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长期位居全国首位,水、空气质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清新福建”总是任人呼吸。
蓝天碧水青山,生态福建,绿色发展,令人艳羡。
饮水思源。这一切正是源自十多年前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高瞻远瞩,为福建擘画的建设生态省的宏伟蓝图。
世纪之交,福建面临转型之痛: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使GDP连续20多年保持年均13%以上增速的福建,速度急刹;另一方面,传统工业发展中伴生的污染问题,让这个人均耕地全国最少、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海省份,面临空前的环境承载压力。
下一步发展怎么走?面对发展新形势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如何强省富民,需要更深沉的思考,需要创新发展思路。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0年,习近平及时、清醒地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
正是循着这样的理念,习近平纵览全局,俯察大势,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为福建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
2001年,省政府成立习近平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开始了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
2002年1月23日,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也提上日程。
“当时不少人连生态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搞生态建设会影响经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我省提出生态省建设,是相当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曾参与福建生态省建设前期调研的专家王开明说。
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尽管福建取得年均13%以上的GDP增长,但此前由于两岸对峙、国家投入极少,到2000年福建GDP总量仍不足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370亿元。
“以这样不算雄厚的实力制定如此宏大的战略规划,的确显示了决策层对生态建设的远见卓识。”时任福建省社科院院长、曾参与生态省规划纲要设计的专家严正说。
纲要编制过程,则体现了习近平一贯保持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求真务实的风格。
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起草文本。“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列为2002年省政府重点调研课题,由习近平担任课题指导;根据省政府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完成14个专题的调研后,由当时的省计委牵头组织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一方面,集思广益,扩大社会参与度。省政府委托省计委向省内外各界征集对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相关启事在《福建日报》头版刊出,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
再者,激荡头脑风暴,听取专家建议意见。而这正来自习近平担任省长时的一个决策创新之举。
2000年任福建省省长伊始,习近平就提议并亲自参与组建了福建省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顾问团,请各行各业专家为福建发展出谋划策。这些专家大多活跃在理论和实践一线,敢想敢做,他们每年都会向省政府建言献策,习近平也会经常邀请他们参加会议讨论。
2002年6月6日,福建省政府专门召开专家咨询会,就《纲要》的编制向来自北京、上海的部分省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生态环境专家咨询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柯金良、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象枢教授等专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纲要》十易其稿,广泛采纳了社会各界的意见。
2002年7月3日,五年一次的全省环保大会召开。习近平指出:“加快发展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他还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
正是在这次环保大会上,首次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建设生态省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把福建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先谋于局,后谋于略。2002年8月25日,习近平带着《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北上,参加国家环保总局与福建省政府联合召开的论证会,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参会。当天是周日,但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讨论恳切,因为这是一个关乎千秋大业、关乎子孙后代的大课题。
福建日报记者刘国军全程参与了此次会议的报道。时隔15年,他还记得这次论证会留给他的“高新实”印象:
这次论证会层次很高,不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省政府一把手参加,而且还请来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17位专家,其中8位是院士,充分体现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这次论证会话题很新,很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这是一场关于绿色的对话,“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湿地修复”“生态经济学”等新词目不暇接。这些概念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但在当时人们还似懂非懂,不是太了解它们的内涵。
这次论证会会风务实,是一次充满科学精神的“绿色对话”。解振华等人诚恳地分析,习近平认真倾听,走笔如飞地记录;学者们严谨缜密地质疑、建言。
在论证会上,习近平如数家珍地介绍了福建的青山秀水,深入阐述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的内涵、意义。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动情地说:“我曾在西部生活过多年,深知环境恶化的灾害。拥有秀美山川而不知道珍惜,无疑是暴殄天物!”
专家们热忱倾听、认真审议,最后一致同意通过《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此后,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2004年底,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在20年内,总投资至少达700亿元,完成以生态农业、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为基础的生态效益型经济等六大体系建设。
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闽西长汀得到了习近平的格外关注。“五次调研、四次批示”,习近平给力长汀县从“火焰山”蝶变为“花果山”。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老区人民接力奋战,但治理之路异常艰辛。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五次到长汀调研、两次作出批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2000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连续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依然牵挂着。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习近平在相关报道和调研报告上,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三十多年勠力攻坚,长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近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闽山闽水寄深情。2012年3月,习近平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再次殷切嘱咐:“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牢记嘱托,接力传承,因时而新,福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福建发展最亮的底色,“清新福建”成为福建的金字招牌。2014年,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