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海情报局
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字生命卡兹克  ·  全网首发|一手内测字节OmniHuman-1 ... ·  昨天  
数字生命卡兹克  ·  全网首发|一手内测字节OmniHuman-1 ... ·  昨天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昨天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昨天  
烂板套利  ·  阿里云成长能力前十企业: ·  昨天  
新熵  ·  DeepSeek成BAT生死符,不接入就出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星海情报局

日本液晶面板产业是如何从全球领先走到彻底失败的?

星海情报局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09-01 17:5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回顾了夏普旗下堺显示器产品公司停产以及日本电视用液晶面板生产基地清零的历程,介绍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和日本、韩国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中的竞争情况。文章指出,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包括失去信心、眼光短浅和失去终端市场等原因。而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业在此时开始大规模发展,日本企业已经基本退出市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夏普停产及日本电视用液晶面板生产基地清零的背景和原因

夏普是日本国内唯一生产电视用大型液晶面板的厂商,随着其停产,日本电视用液晶面板的生产基地数量清零。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力下降,失去了产业竞争的信心和斗志。

关键观点2: 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

液晶显示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从笔记本电脑到电视的应用过程。日本企业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开创者的作用,但后续被韩国企业超越。

关键观点3: 日本和韩国在液晶面板产业中的竞争情况

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中,虽然起步很早,但后期被韩国企业超越。韩国企业通过反周期投资策略和建设高世代生产线,赢得了市场份额。日本企业则因为多种原因,如技术迭代速度慢、财务负担加重等,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

关键观点4: 日本液晶面板产业失败的原因

日本液晶面板产业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包括失去信心、眼光短浅和失去终端市场等原因。此外,技术迭代速度快、投资规模大、产品价格波动大也是液晶面板行业的特点,需要企业持续研发新技术、持续进行高强度的投资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关键观点5: 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业是在2009年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此时日本企业已经基本退出市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正文

2024 8 21 日,夏普旗下生产电视用液晶面板的“堺显示器产品公司”( SDP )全面停产。

夏普是日本国内唯一生产电视用大型液晶面板的厂商。随着 SDP 停产,日本电视用液晶面板的生产基地数量“清零”。

在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液晶显示屏开始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产业正式登上全球舞台。笔记本电脑是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使得液晶面板脱离了计算器和电子表等小屏幕应用范围,真正形成了产业规模。

日本企业是全球液晶面板行业的先行者和主导者,此时液晶面板产业完完全全是日本企业的天下,韩国三星和 LG 都还没建一条生产线,而中国企业还深陷在显像管的泥潭中。

为何仅仅三十年时间,日本的液晶面板行业就从全球第一走到彻底销声匿迹?


液晶显示技术发展简史

TFT-LCD ”叫“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包括了两项基本技术—— TFT( 薄膜晶体管 ) LCD( 液晶显示 ) ,也就是由薄膜晶体管控制的液晶显示。

京东方总裁王东升把 TFT-LCD 称为半导体显示技术,薄膜晶体管是控制显示的核心,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也会推动 TFT-LCD 产业的发展。

TFT-LCD 技术是美国企业于上世纪 60 年代发明的,美国消费电子工业著名的企业如 RCA 、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 AT&T 、通用电气、施乐和惠普都涉足过液晶显示技术的研发,但由于看不到该项技术用于平板显示的可能性在 1970 年代纷纷放弃了开发。

日本不是液晶显示技术的开创者,但却是液晶显示产业的开创者。

在美国企业退出之后,日本企业接过了液晶显示技术研发的接力棒,将液晶显示技术实用化,逐步开创了液晶面板产业。

相比于美国企业一开始就将液晶显示的目标定在平板电视这样的长远目标之上,彼时的日本企业脚踏实地从最简单的应用做起,将液晶显示技术用于电子计算器、电子表等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产品中。

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表的市场虽然并不大,但这却是液晶显示技术的首批实际应用,这些应用为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应用场景,并支撑了液晶显示技术的继续发展。

促使液晶面板产业初具规模的催化剂是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是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 (killer application)

1992 年, IBM 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 IBM 700C :使用 DTI 10.4 英寸彩色 TFT-LCD 液晶显示屏,是第一款使用彩色 TFT-LCD 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是各种可用屏幕中尺寸最大、亮度最高的,是工业设计的奇迹。

1993 年微软发布了 Windows 3.1 操作系统,支持 256 种显示色彩,这进一步推动了对彩色显示器的需求,特别是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 IBM 电脑。

IBM 把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的巨大成功转化为对液晶平板显示器的购买需求,促使夏普、 DTI NEC 、星电、富士通等公司纷纷增加投资建设新的 TFT-LCD 生产线。

笔记本电脑和桌面电脑显示器是液晶面板产业壮大的第一个催化剂,但这些电脑显示屏都还是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屏。

推动液晶面板产业进一步壮大的催化剂是电视机,电视机产业需求的液晶面板尺寸更大,推动了液晶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90 年代液晶面板能够切割的尺寸相对较小,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液晶显示屏尺寸通常只有 11~14 寸, 21 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使用的还是电子显像管。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不断成熟,液晶面板的尺寸不断增大,从最初的 11 寸发展到 32 寸甚至更大,最终在与其它显示技术的竞争中完全胜出!

