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日报  ·  +音 | ... ·  14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AI拜年!你的专属“非遗”生肖吉祥物来了 ·  18 小时前  
新华网  ·  “发了”!不少大学生晒朋友圈、小红书…… ·  23 小时前  
新华网  ·  年轻人成为“淘金生力军” ·  2 天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网友怒批毫无下限!热播剧突然被曝……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除了《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这些关于中国的外国纪录片你应该看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6 18:21

正文

最近,一部名为《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的纪录片火了。这部由澳大利亚导演约翰·皮尔格历时两年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美国与中国可能触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12月6日晚该纪录片在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片子共分四部分,时长约两小时。



片子首先用大量史料,讲述了美国二战期间在马歇尔岛试爆原子弹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然后从鸦片战争讲起,叙述中国的一步步发展和崛起。接着聚焦美国在日本冲绳的军事基地,包括试验新武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等。

 


 

最后一部分讲述美国正在加紧构筑对中国的绞索,周边有400个军事基地将中国包围。


且不说“中美大战”是否故弄玄虚,这部片子却用事实揭穿了“中国威胁论”的真相,实际上真正在亚太地区“耀武扬威”并构成威胁的是美国。皮尔格拍摄的纪录片同时暗示,美国广为传播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阻止舆论了解“中国真实的样子”。



 

事实上,这已不是外国纪录片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外国人开始热衷于关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各国纪录片的中国选题也越来越多,这些纪录片一定程度上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巨变,而拍摄的角度和立意则反映了外国人对中国印象的变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年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到底长啥样?



 

珍贵镜头记录解放前的中国


外国人来中国拍摄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刚诞生的那几年。1898 年,美国爱迪生电影公司的一名摄影师在周游世界过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过一些素材,后来被编入《香港码头》、《上海街景》等6部短纪录片中。



 
《上海纪事》—1927年上海码头工人


1927年苏联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来中国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上海纪事》,黄浦江码头、租界、京剧、上海街头....影片真实记录了上海当时的社会风貌,还呈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镜头,比如:起义胜利后上海工人肩扛步枪在街上的勃勃英姿等。


在炮火连天时期,战争成为很多纪录片的主题。1935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16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1938 年,又一位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罗曼·卡尔曼来到中国拍摄了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录片《中国在战斗中》和《在中国》。


 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资料


同年,荷兰纪录电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历尽艰险来到中国,他拍摄的《四万万人民》在不少国家上映,对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些忠实的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奔赴前线的中国军人,看到国共两方领导人的运筹帷幄,更能看到因为战争被杀害或流亡的普通中国百姓。


 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与夫人


凭借此片,尤里斯·伊文思也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和平年代,他再次获邀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留下《早春》、《愚公移山》等著名影片,而他的遗作《风的故事》也是在中国拍摄,这位纪录片大师用一生的创作来书写他给中国的情诗。


封闭与开放:神秘东方揭开面纱


1955 年,法国纪录片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了彩色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初期首都人民的生存状态以及名胜建筑。


《北京的星期天》修复版



1972年-1975年,伊文思跟罗丽丹在中国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摄制组的足迹遍及大庆、上海、南京、青岛、新疆等地,广泛接触了我国的工人、农民、渔民、教授、学生、解放军战士、售货员、演员、手工艺艺人。


 纪录片《愚公移山》片段


伊文思深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他的彩色8mm胶片记录下无比清晰的中国社会影像。由于满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闭锁国”已久的中国的需求,此片仅在法国的映期就长达6个月,后来又在西德、比利时、巴西等国播映,受到广泛好评。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用他们的镜头来窥探中国这个神秘东方古国。作为第一部向西方介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纪录片,美国人艾伦·米勒拍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记录了小提琴家斯特恩1979 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情景,影片中流动的音乐、东方神秘的风土人情、中西文化的碰撞,轰动了西方世界。


新世纪:世界聚焦中国力量


新世纪以来,古老而富有生机的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许多国外媒体开始聚焦中国的改革和巨变。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浩如烟海的人文历史、美丽辽阔的自然风光,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一切。


→日本 《中国力量》

日本NHK2009年出品,以中兴公司在埃塞俄比亚的通讯工程建设,以及汉能公司的投资故事为视角,展现了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迅速而来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英国 《中国人要来了》

BBC电视台2011年出品,共两集,将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


 

→韩国 《super china/超级中国》

由韩国KBS电视台2015年推出,纪录片分为七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发展现状。


 

→美国China from above《鸟瞰中国》

2015年美国《国家地理》拍了部《鸟瞰中国》纪录片,摄制组航拍了大半个华夏大地,除自然美景外,还有对各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绝美的镜头和调色,搭配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许多外国人都被中国惊艳到了!


 

另外还有关于中国饮食的《中华满汉全席》、关于历史的《秦始皇:帝国开创者》、关于文化的NHK 26集《故宫》、关于中国功夫的《功夫巨星李小龙》《龙在武当》......这些纪录片让世界人民逐渐认识到一个更加丰满和“真实”的中国。



然而,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西方媒体在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时立场时有偏颇,存在误读甚至故意抹黑的情况。



 

在纪录片《中国的秘密》中,BBC选取了“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剩男剩女”等并非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通过精心挑选采访对象、刻意引导问答以及“超强的以偏概全能力”,把中国一些非主流的社会观点和潮流包装打扮一番,冠以“中国秘密”的噱头推上荧屏。



 

许多西方镜头中负面素材的刻意选择与放大,到解说词中按照西方逻辑发挥的‘合理想象’,都显示出貌似客观的纪录片中潜藏的人工痕迹。


为什么外国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很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西方媒体乃至西方世界开始感受到焦虑和不安,一些国家甚至鼓吹“中国威胁论”。对此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然而西方某些带有偏见的电视节目舆论很容易误导大众,因此我们需要在国际传播中强化立场、以正视听,这时一些宣传片,尤其是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纪录片是“真实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和新闻报道一样的功能和地位,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纪录片是话语权的体现,话语权就是中国对外发声的“喉舌”,有了话语权,才“有口也能辨”,没有话语权则“无口能辨”。

在欧美等国家,纪录片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好的纪录片往往能够引起一场大范围的讨论。



 

所以,中国自身也需要拍出符合国际审美和质量要求的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电影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让世界的观众不再对外国的宣传半信半疑,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真正的样子。




编辑:付慧敏

微信编辑:徐啸

参考来源:单万里《外国纪录片中的百年中国》、中国纪录片网、大众日报、知乎、清华大学藤影荷声、东方早报、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