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ater8848
水环境产业最有影响力的卓越综合平台。专业、及时、全面地报道国内外给水、排水、污泥,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综合管廊等的行业动态;提供水业专题研究、资讯报告,论坛会展服务,行业和企业发展研究和咨询,企业推广服务,提供优秀论文、重点企业名录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株洲  ·  炎陵首次发现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痛心!失联姐弟遗体已被发现 ·  6 天前  
人民日报  ·  中日韩,一致同意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water8848

【揭秘】南水北调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water8848  · 公众号  ·  · 2017-09-11 16:30

正文



【揭秘】南水北调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2015-12-13 赵永平 water8848



点击上方“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可以订阅哦

  呼吸清新的空气,啜一口甘甜的水,对北方许多小伙伴来说,那真真是极好的!如今,雾霾一波接着一波,倒是好水终于盼来了。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整一年,调了22.2亿方长江水(相当于1000个北京昆明湖啊!),让京、津、冀、豫3800万人受了益。
  有小伙伴问,水质好不好?不调行不行?能不能喝得起?别急,且听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ID:rmrbjjsh)记者一一解答。




1
水质好不好?
95%的指标达Ⅰ类水,100%符合Ⅱ类

南水北调调来的长江水,确切说,是支流汉江水和丹江水。

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群山环绕,碧波千顷,有“亚洲天池”美誉。说到水质吗?跑水利这么多年,再加上专家判断:“这么好的水源,在国内是为数不多的。”


上个监测数据:丹江口水库水质指标中,95%达到Ⅰ类水,特定项目100%符合Ⅱ类。一句话,可放心饮用。

有人担心,入库河流还有污染,会否影响水质?不错。现在5条不达标河流,总水量不到库区的1%,就像1克盐掉进一桶水里,不影响整体。尽管如此,地方对这5条河“一河一策”,尽快全部达标。

有人担心,调水路上会污染?南水北调是全封闭的,过河穿山都是打隧洞、架渡槽,外面的水根本进不了渠道。

还有人说,南水北调会污染东北?拜托!想黑人先查准资料好不好,谁都没说过要往东北调水?真是无语了。

水质变化,百姓最有发言权。

在天津,一半城市居民喝上“南水”。“滦河水+长江水”双保障,介地界的小伙伴再不担心“自来水腌咸菜”了。

在北京,住在南城的人们感受最深:“水碱少了。”过去这里主要喝地下水,新建成的郭公庄水厂,100%用上“南水”,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降为120—130毫克/升,降低2/3,变化自然明显。

其他主城区大部分用第九水厂的水,南水和本地水比例4:1。城区7个用上了南水,占比达到60%。

为啥不全用上“南水”?北京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解释,担心南水“水土不服”,把老管网里保护层冲下来,形成“水黄”,您一拧水龙头,这哪是好水?所以,喝上更多的长江水,还得耐着点性子,慢慢来。


梁丽说:“不管南水比例多少,自来水水厂出厂的水,106项指标全合格,绝对安全。”这真不是做广告,不要再被忽悠装净水器了!




不调行不行?
海水淡化、节水、中水回用都难解渴

有人说,缺水,缺水,可一拧水龙头,水就出来了,也没见停过水啊!




你不着急,可搞水的着急。北京一年用水36亿方,其中21亿是地下水。就是说,你每喝3杯水,就有2杯是地下水。地下水年年超采,就这样还不够,还要从河北、山西调水。可这俩也是“穷兄弟”,给老大哥调水,全靠政治觉悟了。

北京如此,天津、河北、河南同样缺水,不调行不行?有三种声音:

一是海水淡化
 

咱先算笔账:淡化一方海水,成本要5—8元,从天津泵到北京,200公里,成本要再加3—4元,加在一起,原水就要10多元一方,再供到居民家,得多贵!南水北调的原水价,到最远的北京才2.33元。




淡化一方海水要耗电4.5—5度。粗略算,南水北调一期调来的95亿方水,如果用海水淡化,一年要耗427亿—475亿度电,那要烧多少煤,造成多大的污染啊!


天津就在海边,人家都不能靠海水淡化解决缺水,有人还想把淡化海水送到西部?我想了好几个晚上都没明白。

二是节水

其实,节水是有限度的。拿北京来说,现在万元GDP用水降到18方,不光在全国,就和发达国家比也是高水平,你看,美国是40方,德国、日本是20方。再节水,也补不上缺口。



三是中水回用

中水就是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用途、用量有限,浇个花、洗个车、放景观河道是可以的,要喝肯定不行。想把它净化到Ⅲ类水以上,那成本受不了。北京中水使用,每年已经用到7亿方左右,占总供水量20%以上,再用,也用不了多少了。




三招打完,没办法了。调水是必然选择。

能不能喝得起?
水价会考虑百姓可承受,关键是配套工程别掉链子

说起水价,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南水北调实行“两部制水价”: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基本水价是为还贷付息、工程维护,地方即便不用水,也要按分配给你的指标交钱;计量水价是你实际用多少水,交多少钱。

按国家发改委定的价,“原水”由近到远分六个价:河南南阳段0.18元,黄河以南0.34元,河南黄河北0.58元,河北0.97元,天津2.16元,北京2.33元。

“原水价”管到干渠口门,再把配套工程、水厂加工成本和利润、污水收集等加在一起,才是小伙伴自己家掏的水费。

搞明白这不复杂,复杂的是现实问题。

订单都下了,水来了,可配套工程没跟上,有的小伙伴不要水了。这下麻烦大了,你不要,成本谁来替你担着?比如今年调的22.2亿方水,用的多的北京、河南,超过8个亿,最少的河北才用了1.25亿,总体用水不到计划的60%。

按说,华北漏斗区地下水压采任务很重,为啥有水不用?缺银子,许多水厂没建,这是表面。有小伙伴打起小算盘,用本地水、地下水便宜,用南水价格高啊!实际上,根子还是在思想上,一些官员想,地下水谁也看不见,压采也不是一两年就见效,压不下去又不会被请去“喝茶”。

库区更复杂,长期是“多龙管水”:丹江口大坝是汉江集团管,大坝加高工程则属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他们隶属长江水利委员会。而陶岔渠首工程,是淮河水利委员会建的,渠首分局又归南水北调中线局管……

凌乱了吧。一个水源地,出来这么多“神仙”,就不能有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可别影响了小伙伴喝水啊!

不过,小伙伴们也不用太担心,水价关系国计民生,一定是在大多数人可承受范围内的。北京的办法是,居民阶梯水价,基本用水的水价不变,超出成本部分,政府埋单。

无论如何,“南水”真的来之不易,小伙伴们一定记住,“饮水思源”,咱得节约好、用好每一滴水!





