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3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认错的力量(深度好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我承认,我很丧……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22 09:06

正文

这一条,我们一起来彻底地“丧”一“丧”。



问:下面四张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是的,满屏的颓丧!





如果你是表情包用得比较多的读者,肯定发现这几个表达沮丧、颓废、无力的形象,已经成为表情包界的热门了。


和颓废表情包一起走火的还有相关用语,如“我开始怀疑人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反正明天也一样”、“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读不懂的诗和到不了的远方”;相关影视作品,如《马男波杰克》、《逃避可耻但有用》,以及相关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


它们作为积极向上、奋斗、拼搏这类精神的反面,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丧文化”。



生活可能没有小确幸,

但是肯定有小确丧  


村上春树在他的书里写过一句话,“每天都按下葫芦起来瓢,热闹非凡”。这句话无比形象地概括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大烦恼不常有,但是小烦恼不断。

同样出自村上的还有一个词——曾经一度流行的“小确幸”。指的是那类微小但是确定的快乐,比如吃到双黄蛋(如果喜欢吃蛋黄的话)


“小确幸”主张我们要去找到那些让我们能够感到短暂快乐的事物。但是相比于每天去寻找这些“小确幸”证明自己其实也挺开心的,还有一件事情无需证明就明明白白地存在:它可以被叫做“小确丧”——琐碎但是明确存在的沮丧、颓丧。这些小确丧,不会真正产生什么显而易见、令人措手不及的大影响,但是却持续发生着,让我们感到情绪低落。


相较于感到快乐,我们对沮丧、颓废、痛苦这类情绪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是有科学依据的。


神经学和心理学上认为快乐是有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而痛苦则是有机体失衡的表现。平衡是一种稳定状态,不易察觉,而失衡则意味着变化,痛苦的情绪意味着我们开始向一种不完满状态转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相比于快乐,我们对于痛苦以及相似的情绪感受有更直接和鲜明的体会。


《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

作者: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孙延军

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生活中小确丧的例子举不胜举:带伞出门不下雨,不带伞时遇到雨;今天地铁上的人比昨天多太多;周六过完就开始担心周一的到来,等等。快乐的原因都是相似的,沮丧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难以避免地有各种各样的“小确丧”充斥着日常生活,并且从感官上对我们造成持续的刺激。



谁的青春不颓丧


最近北京房价又经历着热议,逃离北京的话题也再次升温。但事实上,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很多问题给今天中国年轻一代带来压力,才造成“丧文化”的流行。对每个年轻人来讲,单单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就足以让我们感到迷茫无力。


这种迷茫不是属于当下的个案。回顾历史,二战之后美国就曾出现“垮掉的一代”。战争带来价值观的混乱,为了寻找生活的目的,他们反抗社会陈规,挑战世俗文明,和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格格不入。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而言,这群人就是社会的失败者。“垮掉的一代”的“丧行”和今天我们的“小确丧”相比更加激进:他们追求各种各样的“极端”体验,包括流浪、性、毒品以及爵士乐。


《在路上》

作者: [美]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垮掉的一代”这些自我放逐的行为体现了“丧文化”的两种特征,放在今天中国的“丧文化”中依然很贴切。


第一种就是试图追求更真实的世界。


不管是他们的音乐作品还是流行的吸毒行为,都在试图构造和追求一个超越主流价值观掩盖的“现实”之外的真实。这种真实他们可以从大麻为他们提供的超感知图景中去寻求,也可以从爵士乐的迷幻即兴中去获得。而今天追逐“丧文化”的年轻人,最大的反抗行为就是对传统成功学、鸡汤学的解构,以往被掩饰的生活艰难的本质被一语道破。


近年来有一批这样的影视剧,不是宏大伟人或者神话叙事,而是普通人甚至是失败者的故事。我们热衷看这些影视作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把某些我们不愿明说的真相摊开来,那种痛快感的背后,就是试图把还想装聋作哑的自己扇醒。



《马男波杰克》


《四重奏》


《东京白日梦女》


”丧文化”的另一种特征就是短暂性和娱乐性。


就像毒品带来的虚幻主宰感,会随着药效的退散而消失一样,这种逃离现实的行为只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自我欺骗。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情包、一首歌、一部影视剧寄托我们的颓废和无力感,但是在这些虚拟作品背后,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并且依然等着我们去解决。因此“丧文化”更像是面对这些持续而繁多的现实问题做的一次短暂的愉快的逃离,感官愉悦之后,仍然回到现实中来。



丧一点是为了不丧


中国的90后在很早以前就被人看作是“垮掉的一代”,如今他们在成长中慢慢踏进社会,面对现实和期望的落差与压力,他们选择了一种短暂的娱乐化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缓冲。就像生活中无处可避的“小确丧”一样,我们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把它们全部解决。“智慧”一点的生活哲学就是,无赖一点,且行且乐。就像伍迪·艾伦说的那样:“我们就是这样的,每天爱给自己制造一些小麻烦,以避免面对真正的大麻烦。”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参考文献:陈杰《“垮掉的一代”与毒品》。作者:蛀牙;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生死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美国大选 | 见信如晤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作家的脸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钱理群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民国试卷


————以下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