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耳帝
乖巧的品味分裂者,精彩有趣的音乐推荐,犀利独到的音乐评论。新浪微博:@耳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9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清单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耳帝

你还在看新一季《好声音》吗?

耳帝  · 公众号  ·  · 2019-08-02 22:33

正文


近两年没有像过去那样在微博上实时评论好声音了,新一季已经播出了三期,但我的首页上也没有看到太多相关讨论,我想你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好声音式审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看了新一季前两季的收视率,已经是第八季,收视率居然还能够破2,如果数据足够有参考性,那还挺令人惊讶的,这说明好声音还有一个广泛且大众化的收视群体,这个群体或许并不是曾经那些跟我一起在微博上积极参与评论、吐槽与互动的人,而昔日的这些朋友,不知你们如今还看吗?


我曾经写过,一档成功的音乐节目从鼎盛到衰落,除了正常的生命周期外,还有一个节目的格调与气质逐渐从粗粝而野蛮、外放又夸张的生命力的喷发,到一个内敛、精致且隐晦表达的过程。 会产生这个过程,是因为不仅一部分核心观众的审美与品位在提高,节目的编导、制作者、参与者与新秀挖掘者的品位也在提高,在这成熟的过程中,会洗掉大批具有最通俗审美且大众情趣的观众。 《歌手》从第四季开始,就在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好声音》也有这样转变的一季,是在第五第六季(即《新歌声》1、2),也带来了收视率的一落千丈。


但是近两季《好声音》的节目定位又回去了,回归到一个通俗、直白又大众化的审美形态中去,在选人的方向上也放弃了对于明星潜质的考量,完全回归到注重综艺式表现力的演唱标准上,在第六季时,《好声音》也想找一批具有偶像潜质且有一定演唱能力的选手,为的是比赛结束的后续发展,但其实结果是两面都丧失,既没有唱片前景也没有综艺观感,是我认为最弱的一季。 所以定位回归后的《好声音》,其实是明确了节目的真正受众、塑造能力以及选手前景的所在,不再具有审美格调的包袱以及打造新星的志向,这也是为何会有人说节目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像央视星光大道的原因。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好声音》与《歌手》如今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走向,《歌手》到了第七年,洗掉的是大众收视群体,但核心受众一直都在,因为节目越发冷门、小众、艺术化的选歌以及原创志向是跟随着核心受众在成长的(哪怕不好看),而《好声音》是洗掉了昔日的核心受众,迎合并俯身于更广泛的电视观众群体,它更像是某位知名网络作家所说,自己的审美品位不能成长提高,因为要照顾到一批又一批新的读者与更广泛的粉丝群。


看过两期盲选后,我的感觉是,在一种旧的审美体系中,已经第八年还能挖掘到某些选手已经很不容易,其中不乏一些唱得很好的选手,但是他们能出来可能性已经很微弱,《好声音》的节目形态以及节目口碑已经不能赋予他们前景,我也是后来才感觉到一档节目的形态与口碑非常重要,它会极大地连累或者影响观众对于选手的喜恶,我有时候觉得《好声音》上的某些实力选手真的挺惨,唱得再好都没有用。 你不知道的是,有几位在《好声音》上连续几年试音都登不上台的选手,去了一个更会包装节目形态与赋予意义的比赛中去,突然可以境遇全变而大放异彩,在《好声音》上若能登台多半会被网民评论为“KTV水准”,但是去了另一个舞台上由于某种附加的意义与审美,可以变成“这是什么神仙唱歌”,实在是令人哑然失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选能力/实力为标准的选秀从来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曾经《好声音》节目的火爆干扰了很多人对于选秀标准的认知,以为能力出众可以脱颖而出,但事实上是,除了极少数的几位天生歌手之外,靠能力获得名次的选手已经不可能成为大众明星。 作为歌手来说,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属性,比唱歌实力更重要的是声音材质,决定声音材质的是你的内在属性,这与一个人的人格、角色甚至是脸都是相通的,有次看到陈小霞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就是你可以把外在训练得很像,但是很像的意思就是,其实还是假的,假的那就不能被人喜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