南水北调水质忧虑 中线56个水质控制断面中46个达标——还有10个不达标

2015-06-14 水联盟 water8848





全球最大的调水工程中线即将通水,却面临局部水质不达标的威胁



  • 中线将于2014年汛后即八九月间正式通水。通水在即,2013年11月26日,环保部发布通报称,中线56个水质控制断面中46个达标——还有10个不达标。HOW HWEE YOUNG/CFP

财新《新世纪》 记者 王玲 实习记者 张霞 杨洁 吴剑杰

  晴天下的丹江口水库,水面呈浅浅的青蓝。近岸,数米深的水底清澈可见。在中国,如此清澈的水体已不多见。

  以丹江口水库为起点,全世界最大的人工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下称中线)即将通水。南水北调工程调长江流域之水到北方,分西线、中线和东线,中线工程量最大。

  中线将于2014年汛后即八九月间正式通水。届时,汉江水将从地跨湖北、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导出,沿中线干渠千里北上,到达自然水源已近枯竭的北京和天津。

  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般干净。权威人士向财新记者确认,困扰中国江湖的营养化问题同样困扰着丹江口水库。如计入总氮指标,丹江口水库水质并非通常对外所称的地表二类水,而是四类水(一般三类以下定义为污染水)。

  通水在即,环保部发布的一则正式通报,让人为中线水质捏一把汗。2013年11月26日,环保部发布通报称,中线56个水质控制断面(水利术语之一,即固定地点的水横剖面、截面)中46个达标——还有10个不达标。

  财新记者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到,10个不达标断面多位于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入库支流,如神定河、犟河、泗河等。包括该三河在内的湖北、河南两省约七条入库支流,水质在一年中的相当长时间为四类水,神定河等甚至常为五类、劣五类水质。

  环保部的通报还揭出另一件让人忧虑的事情:中线河南、湖北、陕西三省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共474个,完成51个——90%还未完成。

  总氮超标、部分入库水难达标、治污工程缓慢,给中线水质埋下隐患。

  在中线,还有其他少为人知的隐患。中线分为库区上游、库区和输水干渠三部分,在库区之外的另外两部分中,隐患同样存在。

  财新记者得知,在100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上,有400余公里明渠段,沿线地下水可以汇入干渠,其中地下水质存在污染的里程长达近100公里,其中污染风险较大的有30余公里。

  上游也非净土。43个县中有34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其发展经济的动能十分强劲,这与保护水源水质存在客观矛盾。且上游水域内矿藏丰富,历史上形成众多存在重金属污染隐患的“带病”尾矿坝。

  显然,保证一项事关上亿人口、总造价达数千亿元的水利工程水质,将是一场长期的保卫战。

  一位接近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权威人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通水只是保卫水质的开始,如何长期保卫这江净水,将是中国未来的挑战之一。

水源地隐患

外界难以想像,在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这么重要的地方,竟有数条污染严重的河流入库

  距北京1000多公里的湖北重镇十堰市,1月的气温比北京高出不少。神定河的水仍然微微泛黑,有些河段更散发异味。

  沿神定河北行数十公里,就到了神定河流入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入江口。神定河入江口断面,正是环保部此次通报水质不达标的断面之一。

  入江口的水面浮着一簇簇小泡沫,水的颜色也是两分——河口以外的汉江清水偏蓝,河口以内的神定河浑水偏黄。一位村民说,冬天是神定河的枯水期,看不到大量奔涌的污水注入汉江的场面——那得到夏天。

  丹江口水库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与汉江主要支流丹江交汇处,流经湖北十堰市城区的神定河是汉江的一条支流,也代表了丹江口水库美丽清洁之外的另一面——污染。

  神定河是目前主要入库(入江口已处于丹江口水库库区)支流中污染最严重的一条。

  作为十堰城区最大的排污河,神定河每年接纳城区约65%的污水——5200万吨以上,所以“水质常年都非常差”。“近年更是连续为劣五类,主要超标因子有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石油类。”十堰市委组织部支持的一项调研评选结果,《神定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调研报告》,如此描述神定河的污染。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劣Ⅴ类即劣五类,为重度污染的水,是水质类别中最差一级,使用功能较差,在农业用水的五类水之下。

  对于当地河流的污染情况,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也曾委托流域机构——隶属于水利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称长江委)进行调研。始于2012年的这项研究显示,神定河超标因子很多,除了上述COD等,还有汞。

  神定河这样的河,湖北不止一条。2012年7月,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印发《神定河、犟河、泗河、官山河、剑河等五条不达标河流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称根据长江委的监测,除官山河的情况较好,其他四河均为劣五类,与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相比,严重超标。

  除了湖北,河南还有两条河令人担忧。2013年11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对河南不稳定达标的老灌河和淇河的部分断面,要加大环保监管的力度。

  为何这些河污染如此严重?以湖北问题五河为例,当地政府认为原因在于:河流径流量小,溶解自净能力差;河道淤积沉淀有害物质;部分企业废水排放不达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不够;雨污分流不清;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不彻底,以及污水、垃圾处理企业运行不正常(由于缺乏运行费)等。

  理由虽多,但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夏青眼里,一句话就能概括: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污染,远远超过河流的环境容量,“污染几乎是必然的。”夏青是中国第一个预防性水污染防治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下称《丹江口水库防污规划》)的负责人,对中线水污染问题如数家珍。

  不了解内情的多数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会允许出现数条污染严重的河流入库的现象?质问是容易的。

  一个沉重的问题是,如果上述河流持续不达标,丹江口水库会怎样?财新记者采访发现,争议巨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不止一次前往库区调研神定河等河污染治理情况,媒体之上不乏“不允许一条河流不达标”之声,北京官方甚至自发跑到丹江口水库测水质。总之,官方文件层面上,要求湖北、河南务必治理达标。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引用过一个数字,即从水量看,六条不达标的河流的年均水量为16.5亿立方米,占库区总水量380亿立方米的比例为4.3%。

  湖北则有水利专家认为,上述河流水质不达标,也仅影响入江口附近,并不对丹江口水库总体二类水质构成威胁。“(丹江口水库的水)不治是二类,治也是二类,以前地方的压力和动力都不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

  夏青也不反对后一种观点。他说,规划就是以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影响反推河流达标水平,并不一味地强调高标准,但要达三类水,就意味着国家和当地需要增加数倍的资金才能达标,那么,“国家给地方的钱够不够”?

  2013年11月26日的环保部通报还称,中线河南、湖北、陕西三省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共完成51个(总项目474个)——即90%还未完成。

  前述接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权威人士解释说,“十二五”版本的治污规划安排了中线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尾矿库治理等十类445个项目,实施方案分解为691个,截至2013年9月底,已建成138个,在建97个,20%的项目建成投入运行,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已动工。

  但无论是百分之多少没完成,中线水污染治理进展不尽如人意已是事实。

  财新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丹江口水库防污规划》批复时间较晚,本应五年的实施周期,真正有效的实施期从2012年11月开始,至2015年底,共约三年;加上项目实施前需要前期工作周期,因此规划项目实施进度的压力很大。

  时间之外,资金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规划的数百项目,中央计划配套约120亿元,但地方表示不够。

  湖北十堰一位政府部门人士直白告诉财新记者,光靠《丹江口水库防污规划》的项目并不能让五河水质达标,当地还要自己增补一些项目,这些额外却又必要的项目让十堰自己掏了不少钱。“这给市里带来很大负担,我们财力不足。”这位政府人士表示。

  “建厂的钱国家基本给到位,后期地方掏钱,但地方运行不起。”夏青提出,不少治污项目在农村,农村必须有一套不同于城市的新办法。



总氮争议

丹江口水库是四类水还是二类水?

