准的描述这个事实,我和小伙伴们边暴走边拍照并在地图上记录。回到办公室,我们把数据倒进电脑,结果真的把我们吓了一跳, 原来整个学院路街道竟然55%的街道界面都是围墙,连起来可以从北五环一直延伸到南四环 ,这可比我想象的要恐怖多了。怪不得调研问卷反映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地区缺少生活气息,步行系统不那么友好,到处都是冷冰冰的围墙,城市怎么可能有温度呢?


学院路围墙


再拿服务设施举个例子吧。在分析问卷结果的过程中,有一个群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就是学院路的中年人。他们简直可以称之为“学院路最不幸福的人群。”比如说,70%的中年人平时根本没空休息,全靠遛娃当健身;59%的中年人逛周边商场的时候觉得根本买不到东西;更有甚者, 还有50%的中年人竟然连菜市场都找不到!


遛娃的中年人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不幸福的人群,我们当即准备进行实地访谈,面对面的去听听这些中年人们的声音。没想到,他们接二连三的问题我竟然一个都答不出来:


你说你是规划师?那我街口儿那卖馒头的啥时候能规划回来啊?我妈就爱吃那口!


唉,市场搬走了,我平时上哪买菜去啊?

我每天下班晚,想找个便利店买点吃的垫肚子都找不到,能不能给我规划个近的啊!


等等问题,便利店、菜市场,这些词怎么听起来不太“规划”,好像不归我管啊? 为了证明我的“专业性”,也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我回去赶紧翻开了控规的千人指标: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有,医疗卫生设施、一刻钟便民服务设施也都是齐备的。



明明从规划的角度这里已经“万事俱全”了,但为什么大家还是这么“不幸福”呢?街区规划,到底该规划什么?想来想去,我觉得,让居民生活的更好本来是规划师的主要职责,很多时候,在规划上已经“配齐”的设施,并不能满足居民全部的需求, 我们以为的“尽善尽美”、“指标完善”,只是约定俗成的经验和方法,而真正的需求,必须要俯下身子,沉入街区当中,才能发现以km²计量的城市和以cm计量的城市,到底有多么不一样。



谁才是真正的规划师?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转眼,在学院路街道我和小伙伴们摸爬滚打了将近一年。这一年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随便出门转一圈,你就可能碰到一个大教授,搞不好还有可能是个院士。对面走过来的学生说不好哪天就是个明星创业企业的CEO。当然对于我这样的规划师来说,我自然而然更关注哪些学校开设了设计相关的专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学院路的几大院校里不仅有许多学校开设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工业设计等等直接带“设计”俩个字的专业,还有很多学校设有科技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学等等专业。在一个规划师眼里,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相关知识啊。面对这样的宝库,我油然而生了一种家里有矿的自豪感。



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师,我和所里的小伙伴也经常被高校邀请去参加设计课的评图,我突然想到何不联合这些院校的师生,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将他们的创意和想法也纳入到街区规划的工作中来。带着小小的兴奋,我们向街道领导提出了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街道领导的认可。 于是, 我们和街道联合了北京林业大学一起,共同组织了学院路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城事设计节。



在发布报名的要求后,两周内我们收到了 240位选手报名参赛 ,并由林业大学2个学院,3个专业,8位老师共同带队,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样的参赛人员规模完全超出我们的意料,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生怕辜负了这么多老师、同学的信任,更怕辜负了街道、社区的期待。


恰巧在2018年11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我们负责组织了一场 关于责任规划师的专场学术论坛。 于是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还有在街道、社区工作的一线实践者一起展开研讨。大家的出谋划策让我们充满信心,摩拳擦掌回来准备大干一场。


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研究学院路地区,我们和街道共同组织了 3次共150余名学生的调研和5次现场答疑。 金秋时节,几十个人排起长队骑行在学院路的大街小巷,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针对学生们对城市更新的疑惑,12月6日我们邀请了五位各界大咖在学院路的三联韬奋书店带来了一场 思想的盛宴


3个多月以后,学生们陆续拿出了方案。12 月20日,我们在二里庄社区召开了第一次的公众咨询活动。热情的居民为学生们出谋划策,真挚的留言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深受感动。



12月底,4个月的赛期接近尾声,最终我们收到了60组作品。这些方案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普遍长于发现问题,而且充满温度。为了更公平的开展评选,我们组建了史上阵容最为强大的评审团(强大之处暂时保密,想知道的话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系列文章), 最终有24组作品赢得了包括最佳人气奖、最佳绽放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短短4个月,学院路的城事设计节举行了5场活动,吸引了240人参赛,20人参与了策划组织,60人参与评审,每一次活动都成为所有人的节日。城事设计节带给我们的不仅是60组方案,还有更多的惊喜,它让我们相信, 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更多的专业伙伴,更多的跨界学者,更多热心的居民和年轻的学生,他们才是这个街区真正的规划师。




请加入我们,一起共想学院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