2007 年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 CRT 电视机,标志着液晶显示技术的胜利。液晶显示技术在电视机领域的胜出,也推动了液晶面板产业的改变。


日本液晶面板产业的领先和韩国双雄的挑战

日本开创了液晶面板产业,日本诸多企业不仅成功开发了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大尺寸液晶面板,而且在全球率先建设了多条液晶面板生产线。

20 世纪 80 年代末,夏普、 IBM 日本和东芝以及日本企业都成功开发出了 14 英寸以上彩色平板显示样机并且进行过展示。

此时日本企业已经到了大批量生产的门槛,液晶面板产业到了起飞的边缘,但是由于产品的良率极低,制造成本非常昂贵。

尽管制造成本高昂,但是液晶显示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 90 年代初日本的 TFT-LCD 制造商们还是纷纷开始投资建设生产线,希望把握显示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

IBM 日本与东芝在 1989 8 月成立 DTI 制造联盟,双方投资 1 亿多美元建设 TFT-LCD 量产线。

此后 NEC 1990 8 月,夏普公司于 1991 年都相继开动了它们各自的第一条大尺寸彩色 TFT-LCD 的量产线。

随着液晶面板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出现,液晶面板的需求急剧增加,推动了日本企业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

1991 年到 1996 年,全球至少有 25 家大批量生产线建成,其中有 21 条建在日本。

除了夏普、 DTI NEC 等企业之外,日本企业星电、富士通、日立、卡西欧、三菱都纷纷建设了液晶面板生产线,不断扩大产能。

日本企业不仅是液晶面板产业的开创者,而且在 90 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一直到 2000 年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才首次跌至 50% 以下。

但是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市场的领先仅维持了不到 10 年的时间,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开始急剧下跌,因为韩国的三星和 LG 开始进军液晶面板产业了。

韩国企业进入液晶面板工业后采取了“反周期投资”策略:与液晶面板产业衰退期削减投资的惯常行为不同,韩国企业反而继续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以此获得将来的竞争优势。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液晶市场也陷入不景气。

日本厂商虽然几乎完全垄断了液晶显示王国,但大多面临亏损的窘况,而刚刚进入的韩国企业却大规模投资建设技术更先进的高世代生产线。

但三星电子和 LG 却再一次采取了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都是比日本企业技术更先进的高世代生产线。

LG 1997 11 月率先建成第 3.5 代线之后,三星的 3.5 代线也于 1998 年第四季度量产。现代集团也于 1997 年第四季度建成 3 代线,这些生产线都使用了最新的 3 代线设备。

1999 年,三星在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的份额达到 18.8% ,名列第一; LG 达到 16.2% ,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了原来的龙头老大日本夏普。

由于韩国企业持续的逆周期投资,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在 2001 年首次超过日本,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国。

90 年代初液晶面板大规模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到 2001 年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日本,日本在液晶面板产业中领先的时间不超过 10 年。

但是日本企业的衰落并没有结束,两个因素加快了日本液晶面板产业的衰落。

一是从第 5 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开始,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显著落后于韩国企业。

二是日本向中国台湾转让液晶面板技术推动了台湾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但这反而进一步压缩了日本液晶面板企业的市场空间。

2001 年全世界液晶面板企业都在亏损时, LG 和三星都投资建设世界上第一批 5 代线,分别于 2003 年和 2003 年建成投产。

率先建设 5 代线正是韩国超过日本的分水岭,因为 5 代线可以经济合理地切割 26 英寸的大显示屏,在桌面电脑上替代 CRT 并批量应用于电视的液晶面板是由 5 代线首先生产的,而率先建成 5 代线的企业恰恰是从此被称为“韩国双雄”的三星和 LG

日本液晶面板企业没有建设 5 代线,标志着日本企业在技术上不再领先了!

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由于财务负担加重纷纷缩减了投资,除了夏普、日立和三洋继续投资 3.5 代和 4 代线之外,其他日本企业都暂停了投资。

但这一轮衰退却引来了新的进入者——中国台湾的液晶面板企业。本来日本企业一直拒绝向台湾转让技术,但面对金融危机和韩国的竞争,日本企业难以继续像以往那样处心积虑地保护 TFT-LCD 制造技术。

台湾的液晶面板产业由此发展起来,依托台湾庞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产业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台湾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在 2002 年就超过了日本。

日本企业是如何退出液晶面板产业的?