  鲜为人知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环保部门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评价结果都是四类,因为总氮超标。最新评价见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3年的《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从5月起,总站对丹江口水库的评价基本是:水质为优,但以总氮单独评价则为Ⅳ类,即四类。

  根据中国最新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Ⅳ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四类水就是污染水了,丹江口水库那么清的水,你说是四类,会使老百姓难以理解。”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告诉财新记者,总氮应否作为评价指标,一度并不统一。环保部长期将总氮纳入评价指标,并由此认为丹江口水库是四类水,但长江委参照国际惯例始终评价丹江口水库是二类水。

  最终,在相关正式规划中,对中线水质的表述形式值得外界玩味,例如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总氮保持稳定)”,再如“2015年末,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到Ⅱ类要求(总氮保持稳定)”。

  上述部门间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丹江口水库也得了中国江河湖海的通病——营养化(氮、磷等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总氮超标。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政策与规划中心的一位知情研究人员告诉财新记者,总氮、总磷是评估湖库富营养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湖泊、水库达到富营养化之后就有发生水华的可能。

  “水华就是水中的藻类营养过剩,出现爆发性增长。可能是蓝藻或绿藻,它们覆盖水面,产生毒素,水就不能饮用了。”该研究人员还解释,“最直观的就是水发臭。”

  2012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丹江口水库已经达到中营养状态。富营养程度由低到高主要分贫营养、中营养及富营养三类。

  不过,上述研究人员也表示,除总氮、总磷等营养指标外,温度、溶解氧等指标也是水华是否发生的影响因素,丹江口水库是超大型水库,面积大,总体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不大。

  但问题在丹江口水库开阔水域之外的局部库湾。长期从事水质监测工作的翁立达表示,这些地方的营养元素富集程度比较高,“尤其是水位抬高以后,库湾回水区的水流变缓,自净能力下降,可能会出现水华问题。”

  总氮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大量化肥的使用,随后通过周围的汇水进入库区。上述接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权威人士介绍,沿着4600公里的库岸线,丹江口水库周围除了林地,主要为耕地。

  “农村量大面广,化肥用的多,又以氮肥和磷肥为主,但真正被植物吸收的很有限。”上述权威人士诉财新记者。

  夏青指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是下一步治理重点,也是难点。“整个汇水区内得不用化肥、农药,乡镇农村的垃圾、污泥也得处理。”所以,他提倡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目前也在亲身实践。

  有关部门亦在行动。目前的想法是在库周和汉江、丹江干流两侧各1公里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搞隔离带建设。知情人士介绍,“这些地方不怎么搞农田,主要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可以防控一些农村污染物。”

地下污染水威胁

中线的工程设计有效防止了地表水污染的影响,但也带来了受地下水污染的隐患

  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20余年水质稳定在二类(不计总氮)及以上,但千里北送并非易事,输水干渠也面临威胁。

  中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包括总干渠和天津干渠。其中,总干渠长1276公里,经过河南、河北最后抵京,以明渠为主;天津干渠长156公里,全部为暗涵。

  2013年12月25日,历经十年建设,中线干渠一期主体工程完成,只待各项收尾工作和验收结束,便可于2014年汛后通水。但同年,新华社等媒体已不止一次曝光干渠的问题。

  2013年7月,中线位于河南郑州西南侧的干渠被曝污水横流。有媒体称,一段渠基已修好的水渠内被排入夹杂生活垃圾的地表雨水,且已发臭。随后,有关部门表示将立刻派人对污水入渠的情况进行调查。

  2013年8月,中线位于河北石家庄新华区的干渠被曝光距离污水沟不到10米,大量污水渗透到地下,形成长达5公里左右的渗坑。当地环保部门表示,存在南水北调灌渠水质污染隐患。

  这些曝光初步揭示了干渠的问题。有水质隐忧的干渠段主要分布于长约1100公里的明渠,暗涵由于外水无法进入,污染风险较小。

  中线的工程设计,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干线受地表水污染的影响——全线与沿途河流立交,地表水如湖水、河水,不能直接进入总干渠;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干线受地下水污染的隐患——内排段地下水可进入干渠。

  为了防止地下水扬压力造成的破坏,总干渠在外部地下水高于渠底的渠段,设计了内排段和外排段。顾名思义,内排段是指外部地下水可以进入干渠内,外排段相反。据国家水专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中线内排段为403公里。

  内排段占明渠总长近四成,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人士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污染途径分析研究》一文中提出,地下水污染物渗漏给干线水质和供水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要特别考虑。

  “400公里中,地下水差的约100公里,其他经过农村、山区,没什么工业、城市,不要紧。”一位接近相关部门的内部知情人士分析,“其中风险系数较大的大概有30公里。对这部分要严格采取防范措施,按照轻重缓急,予以不同处理方法。”

  2014年1月,财新记者来到河北新乐市中同村——中线沿线附近的众多村庄之一。仅从表象上看,这里与其他中线干渠段几乎没有区别。这里有养鸡场、养猪场、电褥子厂和电器厂等,离村外的中线干渠都不算远,其中养鸡场几乎挨着干渠。

  在一篇名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地下水风险源特征分析及保护》的博士论文中,作者任军指出中同村位于内排段(地下水高于渠底,可入渗补给干渠),该村附近的地下水丰水期水位很浅。任军博士学位论文的导师是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鸿汉,后者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的负责人。

  河北境内的内排段约50公里。任军认为,类似中同村内排段附近的居民密度、各类养殖业和工业若不加控制,会直接给干渠水质带来威胁。

  对于地下水污染,财新记者获悉,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管理局正在对中线沿线地下水进行全面的摸底,以掌握污染地下水的最新情况。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未来将组织各方对已有污染进行处理,如在干渠管理区附近,加设一些防渗墙,或者采用复配介质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下称PRB),在原位对污染的羽状体进行拦截、阻断和补救。这也是陈鸿汉的研究方向之一。

  不过PRB技术还不足以完全对付中线地下水污染。一位曾经参与陈鸿汉课题审查的专家告诉财新记者,PRB技术适用于治理一个点的污染,比如飞机场的污染;如果30公里的内排段都用PRB来治理,造价太高。

怎样保护干渠?

仅河南一省,如按规划沿途设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其面积就将达到河南总面积的2%

  通水在即,中线干渠还面临一项当务之急——两侧保护区范围还未划定。财新记者获悉,各方都知晓保护区对保卫干渠意义重大,但同样,地方经济与环保的博弈也极大。

  2006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在中线总干渠两侧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其中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中线总干渠水工程无关的项目。

  具体而言,保护区划分又分明渠段和非明渠段来划分。明渠段中,像中同村这样的内排段,要求从工程管理范围边线(绿色防护栏网)再向两侧外延20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从边线分别向左、右侧外延不小于3000米和25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这项要求地方于2007年9月30日前完成的划定工作没能如期完成。

  一位权威的知情人士透露,天津和河南已划,但河北还没划,后者打算2014年3月划定。

  沿线各省自己也要喝中线的水,为何在保护区划定问题上一再拖延?

