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早上统计局发布了6月的PMI数据,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数据的情况。
相较于4、5月PMI偏弱,但存在结构性利好而言,6月PMI数据维持不变,但结构上明显偏利空。我们可以从4、5月的数据结构上看到明显的供不应求迹象。6月的PMI数据虽然维持不变,但结构上的数据仍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信号。
此前我们在PMI和PPI点评中讲过经济的两种可能走势:
一是需求复苏,带动价格持续上行;二是经济底部震荡,在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来回切换。
从6月的数据来看,当下的经济状态很可能属于后者。由于需求尤其是内需的缺失,导致经济从6月开始进入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状态。
因此从6月的PMI来推断,在连续两个月跌幅收窄之后,7月12号公布的6月PPI同比数据可能出现反复,出现跌幅扩大的表现。
总体来看,好消息是经济弱归弱,但没有单边下行的趋势。
坏消息是在需求出现持续性的回暖之前,这种底部来回震荡的经济状况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种“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仍然会困扰市场对于经济基本面的认知。
因此从短期来说,现状是需求不足对通胀周期仍然存在负面影响。
但从中长期来说,未来在产能削减以及基建、地产修复的预期下,仍可期待产能出清周期的结束。
接下来让我们从6月PMI数据的各个细分指标来看一下6月的经济情况。
从6月的制造业PMI数据来看,就是
“需求偏弱,结构上外需强于内需,供给回落。产能周期出现反复。”
制造业PMI维持49.5%未变,非制造业PMI由51.1%下跌至50.5%,比上个月降低0.6%。其中值得注意的三个趋势分别是①需求偏弱,生产回落更明显;②供需缺口在经济底部出现反复,产成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下行;③建筑业PMI、服务业PMI偏弱拖累非制造业PMI。
从需求方面来看,新出口订单持平,新订单、积压订单维持回落的趋势。
新订单由49.6%下跌至49.5%,新出口订单维持48.3%未变,积压订单由45.3%下跌至45.0%。
6月需求指标仍弱,不过维持了5月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较往年同期而言,新订单、积压订单偏弱,但新出口订单偏强。总体来看上半年延续的内需不足,外需支撑的逻辑并未有明显的改变。
从供给方面来看,除进口和从业人员外,所有指标均出现回落。
生产由50.8%下跌至50.6%,采购量由49.3%下跌至48.1%,进口由46.8%上升至46.9%,从业人员维持48.1%未变,供应商配送时间由50.1%下跌至49.5%。
6月主要的生产指标维持了5月以来的趋势:明显弱于往年同期。从这个来看,受制于内需的不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在进一步的放缓。从周期的视角看,这将会导致经济中总体的产出减少,对于进一步缩窄供需之间的缺口有明显的帮助。从短期看,生产的偏弱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可能也会偏弱。
(节选自渐近投研会员内参,请在会员社群查看完整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