在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初期存着多种技术方向,液晶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多数日本电子企业都参与了 TFT-LCD 的发展,但它们却往往把主攻方向定在更有差异的技术上——松下和日立主攻等离子显示 (PDP) ,佳能和东芝主导 SED ,索尼研究场致发光,三洋专注 OLED ,真正专注 TFT-LCD 开发的只有夏普。

90 年代至今 TFT-LCD 技术的迭代速度极快,而日本企业未能专注于 TFT-LCD 技术的研发和投资,导致其在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中逐步失败。

我们来盘点一下日本主要的液晶面板企业是如何在竞争中落败的。

松下一直坚持等离子显示,到 2007 年等离子在平板显示技术竞争中全面落败时,松下才开始涉足 TFT-LCD 工业,但转向液晶已为时太晚。

松下切入液晶面板产业主要是通过与日立和东芝合作,这属于典型的“弱弱组合”。松下后来收购了合资公司,并在 2008 年建设了一条 8 代线,到 2010 4 月建成投产。由于在液晶面板产业中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该生产线长期亏损。

东芝早早就与 IBM 合资成立 DTI 公司 ( 成立于 1989 ) 进入液晶面板产业,是液晶面板产业的创造者之一。但在后来为电视机业务研发平板显示技术时,东芝却“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了 SED 上。

于是东芝也像多数其他日本企业一样,在 TFT-LCD 5 代线之前止步,并在 2001 年结束了与 IBM 12 年前合资组建的 DTI 公司 ( 各拥有 50% 的股权 )

2002 年,东芝与松下合资成立新公司,但这家公司在 2007-2009 年连续三年亏损,并最终被松下收购。

CRT 电视时代,索尼凭借独有的“特丽珑”单枪三束显像管技术,使索尼牌电视机雄霸全球高端市场。但以往的成功拖累了索尼,使它迟迟不愿放弃 CRT 技术,错估了液晶电视的发展。直到 2005 年,索尼才正式决定放弃等离子和 CRT 技术,全力转向液晶显示技术。

作为后进入者,索尼选择与三星合作建设一条 7 代线。在索尼与三星的合作中,索尼只是出资者而没有在技术上参与建设和运营,因此也没有发展出建设和运营这种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能力。

在索尼和三星的合作中三星受益最大,三星不仅能够借助索尼的品牌实力进入大屏幕平板电视市场,而且通过索尼分担投资成本和风险以及产品销售,使得三星能够继续在高世代线上扩张。

索尼虽然和三星合资建设了几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后来在亏损时将合资企业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了三星,基本退出了液晶面板的生产。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除了夏普、日立和三洋继续对 3.5 4 代线投资之外,其他日本企业都停止了对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

在所有日本液晶面板企业中,只有夏普继续参与了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竞争。夏普跳过 5 代线去直接建 6 代线,并率先在 2004 年第一季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 6 代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星和 LG ,夏普采取了“蛙跳战术”,先后建成了全球第一条 6 代线、第一条 8 代线、第一条 10 代线,也正式奠定了夏普在高端家电市场技术领先的品牌地位。

可是夏普生产的液晶面板不对外供应,因此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资未能获得回报,很快就陷入经营困难。

夏普的 10 代线最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陷入亏损,最终不得不出售给富士康。

2024 年夏普关停了堺显示器产品公司的生产线,日本彻底退出了电视用液晶面板的生产。


日本企业为何在液晶面板产业中全面落败?

在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发展起来之前,日本的液晶面板产业在韩国和台湾的冲击之下就已经支离破碎了,而液晶面板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尚未下场。

日本液晶面板产业的失败,主要是日本企业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液晶显示面板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技术迭代速度快、投资规模大、面板价格波动大!

液晶面板行业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要在产业竞争中取胜,企业就必须持续研发新技术、持续进行高强度的投资。

但是日本的企业已经没有信心进行持续高强度投资,大多数的日本企业都止步于 5 代线,而此时液晶面板在电视机产业中的大规模应用才刚刚开始。

日本企业为何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1 、日本企业失去了产业竞争的信心。

液晶面板产业的竞争强度极高,技术迭代速度快,投资规模大,产品价格下降快。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企业有信心,进行大规模投资并有能力收回投资,韩国企业就是如此。

但泡沫经济破灭以及美国的打压使得日本企业失去了信心,面对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巨额投资纷纷选择了退出,并最终失去了整个液晶面板产业。

也许这也是国运的一部分吧,日本的国运在 90 年代基本走到头了,日本企业再也没有那种争夺全球第一的雄心和信心了。

此时正是信息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时期, PC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重要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日本却一无所获。

2 、日本企业的眼光变短浅了!

液晶面板产业存在显著的周期,液晶面板的价格的大幅波动是产业的一部分,这是面板产业必须正视的问题。

面板产业经营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亏损,但是长期的回报是正的,那么特定时间的亏损就是必须接受的。

索尼与三星合资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索尼无法忍受亏损而撤出投资,但是为什么三星就能接受亏损,为什么最后日本企业都彻底消失了!

3 、失去终端市场也是日本液晶面板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PC 时代,台湾代工的崛起分流了大量电脑用屏的需求,而日本彩电品牌的失败使得日本液晶面板产业失去了电视用显示屏的需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