  河南的情况可见一斑。中线过河南段最长,约731公里,经河南8个地市、22个县,并穿焦作城区而过。根据公开资料,按照明渠段和非明渠段因地制宜地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河南总计要划3054.43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占河南总面积近2%。

  “保护区划得大,比如有的地方,如按照原规范算下来,一侧3公里,一侧2公里,加起来5公里,一个县城基本上就给盖进去了。那么这个县城就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地方经济发展就受影响。”上述权威人士坦言,地方确实对对此比较困惑。

  干渠水质保护以避免地下水污染为重点,因此划定保护区非常重要。多位研究地下水污染的专家告诉财新记者,在中线两侧划定一定范围的保护区,有利于防止新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其他污染物通过地下水进入干渠。

  上述权威知情人士表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办已牵头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生态带建设规划》,预计2014年年内各涉及省份会划定保护区,但现在各省意见还未统一,最终如何划定,还不能预料。

  更有专家预计,即便划定保护区后,各地在保护水源和发展经济方面的博弈还将长期存在。“如控制不好,也可能影响中线水质。”

  除了地下水污染和保护区隐患,交通事故带来的突发性污染也是目前有关部门在考虑的问题。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明渠段是敞开的,上面有2000余座大大小小的桥梁,其中公路桥梁1000多左右。”此外,据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官方公开介绍,中线还跨越44处铁路。“如果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倾入干渠,就会造成突发性污染。”

  接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知情人士称,突发性污染超出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职能范围,该办正在同环保部、国家应急部门联系,以期尽快研究出应急预案。

矿业隐忧

“要防止上游采矿业突发性污染事故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谈及上游水质隐患时,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表示

  丹江口水库上游为典型“老、少、边、穷”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库区及上游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储量的有钼、钒、铅锌、金、汞、重晶石、钛等40多种。

  与矿产丰富相伴而来,当地一些尾矿库已成为潜在污染源。尾矿是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开采出的矿石,经选矿厂选出有价值的精矿后排放的“废渣”,尾矿库就是堆存这些“废渣”的场所,一般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一旦溃坝,可能会对下游水质带来重大灾难。

  “十二五”《丹江口水库防污规划》给水源地近120亿元的投资中,尾矿库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比农业面源的投资还要多。这些尾矿库主要涉及金矿、铁矿、钒矿等。

  一位湖北当地专家告诉财新记者,全国人大和政协多次考察,对上游不放心,“因为怕搞矿出污染事故,但当地都想利用矿产资源致富,尤其是金矿。”

  水源地三省中,陕西曾表示,陕西的流域面积和水库、水量占到丹江口水库的70%,上游陕西防治好尾矿坝事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国近年出现的尾矿坝事故中,已有数起来自陕西。

  2006年,陕西商洛发生“4·30”黄金尾矿溃坝事故 ,该市镇安县米粮镇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垮塌,尾矿浆含有剧毒氰化物,很多人担心污染的水会流入下游丹江口水库。

  这一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批示“在大力搜救下落不明人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溃坝引发的水污染问题,确保下游饮水安全”。所幸,最后污染并未长距离扩散。

  2011年,还是在商洛,鑫丰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金矿尾矿库发生泄漏,造成约2000立方米尾矿和库内废水泄漏,多家媒体报道,附近河流十多公里被污染。

  类似的尾矿库事故或威胁不止限于陕西,湖北、河南也有。翁立达感慨,“山区靠当地的资源、矿产发展,也造成污染事故频发。当地不少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没有更多资源可用”。

  “大的矿山,防治规划里面进行了工业点源治理;违法的小矿山,地方政府必须取缔。”接近官方的知情人士表示,至于存在偷排投放,整个水源区9.5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又非常大,不可能整天去搜,只能靠水质监测,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长期保卫战

治污的钱从何来?

  接近权威部门的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表达了他对中线水最大的担忧:时间倒推二三十年,中国到处是丹江口水库一样的好水,每个中年人都能回忆起儿时在身边的小河游泳、摸鱼的事儿,但是现在呢?中国能游泳、摸鱼的水很难找了。那么,丹江口水库和汉江上游再过二三十年,就一定能保住吗?

  多位专家也有同样的担忧。他们指出,保护中线水必须要制度化、长期化,绝不让中线重蹈污染覆辙。专家们还认为,让上游保护水质的行政命令是靠不住的,必须施行一定措施,让上游地区觉得保护水质不是麻烦事,而是一件好事,如是中线才能长治久安。

  2012年中国官方出台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丹江口上游地区进行了现实解析,情况显然不容乐观。有识之士结合此规划,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上游保护水质的困境。

  第一个词是“能力有限”——水源地贫困人口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发展底子较薄,43个县(区、市)中,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达34个。

  第二个词是“压力很大”——水源地环保基础设施弱,保水任务重,时间紧;工业而言,产业发展受限,多家企业关停;农业而言,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移民搬迁数量大且集中,安置难。此外,还有政绩考核的压力。

  第三个词是“动力不足”——由于开展众多水污染防治项目,地方财政增支减收因素增多,保水后劲是个疑问。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同为重大国家工程,感觉南水北调中线的投入不如三峡。

  专家表示,这些问题不仅水源地有,从沿线保护区划定难产可见,同样也存在于干渠,只不过在水源地表现更突出罢了。

  权威人士表示,说到底,要长期保护中线水质,就得建立起水质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难点也在这里。

  长效机制中,生态补偿常被提及。翁立达解释,丹江口水库在上游,受水区京津冀豫在下游,尽管中线不是一条天然的河流,由人工干渠打通输水,但下游为了得到好水,让上游牺牲发展机会和权益来保护水质,就得有相应的生态补偿。

  补偿确实可以调动地方保水,也有利于调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财新记者得到的权威资料显示,2008年国家将水源地43个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转移支付范围内,目前为止,累计完成转移支付近200亿元,其中,2013年达40余亿元,平均每个县1亿元。

  除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这一纵向补偿,还有受益区对贡献区的横向补偿,以及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水供北京,既有量,也有质,维护这两者均要付出代价,这都要作为成本计入水价。”据接近官方的权威人士介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在探索之中,目前三种生态补偿中,其他两种都在运行。

  对干渠省份的补偿也在酝酿。财新记者获悉,有关部门正同河北等省商量,保护区划定后,根据全国主体功能规划——一级保护区对应禁止开发区,二级保护区对应限制开发区,争取相应补偿政策。

  “资金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北京和天津,不仅应从财力上,而且从技术、人才、干部交流、商贸等方面,建立起综合对口帮扶机制。”上述权威人士分析,这个区域的发展模式要跟保护水质密切相关,只能发展绿色型、环保型的产业。

  但对于长效机制,尤其生态补偿,不少学者表示,他们并没有看到多大进展,即便现有政策,力度也远远不足。

  在湖北时,不少当地专家在采访前对从北京来的财新记者颇有顾虑,“你们北方来的记者,还有官员,就盯我们在治污上干没干活,一直在批评湖北,但北京等受水城市,设身处地为我们考虑了吗?”■


纵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何至今未开工/国外大型调水工程的喜与痛

2016-06-29 water8848


纵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何至今未开工

   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至今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有开工时间表。 


