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图片查看更多】
【戳↑↑↑图片查看更多】
一个刚出生4天的孩子,身上却布满了针孔!这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那么狠心对一个新生孩子下手!
节目视频▼
8月7日晚,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到一个紧急送院的新生儿小黄,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黄
全身竟然有不少针孔!
面对生命垂危的状态的患儿小黄,医生马上实施手术,在经过一夜的抢救后,小黄的情况已经趋于稳定,但
以后是否有后遗症,则需要等完全康复、复查后才能确定。
这针孔是哪里来的呢?通过了解发现,
原来是婴儿的父母听信偏方治疗,自行实施针灸,非但没有效果,反而导致婴儿现在生命垂危。
记者来到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见到了刚出生4天的患儿小黄,只见小黄躺在保护箱里,身上粘着不少医疗器械,呼吸和心跳还算平稳。
据邓医生透露,小黄送院检查后,发现总胆红素严重超标,
确诊为新生儿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也就是俗称的黄疸病。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那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患上黄疸病呢?何主任表示,可能从新生儿的皮肤以及眼白处判断:
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
,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消化道症状
,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胆盐血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小编搜了一下,
“民间偏方”惹的祸还真不少,
这些“偏方”真是差点害死亲骨肉啊!
↓↓↓
广东宝宝出生第二天患黄疸,爸妈用藏红花给他洗澡!差点害死亲骨肉!
据中山日报2017年6月28日报道: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近日接诊了一位患黄疸的新生儿,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小黄人”,性命堪忧。医院采用给予照蓝光,输注白蛋白,并紧急换血的方法,最终挽救了宝宝的性命。
据介绍,该患儿出生第二天出现皮肤黄染,儿科医生建议转至新生儿科治疗。但
宝宝的亲友普遍认为,“新生儿黄疸不过是小问题,哪里要住院那么严重!回家拿草药洗洗澡,吃点中药就行!”
为此,年轻的父母在宝宝生后3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后他们
听从亲友的偏方,买了“藏红花”给宝宝洗澡,还给他喂了中药和珍珠粉 “去黄”,但是宝宝的黄疸不但没退反而越来越重。
最后,只得重返医院救治。
经过医护人员检查,宝宝被
确诊为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俗称蚕豆病)
。医生表示,
患儿急需换血治疗,如果不及时换血的话,胆红素可能会进入大脑,导致胆红素脑病,对孩子的智力和今后的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此,医院立即启动紧急救治,医生抱起宝宝冲进新生儿监护病房,立即给予照蓝光,输注白蛋白,并紧急换血。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与观察,患儿的黄疸终于全部退了下去,“小黄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已经顺利出院。
医生提醒,
新生儿黄疸并不可怕
,但家长发现问题应及时诊治,
切忌听信谣言误信偏方,从而耽误病情留下遗憾。
初生男婴患黄疸,爸妈这样做,差点把孩子害了......父母还是医护人员!
据今日一线报道:
新生儿父母不顾医院留院治疗建议,带着“小黄人”男婴回家。回家后,
身为医护人员的父母,给宝宝服用了“茵栀黄”,又在网上买了蓝光设备在家中进行光疗
,本以为可以缓解儿子的黄疸症状,但没想到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出生的第六天,患儿不得不重返医院进行治疗。这个时候,
宝宝的肤色已经呈现橙红色,医生直接给家属发了病危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