崔荃从来没有想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展会如此缓慢。这位1987年就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负责西线工程的老专家至今仍在为此劳碌奔走。 
   “都研究60多年了,可以建了。”他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把西线工程的建设提上日程,尤其是在东线和中线工程相继通水后。 
    同样着急的还有崔荃的继任者、现任黄委会南水北调西线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的杨立彬以及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在内的多个黄河上游省区,它们将西线工程当作救命稻草,希望借此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问题。 
   不过,西线工程到底何时能破土动工,崔荃、杨立彬们都不知道,“只能等着”。他们甚至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忘了还有这个工程。 
    1000人上高原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始于64年前。 
   1952年,当时水利部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考虑到黄河水资源天然不足,可能无法支撑西北地区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遂提出从其他流域向黄河调水,“以补黄水不足”。 
   这是国内最早提出的跨区域调水方案,但在当时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当年9月,王化云便从黄委会调派人手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到青海、四川、西藏三省区实地考察。 
   崔荃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交代给考察队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弄清楚黄河的河源到底在哪,一个是看看能否从长江源头——通天河到黄河源头调水。而考察队在3个月后即完成任务回到了开封(当时黄委会驻地在开封,后迁至郑州)。 
   但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就在考察队出发后不久,毛泽东也在当年的10月30日到黄河视察工作。王化云在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了关于向黄河调水的想法,并说已经派考察队到黄河源头考察。 
    毛泽东听后对此想法表示了肯定,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也成为后来国家启动南水北调时常被引用的一句话。 
    1953年,毛泽东在结束长江考察回京途中路过郑州时,又专门找王化云谈过一次南水北调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想法。此后,南水北调的论证调研工作正式展开,不再仅仅局限于黄委会层面。 
   崔荃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中央还为此开过几次专门会议,多个省区都在研究南水北调,包括长江水利委员会、黄委会也都拿出了一些调水规划方案。 
   1958~1961年,黄委会在中央支持下,联合中科院等多个部门组织了4支、共计1000多人的考察队再次到西部考察。 
   当时,中科院组织的中国西部资源综合考察队主要调研调水区域内的社会环境、矿产资源情况;而黄委会组织的考察队则负责调水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线路规划工作。 
    “最开始调查的范围比较小,就是从长江的通天河和金沙江调水到黄河,但后来各省提出的水量需求越来越大,调查的范围也随之变大,开始考虑从澜沧江和怒江调水到黄河。”崔荃说。 
   据他回忆,当时拟定了4条调水线路,其中3条是从通天河、澜沧江、金沙江调水,“从金沙江调水到陕西的渭河,全长近3000公里,是最长的调水线路。” 
   不仅如此,在当时“大跃进”的背景下,有人甚至提出了“开河10万里、调水5千亿”的雄伟目标,供水范围也扩展到新疆。后来,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查工作戛然而止。 
    16年后重提西线工程 
    2014 年 8 月 7 日,黄河流域普遍高温少雨,晋陕黄河府谷、保德一带黄河水位明显下降,不少市民在裸滩上游玩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再次被提起,已是16年后。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一年后,水利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南水北调至此正式由内部想法落实到政策执行上。 
   为加快推进南水北调的前期调研工作,南水北调办公室做了详细的部门分工:黄委会负责西线工程、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中线工程、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东线工程。 
   此后,黄委会重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勘察工作,在1978~1985的8年间又组织了4次考察活动,在梳理总结以往多次西线调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更深一步规划西线调水方案。 
     “此时的调水线路研究范围大大缩小,放弃了以往提出的远距离调水,改由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等3条距离黄河比较近的长江支流调水,每条河流研究一条调水方案。”崔荃说。 
   考察结束后,黄委会最终提出了从上述3条河流到黄河调水的条规划线路,但这4条线路不是自流方案,均是落差500米左右的抽水方案,“自流方案的线路会比较长,为了降低坝高,减少长度才设置了抽水方案”。 
   在黄委会结束此次调查的两年后,当时的国家计委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规划研究项目,要求“八五”期间继续推进,并要求黄委会在1995年(后延至1996年)完成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    彼时,按照国家计委的要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点放在论证上述几条调水工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上,不再是此前多次重复的前期基本资料调查。国家计委为此还特别要求地矿部等四部委以及黄河中上游6省区积极协助调查。 
   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黄河水资源分配的“八七”分水方案,确定了黄河实行水资源定额分配的原则,这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仅有的大江大河分水方案。 
    “分水方案的出台代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出现,且分水方案未能满足沿岸各省区的用水需求,因此很多省区转而将希望寄托在西线工程上,希望借由西线调水来缓解用水紧张。”崔荃说。 
   此后,青海、山西、宁夏等沿黄省份曾数次向国务院请求加快西线工程规划工作,直接推动了西线工程的规划研究进度。 
    最省钱的引水济黄方案 
    1989年,黄委会向水利部提交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首次明确西线工程的引水河段,提出从通天河调水10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和大渡河各调水50亿立方米,3条河流共计调水200亿立方米这一方案。 
    “各方对这个比较认可,但仍觉得不够细致。”崔荃说,水利部为保险起见下达了超前期工作任务书,要求黄委会再就调水工程的技术问题、环境影响以及调水效益、先期开发方案进行研究。 
   1995年下半年,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3条河流调水规划研究工作完成。与此同时,水利部也成立了由119位专家组成的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对包括西线工程在内的所有调水方案进行全方位论证。 
   全程配合论证工作的崔荃记得,当时专家们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上,对西线工程关注较少。尽管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东、中、西线工程的建设都非常必要,但却将西线工程放在中线和东线之后实施。 
   这让他多少有点失落,“相比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展最早,也做得最多。” 
    在此次论证结束后,黄委会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先前的西线工程方案进行了修改,编制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详述了西线工程从调水线路到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 
   本刊记者独家获得的报告原文显示,黄委会当时提出了8条引水方案,总引水量为525亿立方米,包括4条通天河引水线路、3条雅砻江引水线路、1条大渡河引水线路,其中5条为自流引水线路,3条为抽水线路。 
    “这8条线路中,有些因地质条件差、海拔高、可调水量小操作性不高。”崔荃说,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其中3条作为推荐线路,“通天河同加-雅砻江-黄河”的自流线路、“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的自流线路以及大渡河抽水线路。 
   根据1995年的物价水平,这3条线路中通天河同加-雅砻江-黄河的自流线路总投资高达1018亿元、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自流线路总投资293亿元、大渡河抽水线路总投资254亿元。 
    在最终方案中,黄委会推荐将年调水量45亿立方米的“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自流方案作为先期开发方案,设计全隧洞的输水线路,总长为131公里,“这个方案投资较小,且是自流方案,可行性最高。” 
   至此,近十年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正式结束。随后,西线工程和东线、中线工程一样进入为期五年的规划制定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研究比选开发方案的合理规模、开发顺序以及第一期工程建设意见。 
    停滞的项目 
    5年后,经过多轮专家论证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报告)出炉。和5年前的研究报告相比,规划报告改动较大。 
    规划报告共规划了12条引水线路,包括4条通天河引水线路、5条雅砻江引水线路、3条大渡河引水线路,比研究报告多出3条引水线路,其中9条自流线路、3条抽水线路。 
   除上述提到的3条推荐线路外,其余9条规划引水线路皆为重新设计,与之前的研究报告完全不同。 
   即便是上述提到的3条推荐线路,引水量的设计也更为保守。比如“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此前设计的可调水量是40亿立方米,新版的改为35亿立方米;大渡河此前设计的可调水量是50亿立方米,新版改为40亿立方米。 
   规划报告最终给出了5个备选方案,形成了两种调水组合,调水量分别为160亿立方米和170亿立方米,“这基本能够缓解黄河流域2050年以前的缺水情况。”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确定将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其中通天河55亿~80亿立方米,雅砻江35亿~40亿立方米,大渡河30亿~50亿立方米,规划年均调水120亿~170亿立方米。 
   但这并没让崔荃和杨立彬兴奋太久。此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陆续开工建设,但西线工程却始终留在规划阶段。 
   直到14年后的今天,南水北调的东、中线工程都已建成通水,西线工程还未起步。 
    “这中间很多人提了意见,包括调水线路和调水量,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调整方案。”杨立彬告诉本刊记者,黄委会甚至还邀请专业机构评估调水可能给水生物带来的影响,“尽一切努力去完善方案。” 
    他认为,导致西线工程进展缓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调水区域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一是工程区内的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高,投资大。 
   当然,西线工程也引发了一些省份的疑虑,比如四川。因为目前确定的调水线路基本上都位于四川境内,由于担心调水会影响其下游水电站的发电,四川一直并不积极,甚至激烈反对。 
   西线工程目前处于停滞状态的现实,短期内颇难改变。 
    “西线工程的建设方案至今仍停留在黄委会层级,尚未送达国务院审核。”杨立彬说,至于何时能够进入建设阶段,他也不知道。而他能做的,就是继续完善西线方案。

来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国外大型调水工程的喜与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径流和融雪位于北部,而绝大多数人口却集中于中部和南部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严重不均匀。

赫齐赫齐(Hotch Hotchy)调水工程采用自流输水方式,输水管道全长约251公里,在弗里蒙特(Freomont)市附近分为4条直径分别为1.5米、1.7米、2.0米和2.4米的管线。输水 干线目前的日输水量约为135万立方米,年输水能力约4亿立方米。

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据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清洁的水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大规模、长距离、跨地区跨流域调水并非是中国的独创,通过调水,重新对水资源进行分配,缓解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在各国都有运用。现代化的调水工程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澳大利亚、印度和美国。20世纪后,以色列、加拿大、中国等国开始紧随其后。

本文选取不同国家、不同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两个调水工程,来反思长距离调水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喜,还是痛。

 




清泉流出黄金州




高602英尺(183米)的沙斯塔大坝(Shasta Dam)是美国第九高的水坝,横跨于加州北部的萨克拉门托河,水坝的主要功能包括储水、泄洪和水力发电等。它是中央河谷调水工程 的一部分,1937年开始建造,完工于1945年,在加州水资源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水坝对萨克拉门托地区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重大改变,如阻挡了太平洋鲑鱼种群的洄游 等。同时备受争议的还有,大坝形成的水库淹没了土著部落的村庄和土地。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别名“黄金州”,这个名称一般认为源自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潮。2013年加州的GDP达到2.203万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13.2%,超过俄罗斯 、意大利、印度、加拿大等国家,这个美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州,繁荣富庶,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州”。

农业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主体产业之一,特别是位于加州中部的中央河谷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是著名的水果生产基地,除此之外,也盛产棉花、谷物和蔬菜等等。

这个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的“阳光地带”是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之一。这一切都得益于加州的几项著名调水工程,如中央河谷调水工程、 加州调水工程、 全美灌溉系统、 科罗拉多河引水渠、洛杉矶水渠工程、莫凯勒米调水工程及赫齐赫齐调水工程等。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海岸,面积42.39万平方公里,北部为卡斯卡德山脉,东部为内华达山脉,西部为濒海山脉,中部为广袤的中央河谷,南部为干旱的沙漠地区。特殊的地形 形成了加州的水资源空间分布上严重不均匀,当北方一些地区苦于超过2500毫米的年降水时,南方一些地区却为每年仅50毫米的降水量而发愁。

另一方面,从淘金潮开始后,加利福尼亚人口快速膨胀。大部分的人口都聚居在干旱的加州南部地区。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及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人口的密集造成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大大加快,水资源供给日趋短缺。

洛杉矶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供水问题,1908年修建了第一条洛杉矶水渠,从内华达山脉东部的欧文斯河谷向洛杉矶市引水;1924年旧金山市政府修建了从圣华金河支流图奥勒米河 向旧金山调水的赫齐赫齐调水工程;1925年,旧金山湾东部市政管理区实施了从圣华金河的支流莫凯勒米河向旧金山湾东部调水的莫凯勒米调水工程;1933年南加州市政水管区开 始实施从科罗拉多河引水的科罗拉多引水工程;1934年经美国国会立法授权,联邦垦务局开始兴建全美灌溉系统,供给加州南部的英佩瑞尔河谷地区、考契拉河谷地区和圣地亚哥 地区;1937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授权联邦垦务局修建中央河谷调水工程;1960年加州政府开始兴建加州调水工程。

这些工程虽然分别由美国联邦政府、加州政府和加州地方政府(机构)主持建设,但是彼此相联结,共同将区域内约229亿立方米的水量进行再分配。输水管道南北绵延千里,纵贯加州,形成了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水资源调配系统,共同把加州北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南部缺水地区。调水工程以供水和灌溉为主要目的,相辅相成,同时兼顾了发电、航运、防洪 、旅游等功能。正是有了这些调水工程,才得以在荒漠地区种出了甜美的葡萄,昔日荒凉的南加州成为一片绿洲。

虽然这7项工程,最晚的一个也修建于半个世纪以前,但它们今日仍占到美国所有调水工程调水量的70%以上。光加州调水工程每年就给加利福尼亚州带来4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但是每一个项目在动工之前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论证、详尽的前期筹备工作和较完善的立法程序。不管调水工程的规划、组织建设、融资和偿还、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运行调 度,还是水量控制与分配,以及水事纠纷的调解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且严格执行。以中央河谷调水工程为例, 1873年,中央河谷地区就开 始着手灌溉供水的综合开发方案。此后,联邦政府和加州的相关机构对开发方案进行了细化和扩展。1919年,一份从整个州利益出发、联合开发中央河谷水资源的计划出炉。1921 年,加州州议会制定一系列拨款计划,用于对加州法定水资源保护、控制、存储、分配和利用等的研究投入。1931年,加州议会收到了一份包括中央河谷地区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 在内的加州水资源整体规划。并于1933年,加州议会通过了《中央河谷工程法案》,批准兴建中央河谷工程。随后的经济大萧条,使工程陷入困境。1937年,联邦政府在困境中接 受中央河谷工程,重新修订了《河流与港口法案》,并授权垦务局正式接管中央河谷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任务。1992年,美国颁布《中央河谷工程改良法案》,法案中将减小调水工 程的负面影响,加强对鱼类和野生生物的保护及改善、修复它们的栖息环境作为工程今后的目标。

大规模水量的远距离调度,不可避免地会对水源地、沿途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洛杉矶调水工程造成水源地欧文斯河谷发展停滞;加州调水工程和中央河谷调水工 程大量调用萨克拉门托河与圣华金河的淡水,致使流入旧金山湾的淡水减少了约4成,造成了河口海水倒灌的现象,海湾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数量和种 群迅速减少。

相较于50多年前,1992年的立法把生态保护提到了与灌溉和供水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可见,公众和政府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在沉醉于这些调水工程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大型调水工程带来的不利生态环境影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际上对修建大型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的态度越来越谨慎。 





50年,沧海变成沙漠




咸海1989年和2014年的卫星图片比较。咸海曾经只是一个巨大的湖泊,1987年,分成南、北两个部分;2003年,南咸海分成东、西两边;2014年,南咸海东部600年来首次干涸;预 计2020年,咸海将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锡尔河曾经是咸海水源的来源河流之一,发源于天山山脉,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个中亚共和国。河上修建有多座水电站,如法尔哈德(Farkhad)、凯拉库 姆(Kayrakkum)、恰尔达拉(Chardara)等。

2014年9月24日,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重新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了咸海——这个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交界处,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上。卫星图片触目惊心,让人心痛。这个已经存在550万年的古老湖泊东部大部分河床消失,历史上首次出现完全干涸。科学家做出警告,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到了2020年,咸海将 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时间回溯50年,咸海曾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巨大湖泊。1960年,咸海面积达到6.749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4米,水体总量1.089万亿立方米。咸海的名字Aral源于突厥语,意思为 岛,形象描述在咸海中散落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岛屿。在卡拉库姆和克孜库姆这两片干燥炎热的沙漠包围下,这个水草丰美之地被这里的先民认为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一颗明珠。海中 生活着数百种鱼类,渔业发达,每年提供上万吨的新鲜水产,为岸边的居民提供充足的食物。咸海巨大的水体同时也调节着干燥的中亚地区的气候。

木伊那克位于咸海的南岸,曾经是乌兹别克斯坦繁荣一时的渔港和湖滨旅游胜地之一,在此捕捞并加工的各种鱼制品销售到前苏联的各个角落。但是如今这里早已见不到波浪起伏 ,在一望无垠裸露的湖底盐碱地上,伫立着锈迹斑斑的废弃渔船。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每年都要发生几十次的“白色风暴”。

大面积的粮棉生产和大批的移民,产生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中残留有大量的化肥、农药,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锡尔河。

仅仅50年,咸海已经濒临死亡。而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前苏联时期在此实行的几项大型调水项目。

20世纪30年代,苏联制定计划开始在中亚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中亚广袤的土地对于缺少耕地的前苏联来说,一直是梦想中的开垦处女地。要在中亚发展农业,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水 源问题。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成为了这个计划主要的水源地。这两条河流流经位于中亚地区5个最主要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 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后流入咸海。

1937年,从锡尔河修建了全长220公里的大费加拉运河;1954年,经过大批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和论证的卡拉库姆调水工程正式动工,工程的目标是将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天然水道改 道,引入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进行灌溉。期间开凿的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总长度达1400公里,从阿姆河上游引走河水,灌溉土库曼斯坦西部地区。1960年代,在 阿姆河、锡尔河及新开凿的运河流域共开垦了660万公顷的棉田和水田,建成了前苏联新的粮棉生产基地。60年代末,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到1980年,出口跃居世界 第一,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自中亚地区。同时,稻谷、蔬菜瓜果丰收,分别占到前苏联总产量的40%和25%。

通过调水工程, 把水引入沙漠地区,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来得很快。咸海的水源依靠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流入。调水工程大规模引这两条河的河水灌溉,致使流入咸海的水量锐减。在上世纪60年代调水工程修建之前, 平均每年流入咸海的水量为560亿立方米;70年代减少至260亿立方米;80年代初减至70亿立方米;而到了80年代末,流入咸海的水量下降至零。没有水源补充的咸海,由于高蒸发 量,水量不断减少,湖面面积急剧缩小。水体的含盐浓度增加,含盐量达到了海水的3倍,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物种群退化。木伊那克渔港在上世纪80年代破产,近6 万渔民失去工作和生活来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面积的粮棉生产和大批的移民,产生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中残留有大量的化肥、农药,废水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锡尔河,最后流入咸海,污染咸 海的水体。在咸海干涸后,湖底盐碱裸露,每年有上万吨的有毒盐碱混合物从干涸的海床上被刮起,形成“盐沙暴”,从北向南,加剧了中亚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土库曼 斯坦共和国80%的耕地出现了高度盐碱化。

盐量的增加和有害物质也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居民患白血病、肾病、支气管炎的比例显著升高。

不仅如此,没有了咸海对当地气候的调节功能,中亚地区降水逐年减少,造成持续干旱;夏天平均气温逐年攀高、而冬天则趋于愈加寒冷;生长季节变得愈来愈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样评价:“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前苏联在咸海流域几十年经济上获得的收益,远远弥补不了咸海流域生态灾难所带来的恶果。这个恶果还在不断继续扩大。因为人类的逆天,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弥补。 更有甚者, 人类的弥补显得无力而徒劳无功。对自然法则的违背,再想要把它恢复成当初的样子,自然是不给这种机会的。

以上两个大型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虽然都实施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是几十年过去,它们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现无疑,是中国建设同类型工程最好的参考。


(来源:筑龙网

地方引调水工程"龙争虎斗",最大风险是…/南水北调之路,如此壮美!

2016-09-17 water8848


地方引调水工程"龙争虎斗",最大风险是…

原创 2016-02-22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记者 张军 徐旭忠 双瑞 李思远 董建国/采写


  编者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我国水资源普遍短缺,近年来由于江河水污染、水短缺引发的涉水矛盾增多,各地围绕跨界江河的争水抢水事件时有发生。本报即日起推出“水权之争”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将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作为今后国家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需求,多地争相谋划上马引调水工程,尤其以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最为积极。由于我国水资源普遍短缺,近年来因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明争暗斗”和矛盾日趋激烈。


  专家提醒,要警惕引调水工程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风险,理性决策引调水工程,关键是从根本上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规划布局中充分尊重自然资源分布规律。


  引调水工程数量多投资大


作为调节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之一,长距离引调水在满足缺水地区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用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调水工程开展的密集程度、调水量之大、调水线路之长和投资数额之巨已十分惊人。


  记者走访了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省份发现,各地都有在建或正在规划中的大规模引调水工程。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河北,继2009年投资7000余万元建引黄入邯输水工程后,又规划了跨越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线路总长482公里,总投资40多亿元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山东省为解决青岛、烟台等市的用水需求,计划对70多座引黄涵闸进行改造加大引水力度,并规划了60余个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进行跨流域调水。号称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在筹备多年后,也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


  除了缺水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丰沛的长江和珠江流域近年来也纷纷调水,“引江济太”、“引江济汉”、“千岛湖引水工程”等已铺展开。已建成的引调水工程则更多。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解城市之渴,大大小小的引调水工程先后上马,如黄河、海河流域的“引黄济青”、“引黄济晋”、“引滦入津”、“引大入秦”等。水利部黄委会一位负责人称,仅黄河流域大大小小各类引水工程多达数万处。


  记者经过粗略梳理发现,这些工程少则耗时数年,铺设管线数十公里,投资数千万元或上亿,多则耗时数十年,管线长度数百公里跨多个省区,投资数十亿元。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称,随着调水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带来了调出地水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而外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调来水与当地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以长距离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困境。


  “近年来人口大量快速地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集中,城市工业超速发展,导致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孝德等专家指出,过多的引调水工程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发展并未严格遵守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城市扩张未受到资源环境的有效约束,贯彻“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水资源管理遭遇“地方割据”


随着水资源对地区发展的限制作用逐渐凸显,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专家表示,水资源管理实际上进入一个“地方割据时代”。


  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常常是一地引调水工程得到批复,马上会引起流域内其他省区的比附或反对,矛盾很难协调。水资源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引调水工程甚至是下游为了解决上游引调水工程负面影响的无奈之举。


  除了争水,一些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也常常因为用水补偿和生态补偿等问题引发纠纷。四川省的“引涪济平”就因水资源补偿费和取来的水如何分配等问题多年争议不断,曾一度造成工程管护难以为继。


  引调水乱象的背后,是地方利益的博弈,与水资源的确权难也有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遵循水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点重重。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调配处处长管光明说,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并且一条河流水量会因年份不同而有差异,确权十分复杂和困难。目前各地、各流域对水资源的分配主要是靠取水口许可管理,但基本是一笔糊涂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引调水乱象。


  警惕对生态造成不可逆转损害


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看,争相上马引调水工程潜藏的最大风险主要是在生态领域。过多的引调水工程导致长久维持的河流关系发生了变化:上游将水大量引走之后,常常引起下游河床裸露,湖泊干涸,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的损害。


  “河流自身是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分布也有规律性,过度人为干预和改变资源分布状况,对生态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不尊重生态规律,过度干预和开发自然资源所引发的恶果已有很多先例。如河北,由于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已形成7个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水作为生命的承载体,对一个生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表示,很多中小河流看似没有什么价值,却是一些珍稀动植物的栖息之所。水量的减少破坏了原有的多样性,甚至会导致依靠这些水源的特有生物灭绝。


  此外,长距离引调水工程通常投资数额很大,风险也在加大。专家指出,一些调水工程尽管经过多方论证,但建成后发挥的效益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尊重资源禀赋 调水并非万能


有专家称,调入区往往高耗水行业多,一些地方政府将调水作为发展的灵丹妙药,“地方领导有干大事业的冲动和愿望,如果不真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资源环境管理的约束机制不落到实处,就会出现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威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张孝德表示,“自然资源分布也有规律性,过度人为干预和改变资源分布状况,对生态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大范围调水必然改变河流的水流、生物多样性、河流的连通性和水文过程等。以黄河为例,30%的河流天然水量利用率是国际环保界公认的生态红线,而黄河的开发率一度超过70%。


  水利部水规院副院长李原园指出,人们对空间均衡存在认识误区,动辄以水资源分布不均制约地方发展为由大力推进引调水工程,事实上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确定发展基调。


  荆州长江河道局总工程师杨维明等基层水利专家认为,应该对要上马的工程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引调水工程的审批把关。杨维明说,很多工程是地方为解决近期棘手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短视行为,短期内看对地方有益,但是几十年之后就有可能变得有害,而到时候再想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十分困难。


  有专家表示,很多地方发展与资源禀赋条件不相匹配,尽管工业园区已有水资源规划的要求,但并未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城市开发利用强度没有得到控制,这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通过将生态文明纳入党政干部考核体系等措施,逐步缓解这些问题。来源:经济参考报



南水北调之路,如此壮美!

2014-11-21 能建视界

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水已进入了北京。汩汩江水一路北上,翻山越岭,飞越黄河、穿过铁路。今天,小编就带您沿干渠北上,看看1277公里的沿途,都是何等的壮美。


南水北调,水来自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位于汉江和丹江的交汇处。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20059月,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启动。加高后蓄水位170米,库容增加116亿立方米。


如果将丹江口水库比作大水缸,陶岔渠首则是名副其实的水龙头。打开这个水龙头,一库清水便可沿干渠奔流北去,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


先来看看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

水往低处流,用这句老话儿来阐释中线工程最贴切不过。清清江水从海拔147.8米的河南陶岔渠首到49.5米的渠尾北京团城湖,近百米的落差为江水自流提供了可能。


但沿路不免碰到地势骤降、河流阻碍等困难,这时候就要架设渡槽了

渡槽,简单来说就是架空的水槽。河南邓州湍河渡槽全长1030米,共18跨,单跨重量达1600吨。


这是被称为世界第一渡槽的平顶山沙河渡槽。沙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它的流量,90分钟就能注满昆明湖。


南水北调像一条巨龙,在城市、在田野、在山间蜿蜒游动。



南水北调一路上要遇到许多河流、铁路、公路,许多时候时通过渡槽跨过,还有许多地方不得不低头,利用倒虹吸原理,从这些障碍的底下穿过。


这是唐河倒虹吸工程是穿越唐河的大型交叉建筑物,总长1542.4米。


这是著名的穿黄工程,就是江水利用倒虹吸原理,在河南郑州附近从黄河底下穿过。


长江水进入河北后,通过2008年就已建成并向北京输水的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输水进入北京。


江水进京后将首先进入房山大宁调蓄池。


2009年开工建设的大宁调蓄池,容量相当于18个昆明湖,水域面积2000多亩,可以对南水北调的来水起到调蓄作用,保障城市安全供水。


在大宁调蓄池稍作休息,再晒晒太阳,江水就要钻地洞了。涵洞就在西四环、北东南五环之下,也许此刻您就站在南水北调的水路之上。假如您正在五棵松地铁站候车,提醒您,您的脚下有水流汹涌而过。


钻涵洞的江水跃出水面时,就到了昆明湖畔的团城湖调节池,算是到了南水北调的终点。


当然,南水北调,除了主要解决我们的生活用水外,也间接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水韵。像丰台晓月湖的这片水景,就得益于南水北调前期从河北的调水。

还有大宁水库,形成了宽阔的水面。据了解,这两天调来的水,尚不能饮用,主要用于补充北京的一些河湖水面。

雄伟壮阔的南水北调工程,背后有千千万万#最美一线工人#昼夜不息、辛勤工作。吃水不忘挖井人,小新代表小伙伴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伟大的建设者们,你们辛苦了!


(文章来源:国资小新官方微信,图片来源:北京日报饶强、中国南水北调官网、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网站、市南水北调办,部分图片为建设时期照片; 能建视界   WATER8848 )










465页内文,48位专家报告:中国给水排水 2017年中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高级研讨会 论文集目次












时间:2017年9月16日—19日(16日报到,17-18日会场交流,19日参观)

地点:青岛鑫江温德姆酒店( 青岛市城阳区黑龙江中路220号)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             

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

江苏裕隆环保有限公司

大连宇都环境技术材料有限公司

南京贝特环保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益维普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洛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浦华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亚洲环保杂志

中国给水排水战略联盟

中国给水排水品牌委员会 

支持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

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协会城镇供水排水分会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

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天津生态城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云南城投碧水源水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常州市排水管理处

青岛水务环境公司




战略合作微信平台





微信名称:water8848微信号:cnwater8848



微信名称:中国给水排水  微信号:cnww1985



点击原文下载全文及参会回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